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与宇宙秩序的建立过程

内容提要

本文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宇宙起源问题的研究,基于宇宙是无限的哲学思想之上,对宇宙大爆炸和宇宙秩序建立过程进行科学研究。

我们通过原子形变与物质静止态新概念的提出,完整的阐述了宇宙大爆炸的物理过程,以及由宇宙大爆炸而建立的宇宙运行秩序;通过逐级爆炸理论与分级引力系统完整的阐述了现有宇宙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大爆炸瞬间重力消失概念超越了广义相对论的光速限值。

我们认为宇宙大爆炸可以重复发生,宇宙、星系与恒星一同诞生,宇宙没有膨胀只可能收缩,恒星死亡后根本不会演变成黑洞等等,这些都彻底颠覆现有天文学经典学说。

受限于作者自身条件,本文只进行相关理论学说论述,有条件的大学可以此开展理论模型建立与相关计算研究。

第一章 宇宙观与宇宙起源问题

1.1宇宙观与宇宙观基点

1.1.1宇宙观与宇宙观形成过程

1、宇宙

宇宙泛指物质时空

2、宇宙观

宇宙观是指人类对外部物质和时空的经验反馈,以及建立在这种经验反馈基础之上形成的认识方法。

3、宇宙观的形成是一个累积过程

人类对外部物质和时空的认识取决于人类的视野,微观与宏观概念的形成都基于人的视力在人类大脑中的反应结果,这种反应结果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形成了人类的宇宙观。

人类的宇宙观可以横向传播和纵向遗传。所谓的横向传播就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所谓纵向遗传就是大脑结构进化的迭代过程。

人类对外部物质和时空的认识,既决定于人类的视野,更决定于人类观察外部物质和时空时所处的基点。

1.1.2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区别

1、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宇宙观与世界观的区别

世界观产生于哲学,其涵盖性更高,包含了物质和时间、人类及人类社会等诸多方面,属于人文范畴。宇宙观产生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局限于物质和时间。

1.1.3广义宇宙观与狭义宇宙观

1、广义宇宙观

广义宇宙观研究范围包含人的全部的外部世界。

2、狭义宇宙观

狭义宇宙观为天体物理学概念,局限于地球外部世界。

本文研究对象为地外天体,没有特殊说明即为狭义宇宙观。

1.1.4宇宙观基点及其意义

1、宇宙观基点

宇宙观基点是指人类观察宇宙时所处的位置,宇宙观的基点不同人类的视野就不同,导致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结果也不同。

人类可以借助工具认识宇宙,诸如使用显微镜认识微观世界,使用望远镜认识遥远星空,使用空中遥感技术认识大陆与海洋,使用星际旅行飞船认识地球等等。这些都属于人类观察宇宙时观察的基点发生了改变,而每次观察宇宙的基点的改变都颠覆了人类原有的认知,形成一次次技术革命。

2、宇宙观基点的重要意义

人类用自身视力永远无法认识自己,只有站的更高或更小的基点之上,才能看清楚我们无法感知的世界。当人类不能冲出太阳系回看太阳之前,对恒星所有的认知也许都有偏差。

宇宙观基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影响深远,人类宇宙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类视野在大脑中的成熟反馈基础之上。人类对空间、时间、速度与能量等认知已经根深蒂固,虽然现代科技已经最大限度的改变我们宇宙观的基点,但仍无法真正理解人类以外的世界。假如细菌与病毒有生命,那他们也永远不能理解人类,人类面对宇宙时亦是如此。

我们可以设想,宇宙之外或许存在其他生命体具有我们人类无法获取的高度和广度,他们的世界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理解。但这些都不是天体物理学的研究范畴

1.2关于宇宙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关于宇宙起源的主要理论体系

宇宙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宇宙是物质世界,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关于宇宙起源的探讨的学说和理论千头万绪,但从科学角度分析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说主要有三个。其中:

1、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日心说在今天看来存在很大局限性,但日心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日心说不仅仅替代的地心说,更是科学战胜神权的象征。同时日心说引发世界性的天文观察热潮,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日心说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促进了现代天文学的诞生。

2、宇宙大爆炸理论

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公布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胀着。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这是大爆炸说的前身

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接受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思想,于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伽莫夫认为:

宇宙最初是上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起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天文学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

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说的基本思想,不少过去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它是最有影响、最有希望的一种宇宙学说。

宇宙大爆炸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宇宙形成过程。

3、星云说

太阳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提出过许多学说,其中星云说是天文学上最受重视的一种学说。星云说最初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围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来的,由于他们的学说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因而人们一般称之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早期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行星。不过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只是初步地说明了太阳系的起源问题,还有许多观测事实却难以用它来解释,所以星云说在很长时间里陷入了窘境。直到本世纪随着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十年里,恒星演化理论的日趋成熟,星云说又换发出了新的活力。

现代观测事实证明恒星是由星云形成的,太阳系的形成在宇宙中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偶然的现象,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结果,另外关于太阳系的许多新发现也有力地支持了星云说。现代星云说认为:

形成太阳系的是银河系里的下团密度较大的星云,这块星云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着,当它通过旋臂时受到压缩,密度增大,达到一定密度时星云就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收缩过程中一方面使星云中央部分内部增温,最后形成原始太阳,当原始太阳中心温度达到700万摄氏度时,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点火,于是太阳诞生了。

另一方面由于星云体积缩小,因而自转加快,离心力增大,逐渐在赤道面附近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盘上的物质在疑柔和吞并过程中,最后演化为行星和其他小天体。

1.2.2现有宇宙起源理论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宇宙起源理论大都回避了宇宙起源问题,诸多有关宇宙起源研究理论属于假说阶段,还没有升级为理论过程,同时相互之间无法衔接。以上诸多所谓的理论都只能解释宇宙形成的某一个阶段,不能完整的阐述宇宙形成过程,这才是最大的硬伤。其中:

1、宇宙大爆炸学说用一个起始点仍无法解释宇宙来源问题。

2、宇宙大爆炸没有说清楚大爆炸过程及宇宙秩序的建立过程。

3、星云说只是一个假说,尚不涉及具体的物理过程。

4、宇宙形成过程与恒星形成过程相互矛盾。

1.3宇宙起源研究方向的选择

1.3.1关于宇宙起源研究方向的选择

1、宇宙起源问题留给哲学家

因为宇宙是现实存在的,所以我们永远也搞不清楚宇宙从何而来问题,也一定搞不懂宇宙是何时诞生的等诸多哲学类问题。

因此我们把宇宙起源问题留给哲学家。

2、宇宙运行规律及其建立过程是天体物理学家的选择

天体物理学家对宇宙起源问题的研究,可以把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作为气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宇宙运行秩序是怎样建立的这类课题。

