轻松读史之大唐(120):谍影重重的谋反大案(6)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20)
杨文干事件,表面简单、底下复杂;时间不长,影响深远。
史书对这个事件的记载,还有更多细节,都是李渊怎么怎么生气、李世民怎么怎么大度、李建成他们怎么怎么使坏,但写得多了,连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一句‘今不取’给它们否定掉了。同样,这里就不拿出来浪费大家时间。
这个事件,等于是太子团队和秦王团队的一次交锋。从过程看,双方差距明显,秦王团队在实力上碾压太子团队;从结果看,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似乎打个平手,但实际上,李世民一方完败。
整个事件中,李世民被保护得很好,基本保持了局外人和一贯的‘救火队长’角色。反观太子党,一开始,集团首脑就被推上被告席位,很快,又闹出个杨文干起兵,形势几乎不可收拾。
整个事件中,秦王党显示出强大的布局、控局能力。李世民在战场上一贯重视的谍报工作,在政治暗战中,继续保持了一流水准。宫廷内外,谍影重重、环环相扣。有尔朱焕、桥公山这样的疑似卧底,有宇文颖这样立场不明的说客,还有封德彝这样实打实的三面间谍。不夸张地说,这次事变,完全可以归入人类阴谋史上的一流之作。
面对李世民呕心沥血搞出的这么一个精品,李渊无可奈何。他大概没能拿到什么明确的证据,后来李元吉劝他除掉李世民,他还说:“人家有功劳,又没有明显罪状,这么搞没有借口嘛!”如果抓到是杨文干事件的背后主谋,处理李世民不要说一条,十条罪状都有了。而目前,他只能采取和稀泥的办法。
没有办法,不代表没有想法。经过这个事件,李世民最大的损失,是从此失去李渊的信任。
李渊这个人,亲情思想是比较重的。有点象康熙皇帝吧,太子谋划对他不利,康熙又怒又怕,最后还是没舍得下杀手。李建成性格也比较厚道,李元吉一直鼓动他早下手、做掉李世民,他都没同意。现在杨文干事件一出来,对李渊和太子都是个震动,他们真正看清李世民的面孔——老二并不甘心当老二,他的目标,始终就是太极殿那个位置。
如果说以前两党争夺的焦点,放在争取李渊的支持。那么从今往后,李世民再也不能有这种指望了。他能依靠的,只有他自己。从这个角度,‘杨文干事件’直接导向了‘玄武门之变’;或者说,‘玄武门之变’是‘杨文干事件’的必然结果。
七月五日,杨文干之乱平息,二十六日,李渊返回京城。
本来去山里避个暑散散心的,没想到整出个中央大案。回城路上,李渊心情估计好不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失落。但谁叫他当领导呢?领导就是解决麻烦的,最大的领导,要解决最大的麻烦。这不,还没回城,新的麻烦又来了。
暑假结束,意味着夏天快过完了。北方的突厥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打劫。
前面不是派郑元璹去讲和了吗,怎么又来了呢?
一来,讲和是破财消灾,钱花完了、人又来了。而且,当初说好了给媳妇的,也一直没兑现啊。二来,这帮人祖祖辈辈的习惯,到了时间就要抢一把。在他们眼里,中原人就是庄稼,秋天就是收庄稼的季节。地里小麦熟了,你难道放着不割?
突厥这次入侵,规模比前年那次也不小。又是颉利可汗亲自带队,‘举国入寇,连营南下。’打到哪儿了呢?东线还好点,打到山西太原;西线可不得了,一直打到豳州(bīn,陕西彬县),距长安只有百十公里了,‘京师戒严。’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情况紧急,李渊没办法了,又叫李世民带着李元吉去前线救援。为什么不叫李建成去呢?因为此前有一次关于突厥的大讨论。李世民和太子分属战、和两派。李世民拍胸脯说突厥什么了不起,给我几年时间,保管把颉利可汗五花大绑、抓回京城。李建成说老二你别吹牛皮了,以前有人比你更能吹的,还不是吹爆了?
世民谏曰:“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不出十年,必定漠北。”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此言得无似之?”
现在突厥来了,老二既然胸脯拍得那么响,刚好叫他去试试。
李世民肯定想:试试就试试。只要让带兵,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得去。他这一出门,倒是没碰上刀山火海,迎接他的,是一场连绵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