因此宇宙起源研究重点为研究宇宙形成规律和运行秩序。

1.3.2天体物理学家的宇宙定义

1、宇宙具有相对性

根据哲学观点宇宙是无穷的,现代天文学观测所能看到宇宙中心也只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现代天文学观测到的宇宙中心之外还存在无数个类似的宇宙中心。我们的研究只局限于地球所在的这个宇宙。

即使我们从宇宙运行秩序进行分析宇宙也是相对的。因为从物理学的原理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控制,不可能悬浮于中空。而现行的宇宙秩序可以确认星系与星系团都围绕宇宙中心运行,这就认同宇宙中心同样悬浮于中空。我们由此可以认定宇宙中心必然被巨大的外力所控制,也就是我们所界定的宇宙之外还有存在更神秘的世界。

因此宇宙确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是我们研究世界的一个完整单元而已。

2、宇宙概念与定义

宇宙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系统,是一个围绕宇宙中心旋转的引力系统,由质量巨大的宇宙中心、无数个星团(星系)以及星云构成。

宇宙中心是一个质量巨大的天体,由于密度极高对外没有粒子释放,人类无法通过观察直接确定位置,只能通过计算确定其位置。

宇宙中心是一个质量巨大的天体,由于不自转其引力系统呈现出的是一个不规则系统,星团或星系运行轨迹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相互之间有发生碰撞的可能。

3、宇宙的范围

既然宇宙是一个围绕宇宙中心旋转的引力系统,因此宇宙的范围就局限在宇宙中心引力对最小粒子的有效控制范围。是一个以宇宙中心为球心的圆球体。

鉴于地球所在的位置可能处于宇宙的边缘,不排除人类天文观测记录中有其他宇宙的天体,即哈勃体积中或许存在另一个宇宙世界。虽然作者本人确信我们的宇宙之外还会存在另外的其他世界,但我们必须做一个取舍,对宇宙的范围做一个限定,无视其他世界不存在。

因此天体物理学定义的宇宙及宇宙中心是一个相对概念。

1.3.3时间与宇宙存在的时间

1、时间概念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时段两个概念。

2、时间奇点

根据广义相对论定义,宇宙的时间是有一个起始点,由宇宙大爆炸开始的,这就是时间的奇点。时间奇点没有“之前”一说,讨论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并存,只要物质存在,时间便有意义。

3、宇宙存在的时间

从哲学观点将宇宙存在的世界是无限的,从天体物理学观点设定时间奇点,这个奇点的设定就是从本一次宇宙大爆炸开始。至于本次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已经被本次宇宙大爆炸完全摧毁,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再去分析研究。

当下的天体物理学研究给出宇宙存在150亿年、太阳存在50亿年、地球存在46亿年,这完全是错误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宇宙大爆炸是一个持续过程,宇宙、星系、恒星与地球是同步诞生的,至于宇宙及星空万物到底存在多久,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天体物理学家说宇宙存在了150亿年是可信的,那就都是150亿年。

有一点必须明确,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几乎是同时诞生的!

第二章 宇宙结构及构成

2.1物理学基本原理

2.1.1物质及物质特性

1、物质概念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2、物质种类及其特性

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

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能够被观测或被理论预言,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3、物质的物理形态

物质的物理形态分类方法很多,我们根据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需要把物质的状态归纳为五种存在形态,包括气态、液态、固态、熔融状态和静止态物质等。其中:

气态: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它们的分子会自由地移动,从而充满任何一个可以封闭它们的容器。

液态: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

固态: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热熔态:热熔态是指超大型天体内部物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高温软化状态。

静止态:静止态是一个新概念,是指超大型天体内部在超高温高压作用下,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间崩塌,原子核和电子都处于静止状态。

4、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5、物质的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也可以表述为: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

6、物质的质能关系

质能关系即为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

在经典物理学中,质量和能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确定的当量关系,一定质量的物体可以具有不同的能量;能量概念也比较局限,力学中有动能势能等。

狭义相对论中,能量概念有了推广,质量和能量有确定的当量关系,物体的质量为m,则相应的能量为 E=mc²。

2.1.2物质形态转换与热能关系

1、天体物质形态与其承受压力的关系

天体物理学上物质具有气态、液态、固态、热熔态和静止态等五种形态,物质所具有的形态即与其自身的原始状态相关,也与物质所承受的压力有关。

当物质承受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时,物质在同等状态下体积缩小、内部具有的热能增加,当其承受的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物质就会发生形态转变,从而释放出更大热能。

2、物理形变与热能释放

物理形变是指物质的形态不变前提之下发生体积变化,当物质承受压力升高时,物质因内部热能增加而温度升高。

相对其他形变而言,物理形变所释放的热能最小。

3、化学形变与热能释放

化学形变是指物质形态发生化学反应、化学结构改变,当物质承受的压力与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核聚变反应生产新的物质。

我们熟知的氢核聚变只是其中一种,只要压力与温度足够其他重核物质也会发生热核反应并释放更高等级热能。

相对物理形变而言化学形变释放热能很大,但仍不能与原子形变所释放的热能量相比。

4、原子形变与热能释放

原子形变是指原子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空间坍塌、物质的化学特性消失,物质形态处于最初的原始形态,我们把物质发生这种变化的过程定义为原子形变。

相对其他形变而言,原子形变所释放的热能最大。

5、原子形变的临界值与特性

原子形变虽然一个新的概念,但大家对此也不该陌生,所谓的原子形变就是以前天文学常常谈及的黑洞形成所发生的现象,只不过我们把这种现象升格为理论,赋予其天体物理学概念。由于触发原子形变的条件极高,只有宇宙中心的巨大体量才有可能触发原子形变。

(1)原子形变临界值

当物质承受的压力与温度超过临界值时,物质发生电子形变,原子的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巨大空间被压缩,电子高速运动所积蓄的动能转换为热能释放。

(2)原子形变的链式效应

由于原子形变所释放的热能极大,一旦原子形变被触发其巨大的热能释放会迅速提升宇宙中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从而使原子形变势态迅速蔓延,形成连锁效应,使其内部热应力陡升超过外部压力束缚发生爆炸。

原子形变一定引发宇宙大爆炸。

(3)原子形变触发条件

原子形变的触发条件极高,只有宇宙中心的巨大体量才有可能触发原子形变。

2.1.3天体力学与受力分析

1、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

F=G*m1*m2/r2

2、离心力

离心力是一种虚拟力,是一种惯性的体现,它使旋转的物体远离它的旋转中心。

F=a*m={[4*(π^2)*r]/T^2}*m

3、自身重力

质量巨大的天体由于自身质量产生的对外界物体的吸引力。

自身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重力的公式为:

G=mg

4、天体受力分析

宇宙中质量巨大的天体均在各自的引力系统中运行,其自身承受的压力包括自身质量施加的重力和外界对其施加的引力,其内应力主要为天体内部热能积蓄产生的体积膨胀力。

2.1.4温度与绝对温度

1、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

2、绝对温度

绝对温度又被称为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基本物理量。一般所说的绝对零度指的便是0K,对应零下273.15摄氏度。

3、宇宙空间温度场

绝对温度解释起来非常繁缛,研究宇宙大爆炸时不需要那么专业,可以简单理解为:既然温度是用来描述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那没有分子运动的场景就没有温度。什么地方没有分子活动?宇宙真空状态没有分子活动,所以宇宙真空的温度就是0 K。

但宇宙中也不是绝对真空,事实上星云无处不在,至少也会存在稀薄的氢气或者粒子,所以宇宙空间也并非是绝对零度。其中: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270.15℃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所遗留下的布满整个宇宙空间的热辐射,反映的是宇宙年龄在只有38万年时的状况,其值为接近绝对零度的3K。

星际尘埃温度:-260℃

在寒冷的宇宙空间,星际尘埃的温度可低达-260℃。

4、热量传递

热量传递简称传热。物体内部或者物体之间,只要有温差的存在,就有热量自发地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影响热量传递的主要因素中,真空是最好的绝热体。

2.2天体与天体分类

2.2.1天体与天体分类

1、天体概念

天体是所有宇宙星体的统称。包括宇宙间从宇宙中心、黑洞、星系、恒星、行星、星际物质、星云、尘埃和粒子等。

2、天体分类

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天体的分类有许多种。我们基于宇宙大爆炸研究的需要,在天体物理学领域采用一种新的天体分类标准。

依据天体内部热能积蓄程度将天体划分为“热态星体”和“空间物质”两大类。其中:

(1)热态星体

质量巨大的天体在自身重力和外部引力综合作用下,内部热能积蓄足以使其内部物质软化,使天体外形达到球形状态。

(2)空间物质

宇宙中排除热态星体以外所有天体的统称。

3、天体分类特点

以天体内部热能积蓄量的不同作为天体分类标准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这样我们可以将天体物理学概念转换为热力学概念,其主要特点为:

一是能符合热态星体标准的天体数量少,便于重点研究;

二是热态星体研究方向集中于天体内在温度的升高过程;

三是空间物质研究方向集中于天体内在温度的降低过程。

2.2.2热态星体及分类

1、热态星体概念

热态星体单指体积巨大的球形天体,热态星体可以在自身重力和外部引力综合作用下,凭借内部热能积蓄使其内部物质软化,完成外形球化过程。

2、热态星体分类

热态星体的分类按其质量及内热能级别进行,可分为宇宙中心、黑洞、星核、恒星、热行星和冷行星等六个等级。其中:

(1)宇宙中心

宇宙中心质量极大、引力极大、内热能极大,对外不释放任何粒子。宇宙中心既不发光也没有粒子散发,是一个黑暗中心。

宇宙中心内部高温高压强度之大足以引发原子形变。现有宇宙秩序之下宇宙中心处于原子形变的临界状态,一旦原子形变的临界点被打破,宇宙中心的原子形变持续进行并释放高强度热能,触发宇宙大爆炸。

宇宙中心人类无法观察和测量,只能通过计算获得其位置。

(2)黑洞

黑洞是宇宙大爆炸分离出的巨大热熔态物质形成的天体,是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最大级别的单体(或组合体),其质量与引力与宇宙中心相比降低一个级别,但引力仍大到使其不能对外能释放任何粒子。因此黑洞既不发光也没有射线散发。

黑洞内部高温高压强度还不足以引发原子形变,但化学形变充分,黑洞不会发生爆炸。

黑洞人类无法观察和测量,但人们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其位置,我们预言本星群系中心就应该有一个真正的黑洞存在。

(3)星核

星核是星系的核心、是宇宙大爆炸分离出的巨大静止态物质发生次级爆炸后的残余部分,其质量与引力与黑洞相比又降低一个级别。星核内部的高温高压强度足以引发内部化学形变和气体核聚变,但由于其承压巨大也不会像恒星那样有大规模的光热粒子喷发。

星核介于黑洞与恒星之间,人类无法观察但可以测量其位置,银河系的银心就是射电望远镜出现后才确定其存在。

(4)恒星

恒星是一种由发光球体的等离子体天体,是宇宙大爆炸的次级爆炸分离出的巨大静止态物质发生三次爆炸后的残余部分,其质量与引力与星核相比又降低一个级别。恒星系统依附于星系或其他超大质量天体运行。

恒星都是气态天体,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其内部的高温高压足以引发气体核聚变,对外有大规模的光热粒子喷发,恒星是宇宙中唯一发光发亮的天体,比如太阳。

恒星是构成星系的关键节点,是人类最容易观测的天体。

(5)热行星

热行星是指体量巨大的行星天体,依附于恒星或其他质量巨大天体运行,其质量与引力与恒星相比又降低一个级别,其内部高温高压强度只能产生物理形变。

热行星与恒星相比不发光和热,与冷行星相比内部火山活动频繁,因此部分热行星壳层物质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

热行星的代表有地球和木星等。

(6)冷行星

冷行星是指体量巨大的行星天体,依附于恒星或其他质量巨大天体运行,其质量与引力与恒星相比降低一个级别,内部高温高压强度只能产生物理形变。

冷行星与热行星的唯一区别就是内部热能积蓄量不足,其内部没有火山活动,壳层物质成分保持原始状态。

冷行星的代表有海王星和月球。

2.2.3空间物质状态

1、空间物质概念

宇宙中排除热态星体以外的所有物质。

空间物质受宇宙空间低温影响,内部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力运动。

2、空间物质分类

空间物质按形态可以分为质量较大的小行星、固态有形物质、冰状有形物质、游离态元素和粒子等几大类。其中:

(1)小行星

小行星指质量较大(外形长宽高都要超过百米以上)、有自己固定轨道的空间物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外形的不规则性。

小行星由于质量和引力较小,其内部承压不足,分子之间紧密度较小。星体内部所产生热能难以积蓄,壳层温度很低,因此大部分小行星外部为固态或冰态物质。

(2)固态有形物质

固态有形物质指比小行星更小的有形物质,一般处于其所在的引力系统内部区域,受粒子辐射较强其外表不存在冰冻物质。

(3)冰态有形物质

冰态有形物质指比小行星更小的有形物质,一般处于其所在的引力系统边缘区域,受粒子辐射较弱其外表主要为冰冻物质。

(4)游离态元素

游离态元素是星云或奥尔特云的主要形态。由于质量较大元素受力较大会发生集聚,一般以冰态有形物质状态存在。只有氢元素的质量较轻,多以单元素游离状态存在。

星云或奥尔特云物质分布及其稀薄,其主体部分接近绝对温度,游离态元素温度也低于临界温度和熔点。由于此时的氢是以单原子状态存在,没有固态、液态与气态之分。

(5)粒子

粒子是指能够以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成部分。

粒子具有能量,恒星释放的粒子数量最大。粒子只要不与其他物质相撞并融合,粒子就会持续在宇宙中运动。

2.3宇宙结构及构成

2.3.1宇宙结构

1、宇宙结构

我们分析宇宙结构时,既然宇宙观基点设于宇宙中心,那宇宙结构就可以进一步简化,以是否围绕宇宙中心旋转作为宇宙构成的标准。在围绕宇宙中心运行天体中,既有规模庞大的引力系统,也有独立运行的巨大天体,还有漫无边际的星云。

2、宇宙构成

宇宙结构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处于中心位置、占宇宙质量绝对比例的宇宙中心,围绕宇宙中心高速运行的引力系统和独立天体,以及围绕宇宙中心缓慢运行的星云等。

2.3.2宇宙中心

宇宙中心质量极大,其质量占据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9%以上。宇宙中心引力极大,是宇宙空间一切天体运动的动力之源。宇宙中心内部温度与压力极高,其核心部分物质承受的巨大压力使其接近原子形变的临界状态,一旦遭遇质量巨大物质撞击则有可能引发链式反应出发宇宙大爆炸。

宇宙中心是否受到宇宙之外的作用力我们无法判断,是否围绕其他质量中心运动我们也无法判断。从哲学观点看这种情况肯定存在,从科学观点看宇宙中心既然处于中空状况就肯定存在来自宇宙外力的作用。但基于简化问题的考虑我们设定宇宙中心不受其他外力影响,设定其没有位移或运动。

2.3.3独立运行的巨大天体

独立运行的巨大天体包括黑洞、恒星或行星等,这些质量巨大天体产生于宇宙大爆炸初期。他们从宇宙中心分离出来后自称一套体系,并且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未与其他引力系统发生交集,因此得以保持原生状态。

2.3.4星云

星云占据宇宙空间的主体,其范围巨大而而深远,星云由宇宙大爆炸分散出小天体、尘埃、气体和粒子等物质组成,经过黑洞、恒星、星系与星系群形成过程的吸盘效应,星云内暗藏无数个空洞。

星云及奥尔特云都是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物,区别在于他们的受力系统不同。

2.4引力系统及分级

2.4.1引力系统概念及特点

1、引力系统概念

引力系统是一个新的天体物理学概念,以某一超大质量的天体为核心,在其引力作用之下形成的、围绕其旋转的天体系统。

2、引力系统特点

(1)所有引力系统都具有一个引力中心,系统内所有物质都具有向心趋势。

(2)一个引力系统内可以具有更多的低层次引力系统,但这些低层次的引力系统受制于上一级引力系统控制。

(3)引力系统具有明显的边界,当本系统的引力作用不能使低质量物质在其引力作用之下产生向心位移,或被其他引力系统的作用超越时,这个临界点即为引力系统的边界。

2.4.2分级引力系统

1、宇宙一级引力系统

宇宙一级引力系统是最高层次的引力系统,由宇宙中心、围绕宇宙中心旋转的星系群(星系或独立天体)以及围绕宇宙中心旋转的星云构成。其中:

(1)宇宙中心

宇宙中心集中了宇宙绝大多数物质存在,是人类无法观测的黑暗世界,是宇宙间天体运动的动力之源。

(2)星系与星系群

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天体包括组团运行的星系群、单独运行的星系、孤独的黑洞及行星等。也可以认为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天体中包括众多的二级引力系统、三级引力系统,独立运行的四级引力系统、黑洞及其他大型天体等。

由于宇宙中心没有自转,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星系(星系群)处于无序状态,各自有各自的轨道,相关之间发生碰撞的概率较大。

(3)星云

星云占据宇宙空间的主体,其范围巨大而深远,星云是宇宙大爆炸分散出小天体、尘埃、气体和粒子等物质组成,经过星系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吸盘效应,星云内暗藏无数个空洞。

星云是一个围绕宇宙中心运行庞大系统,虽然没有宇宙中心的自转效应,但经过亿万年的碰撞与同化过程,依然以盘状形态运行。

星云不包括被星系引力影响的奥尔特云。

2、星系团二级引力系统

星系团二级引力系统是次一级的引力系统,由黑洞与围绕其旋转的星系构成。其中:

(1)黑洞

黑洞是宇宙大爆炸分离出的巨大天体,是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最大级别的单体。由于其并未像星核那样发生爆炸因此也没有诸如银盘那样的附属系统,因此黑洞的周围是一个真空地带。

黑洞的质量与引力虽然与宇宙中心相比低了一个级别,但引力之大足以将与其擦肩而过的星系纳入他的势力范围,黑洞可以改变星系的固有的运行轨道,形成一个以其为核心的星系团。但也不是所有与黑洞擦肩而过的星系都有幸成为其“卫星”,被其吞并者也不在少数。

宇宙中只有极少部分黑洞可以形成自己的星系团。

(2)星系

星系是一个包含恒星、气体、宇宙尘埃暗物质,并且受到星核引力束缚的引力系统。星系的形成过程与是宇宙大爆炸次级爆炸的结果,与黑洞没有一点关系。

(3)星系团的形成纯属于偶然

在宇宙引力系统中,黑洞、星系、孤独的恒星系统及其他质量较大的天体都有独立轨道绕宇宙中心运行,这些巨大天体轨道难免会相互交集。如果两个质量接近的天体接近时或者相互碰撞融合、或者组成双星系统运行,当这两个天体系统之间质量相差达到一个数量级时,才会组成主卫系统,这就是星系团。星系团不是宇宙大爆炸的直接产物。

因此星系团的形成是黑洞运行过程中,不断捕获与之不期而遇星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又不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还在持续进行中。

3、星系三级引力系统

星系三级引力系统是宇宙中引力系统的主导模式,是人类通过观测可以直接获取其结构模型是天体系统,是宇宙大爆炸次级爆发的必然结果。由于星核既有公转也会自转,星系的标准形态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盘面结构。星系由星核、星盘与奥尔特云构成。其中:

(1)星核

星核是星系引力系统的核心、是宇宙大爆炸次级爆炸后的残余部分,其质量与引力与黑洞相比又降低一个级别。星核外围具有气体核聚变,但由于其承压巨大限制了内部光热粒子喷发,因此人类无法直接观测。

星核既有公转也有自转,因此围绕星核形成一个完整的、高亮度的星盘,这是判别星系引力系统最主要的标准。

(2)星盘

星盘是星系引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恒星、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扁平盘。在星系中可探测到的物质中,有九成都在星盘范围以内。

星盘外形如薄透镜,以轴对称形式分布于星核周围,诸如银河系的银盘其中心厚度约1万光年,不过这是微微凸起的核球的厚度,银盘本身的厚度只有两千光年,而银盘的直径近16万光年,总体上说银盘非常薄。

(3)奥尔特云

奥尔特云是受星核引力作用的一部分空间物质,随星系引力系统一同运行。奥尔特云不属于星云但仍保持宇宙大爆炸初期状态。

4、恒星四级引力系统

恒星四级引力系统是比星系又次一级的引力系统,是一个运行非常紧密的引力系统,由恒星、黄道面行星带与柯伊伯带构成。其中:

(1)恒星

恒星四级恒星引力系统的核心、是宇宙大爆炸三级爆炸后的残余部分,其质量与引力与星核相比又降低一个级别。恒星的主体由氢和氦气体组成,强烈的热核聚变导致其对外有大量光热粒子喷发,是宇宙中光亮的天体。

恒星既有公转也有自转,因此围绕恒星也有一个星盘,但这个星盘没有光亮,这是判别恒星引力系统与星系引力系统的最主要标准。

(2)黄道面行星带

行星是宇宙大爆炸三级爆炸后形成的,自身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都集中于恒星的黄道面上。

黄道面是恒星引力作用强力区域,从恒星至其黄道面末端范围的立体空间内的物质都被集中于黄道面上行星所吸收合并,也可以说这个空间处于深度真空状态。

黄道面行星带是恒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宇宙中可以存在生命的区域。

(3)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是恒星引力作用相对较弱区域,是恒星黄道面带之外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柯伊伯带内天体运行轨道从内向外逐渐偏离恒星黄道面影响。

柯伊伯带内的空间物质被恒星引力所吸引、被内部运行的小行星所吸收合并,因此柯伊伯带照比奥尔特云的真空度要高出许多。

第三章 宇宙大爆炸过程与宇宙秩序的建立

3.1宇宙大爆炸的原理

3.1.1本章节的宇宙观基点

本章节研究宇宙大爆炸发生的动因及宇宙秩序的建立过程,宇宙观基点设于宇宙中心,有关星系与恒星概念比较粗略,部分内容与人类现有理论或有所冲突。

3.1.2宇宙大爆炸的原因

1、原子形变的临界状态

宇宙中心是一个质量巨大的物质,占据整个宇宙物质总量的99%以上,由于重力影响宇宙中心内部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高温,使其内部物质经过充分的物理形变与化学形变后处于被极度压缩状态,这个状态我们将其定义为物质发生原子形变的临界状态。

既然我们认为现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成立,那宇宙所有物质总质量一定远远超过宇宙中心发生原子形变所需数量,宇宙中心现有物质质量还不至于打破这种临界状态。只要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天体不断被宇宙中心所吸收,宇宙大爆炸随时可能再次发生。

2、宇宙天体运动的向心趋势

宇宙空间内的热态星体和空间物质在宇宙中心的引力作用下,围绕宇宙中心运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平衡状态。但宇宙寿命以亿年为单位计算,在其寿命期内所有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天体,终将被宇宙中心强大引力所吸收合并,我们将这种趋势称之为宇宙天体运动的向心趋势。

3、宇宙中心捕获天体方式

宇宙中心捕获围绕其运行主要通过重力减速捕获和天体碰撞捕获两种方式,其中:

重力减速捕获就是由于重力影响,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天体速度会逐渐降低、离心力下降,导致天体绕宇宙中心运行的轨道高度逐渐降低,最终被宇宙中心捕获并吸收。这种捕获方式我们从人造地球卫星运行中已经有了深刻领会,但这种捕获方式需要的时间漫长。

天体碰撞捕获是指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巨大天体,由于其运行轨道并非有规律布置,因而发生相互碰撞导致大部分天体碎片改变方向或降速,最终被宇宙中心捕获并吸收。这种捕获方式具有偶然性,但这种捕获方式可以导致超级星系或星系团被宇宙中心吸收,打破宇宙中心的原子形变临界状态,直接引爆宇宙。

4、宇宙大爆炸的原因

宇宙大爆炸的原因就是宇宙中心承受了极大压力和高温,已经使其内部物质经过充分的物理形变与化学形变后处于被极度压缩状态。当宇宙中心的承压继续增加时,其核心部分物质将引发原子形变,其体积成级数级缩小的同时,释放成几何级数量的热能。

物质发生原子形变的条件极其苛刻,但这种形变发生一旦发生就会因为温度急剧升高促使内部热应力以陡然抬升,引发进一步的原子形变发生,其烈度比我们熟知的链式反应还要凶猛。因此原子形变一旦触发就会持续进行,直至引发宇宙中心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的原因就是宇宙中心内部发生了原子形变!

3.1.3宇宙大爆炸的特性

宇宙大爆炸属于超级天体爆炸,其能量之大超出人类想象,触发宇宙大爆炸的条件也及其苛刻,只有是宇宙中心才可以实现,其主要特点为:

1、唯一性

原子形变只有宇宙中心的总质量超过临界值时才能发生,爆炸能量来自原子形变后的静止态物质内部的热能积蓄,宇宙之内其他所有的天体都不具备这种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宇宙中心才能触发这种大爆炸,只有静止态物质的爆炸才称其为宇宙大爆炸。

因此宇宙大爆炸具有唯一性。

2、可重复性

宇宙总质量聚集在一起完全具备宇宙大爆炸条件。虽然经过宇宙大爆炸后的秩序重建,宇宙现有秩序得以维持,但宇宙天体随着时间推移终将逐渐被宇宙中心所吸收合并,一旦这个进程打破宇宙中心的临界状态,将引发再一次宇宙大爆炸。

因此宇宙大爆炸可以重复出现。

3、瞬时间完成特性

从宇宙中心原子形变触发到发生宇宙大爆炸,从宇宙中心分崩离析到宇宙秩序基本确立所经历的时间很短,按现有宇宙大爆炸理论所说就是3分钟的事情。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也许3分钟肯定太短了,虽然这个时间我们无法准确的给出,但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从宇宙大爆炸到新的宇宙运行秩序基本建立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论三分钟、三小时、三天甚至三年时间,与宇宙寿命相比都是一瞬间的事。

既然宇宙大爆炸的原因是宇宙中心内部发生原子形变,那宇宙大爆炸一旦发生其所有转换为静止态的物质都会全部在大爆炸中得以恢复,而且这个恢复过程是一次性完成的。

因此宇宙大爆炸具有瞬间完成特性。

4、逐级爆炸特性

宇宙中心体积太大、就算宇宙中心坍塌时的体积之大仍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宇宙中心大爆炸时的体积膨胀过程更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一次性爆炸学说肯定不能完美的阐述整个宇宙重建过程,而逐级爆炸理论则可以完美的解释宇宙大爆炸和宇宙大爆炸之后运行秩序的建立过程。其中初级大爆炸将宇宙中心内部分崩离析的碎块分布至整个宇宙空间;次级爆炸奠定了星系形成的物质基础;三级爆炸直接打造了恒星系统;四级爆炸将氢元素布满宇宙。

因此宇宙大爆炸是一个逐级爆炸的过程。

3.1.4原子复原与物质重建过程

1、原子复原反应过程

宇宙中心内部物质经过原子形变后转换为静止态的物质,宇宙大爆炸后施加在这些静止态物质上的重力消失,这些静止态物质在内应力作用下会进行原子复原反应。所谓的原子复原条件主要有两条,其中:

外力消失或降低——发生原子形变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物质所承受的压力超过极限,当其外力消失或外力低于临界值时,静止态物质具备发生复原反应的条件;

吸收大量热量——物质发生原子形变时会释放大量热量,这是因为电子本身具备的动能转换,如果要原子复原电子恢复原有的运动状态,则需吸收大量热量以恢复电子动能。

2、物质重建过程

物质重建是指处于静止态的物质发生原子复原反应,重新恢复原子固有状态的过程。

物质重建过程理论上可以重生为人类已经掌握、或未掌握的任何元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够重建的各种元素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影响物质重建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重建过程所处位置、重建方式和热能储备等,但最关键的还是物质重建所需大量热能能否得到及时供给。

物质重建过程分为炸裂阶段和吸热阶段,其中炸裂阶段主要是释放压力的过程,吸热阶段主要是原子复原过程。

我们根据人类对宇宙现有秩序进行推理,物质重建发生在前期的爆炸过程,由于有充分的热能供给,物质重建获得“高原子序数”物质比率较多;如果物质重建发生在宇宙边缘、或后期爆炸过程,由于热能不足物质重建获得“低原子序数”的物质比率较多。

3、宇宙氢元素的来源

根据我们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后发生的原子复原与物质重建过程中,氢元素所占比重最大,并且由于氢元素质量较轻只能为超级质量的天体吸收合并,因此会有大量的氢元素游离于宇宙空间,成为星云最主要的成分。

宇宙氢元素只能在宇宙大爆炸过程产生。

3.2宇宙大爆炸与宇宙秩序的建立

3.2.1宇宙大爆炸过程

1、原子形变触发过程

宇宙中心是一个质量巨大的天体,占据整个宇宙物质总量的99%以上,由于重力影响宇宙中心内部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高温,已经使其内部物质经过充分的物理形变与化学形变后处于被极度压缩状态。这个状态我们将其定义为物质发生原子形变的临界状态。

当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巨大天体系统发生碰撞或其他原因被宇宙中心吸收、或这种吸收合并过程持续进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宇宙中心内部物质发生原子形变的临界状态被打破,从宇宙中心承压最深处触发原子形变。

这是宇宙大爆炸的起点。

2、链式反应过程

原子形变发生的直接后果一是释放大量热能,二是物质所占空间成几何级缩小。

宇宙中心内部一旦触发原子形变,就会导致内部空间坍塌,引发宇宙中心外层物质产生向心运行,这种在极高压力作用的位置移动的冲击力巨大,使得宇宙中心内部承受压力极大升高,进一步触发其他物质发生原子形变,如此反复下去会形成原子形变的链式反应。

原子形变一旦触发就会是其周围物质温度和承压成数量级升高,引发进一步的原子形变反应直到触发宇宙大爆炸为止,这就是原子形变的链式反应。

3、空间坍塌与结构崩裂过程

原子形变导致物质体积成几何级缩小,我们称之为空间坍塌。宇宙中心的原子形变从其内部开始,同理宇宙中心空间坍塌也从宇宙中心的内部开始。

宇宙中心发生内部空间坍塌后,宇宙中心外围物质会发生向心移动。由于宇宙中心外部体积远远大于内部体积,其向心运动过程会导致宇宙中心外围结构出现崩裂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结构崩裂。

宇宙中心出现结构崩裂现象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令宇宙大爆炸爆发的时间提前到来,另一方面可以使宇宙大爆炸产生更大体积的天体分离,这也是宇宙大爆炸后形成质量巨大的黑洞和星系的前提条件,也是产生逐级爆炸的基础条件。

4、宇宙中心初级爆炸过程

宇宙中心发生原子形变关键因素就是其承受的重力超过极限值,当宇宙中心内部原子形变触发后,由于原子形变过程累积了超级热能导致宇宙中心内部温度急剧攀升,内部热应力相应攀升并迅速超越重力束缚,引发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是一个持续过程。宇宙大爆炸一旦触发,这个爆炸过程就会持续进行、直到宇宙中心内部静止态物质全部复原和宇宙秩序初步建立才算结束,期间会经历宇宙大爆炸的起爆过程、宇宙中心重力消失过程(也就是宇宙中心的体积膨胀过程)、崩裂出的碎块全方位向外射出过程、宇宙中心重力重建过程和宇宙中心吸盘效应作用过程。

由于宇宙大爆炸从宇宙中心深处开始,因此宇宙中心深处静止态天体分崩离析后将碎块射向远方,这些数量众多、质量巨大的静止态天体是发生次级爆炸或三级爆炸的物质基础,也是星系与恒星出现的必要条件。

由于宇宙大爆炸瞬间的分崩离析及宇宙中心的膨胀现象,宇宙大爆炸起爆阶段宇宙中心重力会短时消失,这是研究宇宙大爆炸尤为关键的理论。有了这个重力消失现象使得宇宙大爆炸造成的天体散布非常广泛,也使得飞离宇宙中心的巨大天体初始速度非常大,甚至会远远超过光速(30万千米/秒),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目前这样的宇宙运行秩序。

宇宙中心外围的热熔态物质分崩离析后,绝大多数热熔态天体被宇宙中心重新吸附合并,只有极少数质量巨大的热熔态天体因为意外因素产生旋转,成为今天的黑洞。

宇宙中心大爆炸后剩余部分的质量仍然强大并具有超级热能,这些宇宙中心剩余部分在经历原子复原反应过程后开始重力重建,对飞离宇宙中心的碎块施加引力,使其逐渐降速并产生回归运行,通过合并吸收重新获得宇宙间绝对质量的天体,完成宇宙中心的重建过程。

5、天体飞离宇宙中心的速度分析

天体运行的速度与其所受到力的大小成正比,与其所承受的阻力成反比。对于宇宙大爆炸过程中飞离宇宙中心的天体而言,其初始阶段所承受的动力无限大,受到的阻力(或引力)无限小,因此可以获得超级速度。

光速是指光波或电磁波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现代物理学认为物体的质量将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将趋于无穷大,所以有质量的物体达到光速是不可能的。只有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才始终以光速运动着。

但现代物理学相关认知建立在现有宇宙秩序之下,宇宙大爆炸初始阶段宇宙中心处于膨胀过程,宇宙中心重力阶段性消失,这一瞬间的物体运动特性需要重新定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宇宙大爆炸初始过程重力消失与重建特性,以及天体飞离宇宙中心超光速特性,对于宇宙大爆炸过程中的次级爆炸与三级爆炸具有同样的道理,只不过静止态天体质量越大,这种特征越是显著。

所谓的光速极限,这是基于人类现存时代与区域的认知,并非宇宙间的客观真理。

3.2.2宇宙大爆炸后秩序重建过程

1、碎块扩散与吸收过程

碎块扩散与吸收是宇宙大爆炸的最主要的过程。其中宇宙大爆炸使宇宙中心分崩离析,从宇宙中心喷射出的碎块飞向宇宙空间的各个角落,这个过程使得宇宙空间充满了星团、星系和恒星系统,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碎块扩散过程;宇宙中心经过大爆炸失去相当一部分物质,但剩余部分仍占据大部分质量,一旦宇宙中心膨胀过程结束重力重建,宇宙中心对扩散出去的碎块引力发挥作用,飞离宇宙中心的碎块将逐渐减速并被宇宙中心所吸收与合并,这就是宇宙空间的碎块吸收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宇宙中心的吸盘效应。

碎块扩散过程最主要的宇宙中心膨胀引发的引力消失,只有宇宙大爆炸具有这一特性,其他星系碰撞等引发的大爆炸都没有这个特性。这是今天宇宙秩序形成的核心要素。

宇宙中心吸收过程就是一个吸盘效应,其实就是万有引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无论宇宙大爆炸、星系形成过程的次级爆炸,还是恒星形成过程的三级爆炸,吸盘效应都是一样的。

吸盘效应发挥作用后,绝大多数飞离宇宙中心的碎块逃逸速度降低为零并产生垂直的加速的向心运动,被宇宙中心所吸收合并,使得宇宙中心的总质量重新占据宇宙总质量的绝对值。只有宇宙中心质量占据宇宙总质量绝对值才能建立稳定的宇宙运行秩序。

2、次级爆炸与天体旋转过程

宇宙中心吸盘效应发挥作用后,宇宙中碎块受宇宙中心引力作用下将做垂直方向运行奔向宇宙中心,如果这样持续下去宇宙空间将不存在围绕宇宙中心运动的星系、恒星及其他天体,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让本该垂直运行天体改变运动方向,成为宇宙中心的“卫星”?我们经过研究是次级爆炸改变了原本做垂直运动天体的运动方向,加速超过一定限值后成为宇宙中心的“卫星”,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天体旋转过程”。

我们“设定”宇宙中心没有自转,迫于宇宙中心巨大的引力作用,天体被宇宙中心吸引回归宇宙中心的运动方向都是垂直于宇宙中心并难以改变,只有发生巨大的天体爆炸这样的能量才足以改变其运行方向吧,即使这样也只有很小一部分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的天体能够成为“宇宙中心的卫星”,其他绝大多数天体都被宇宙中心所吸收合并。

次级爆炸产生天体旋转的同时也建立了星系引力系统。

3、三级爆炸与星系的建立过程

如果说次级爆炸是为星系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三级爆炸才是星系建立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三级爆炸产生天体旋转使得众多天体成为星核的卫星,由此建立起星系引力系统。

三级爆炸也诞生了众多恒星,让宇宙充满了光明。

4、黑洞与星系团的形成过程

(1)关于黑洞

黑洞与宇宙大爆炸同时诞生,是宇宙中心外壳部分热熔态物质在宇宙大爆炸过程中被分离出去,遭遇天体碰撞改变运行方向成为宇宙中心的卫星。

黑洞的体积与质量都远远大于星核,虽然内部承受极端的高温高压和剧烈的热力活动,但在其强大引力作用下使其内部没有任何物质对外释放。也是因为黑洞的质量与体积都远远大于星核甚至整个星系,所以才能捕获星系并形成星系团。

黑洞与星系的区别在于:星系的物质基础是宇宙中心飞离出的静止态物质,所以会产生次级爆炸及三级爆炸,由此形成星系;黑洞的物质基础是宇宙中心飞离出的热熔态物质,没有发生继续爆炸的可能,所以其原有形状和体积得以保留。

(2)艰难的旋转过程

宇宙大爆炸时飞离出宇宙中心的热熔态物质无计其数,但绝大多数都被宇宙中心所重新吸收与合并,这才符合万有引力原理。飞离宇宙中心的巨大天体成为宇宙中心卫星的概率极低,黑洞这类不产生爆炸的热熔态天体成为宇宙中心卫星的概率更低。

黑洞能成为宇宙中心卫星的条件必须在其被宇宙中心吸收过程中,与其他质量巨大的天体发生碰撞并改变运行方向,这个艰难的旋转过程成就了黑洞。

因此黑洞形成的概率较低。

(3)星系团的形成

星系团形成是宇宙大爆炸后宇宙运行秩序初步建立之后的事情,是黑洞运行过程对与之相遇的其他星系的引力作用的结果,星系团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5、初级宇宙秩序与现有宇宙秩序

宇宙大爆炸一旦发生就会瞬间完成,宇宙一级引力系统随之建立。但这个所谓的宇宙秩序只是一个初级的宇宙秩序,既以宇宙中心为核心一级引力系统、以星核为核心的三级引力系统和以恒星为核心的四级引力系统的逐级依存的旋转世界,也就是恒星系统围绕星核旋转构成了星系,星系围绕宇宙中心旋转构成整个世界。

宇宙大爆炸建立的宇宙一级引力系统建立后,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黑洞、星系与恒星等天体在运行过程中,对其影响范围之内的其他天体进行吸收与合并,通过一系列的碰撞实现其轨道面的清理,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现有宇宙秩序”。

从初级宇宙秩序到现有宇宙秩序也许需要数十亿年的时间。

3.2.3宇宙秩序重建失败的后果

宇宙大爆炸之后是不是都可以成功建立起新的宇宙秩序,从原理上分析不一定每次宇宙大爆炸后都能建立起新的宇宙秩序。因为天体的旋转依靠相互碰撞或次级爆炸的动力去改变天体运行方向,这其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宇宙大爆炸后能够成功围绕宇宙中心的天体数量不够,更多从宇宙中心飞离出的天体将重新被宇宙中心吸收,有可能使宇宙中心再次打破原子形变的临界状态,触发新的宇宙大爆炸。

可以说只要宇宙大爆炸后宇宙秩序重建过程失败,将引发新的宇宙大爆炸,直到新的宇宙运行秩序正常运行位置。

因此今天的宇宙秩序或许经过几次连续的宇宙大爆炸才得以成立。

3.3次级爆炸与星系的形成

3.3.1次级爆炸

1、次级爆炸概念

次级爆炸是宇宙大爆炸过程的延续,是宇宙大爆炸崩离出的静止态巨大天体发生延续性爆炸的现象,次级爆炸不能脱离宇宙大爆炸而孤立产生。

2、次级爆炸的原理

和宇宙大爆炸原理不同,次级爆炸的初始动因是静止态物质发生原子复原反应过程,造成其内部体积膨胀引发的内应力剧增,从而产生次级或者三级爆炸。

次级爆炸发生的原因是从宇宙中心分离出来的体积巨大的静止态天体,由于失去强大的外部压力束缚,在其强大的内部热应力作用之下分崩离析并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的静止态碎块向周边扩散的过程。次级爆炸飞离出去的静止态物质中的一部分最后形成了恒星系统。

3、次级爆炸的碎块扩散与吸收过程

次级爆炸与宇宙大爆炸一样,其爆炸起点在其内部引发,因为质量巨大的静止态天体在其外力成几何级缩小后,其内部静止态物质凭借超级热能储备优先进行“原子复原”过程,天体内部体积的膨胀是次级爆炸(或三级爆炸)的主要动力。

次级爆炸发生时,分崩离析飞离出去的是尚未进行原子复原的静止态天体碎块,这些碎块向星核周边扩散,为三级爆炸与恒星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次级爆炸过程与宇宙大爆炸过程相似,具有同样的重力消失、碎块扩散与吸盘效应过程,其结果是形成范围及其广泛的星系,只不过其规模与效果无法与其相比。

次级爆炸后形成的星核质量同样要占据星系质量的99%以上。

3.3.2星核引爆与天体旋转

1、星核的引爆过程

次级爆炸或三级爆炸的过程也是静止态物质“原子还原”的过程,静止态物质在原子还原反应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氢、氦等氢元素,这些氢元素物质在星核引力作用下被其吸收合并,当星核聚集的氢元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氢核聚变,星核发生爆燃(这个过程与恒星爆燃过程具有相似性,只不过其规模更大)。

星核爆燃发生瞬间星核对外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这个力量非常巨大,对飞向星核的其他天体产生冲击并改变其运行方向发生天体旋转。

星核爆燃后形成稳定的热核聚变,并不断吞噬没有发生旋转成为其“卫星”的其他天体,这样的星核虽然拥有比恒星更强大的热核反应,但由于其质量与引力强大,不能像恒星一样对外释放大量的光热粒子,人类虽然无法通过观察直接确认其存在,但仍可以通过其他观测方法确认其存在。

2、三级爆炸与天体旋转

如果说黑洞形成过程的天体旋转属于偶然性的事件,那星系形成过程的天体旋转则属于必然性的事件,其中星核爆燃和恒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1)星核爆燃改变了飞向星核所有物质的运动方向

星核爆燃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改变所有飞向星核所有物质的运动方向,这其中既包括质量巨大恒星系统,也包括质量微小的奥尔特云物质,也可以说星核爆燃产生的天体旋转是星系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2)三级爆炸与天体旋转

三级爆炸是次级爆炸的延续,爆炸产生的碎块飞向四面八方,其中相当多的碎块改变向心运行方向,这也为天体旋转提供极大便利。

(3)天体旋转是其成为“卫星”的必要条件

虽然被星核爆燃或三级爆炸改变了运行方向的天体还需要通过引力加速才能成为引力中心的卫星,虽然被星核爆燃或三级爆炸改变了运行方向的天体只有很少一部分最后成为引力中心的卫星,但天体旋转是其成为卫星必要条件。如果天体不改变其向心运动方向,那这些天体一定会被引力中心吸收合并。

因此关于宇宙大爆炸和宇宙秩序建立过程研究中,如何解释天体旋转的合理性,是这个理论是否成立的关键问题。

3、天体旋转塑造了星系特性

(1)星系形成的初级阶段

我们分析次级爆炸过程中,通过星核爆燃与三次爆炸使得远离星核的天体产生旋转而成为星核的卫星,这就是“星系”的形成过程。

围绕星核旋转的天体既包括质量与体积巨大的热态星体、也包括规模庞大恒星系统,以及质量与体积及其微小的空间物质,这就就是宇宙形成初期完整形态。

只要围绕星核旋转的引力系统形成,就算是星系形成的初级阶段已经完成,也可以说是星系已经建立了。

(2)星系秩序的确立

星系建立后围绕星核运行的热态星体、恒星系统拥有各自轨道,相互之间经常发生相撞与吸收事件,大的热态星体对其轨道上的空间物质也会不断的清理吸收,经过长时间的吸收与合并之后,大型热态星体与恒星系统都形成固定的、稳定的运行轨道,星系内部相互碰撞事件成为偶发事件时,星系的运行秩序才算确定。

星系系统运行秩序确立的标志就是星系的盘状形态出现。

3.3.3星核的公转与自转

1、星核的公转

星核的公转也可以说成是星系的公转,星核的公转的原因主要是星核(星系)在上一级引力系统的控制之下,围绕其引力中心进行运动。星核(星系)的上一级引力系统可以是宇宙中心,也可以是黑洞。

星系(星系)的公转是被动的,这时候的星核只是上一级引力系统的微小的组成部分。

2、星核的自转

星核是星系的质量中心,也是星系的引力中心,是本级引力系统的动力之源。星核以外所有被其控制的热态星体、恒星系统以及被其所控制的奥尔特云都围绕其运行。

星核是由静止态天体次级爆炸后的残余部分,是静止态物质进行原子复原反应的产物,其外围具有气体核聚变,因此星核外围具有大量气态物质,并且存在活跃的热力活动,这是星核自转的动力之源和物质基础。

因此只要是星系其星核一定自转,星核自转一定会形成盘状结构。

3.3.4辨别与判断星系的标准

人类社会对宇宙的观测已经持续数千年,现代天文学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人们通过天文观测对无数个星团、星系及星系团进行命名。他们的冠名方式从古至今难免有偏差,以本文的观点如何对星系进行辨别与判断呢?

辨别与判断星系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完整盘状结构。

3.4三级爆炸与恒星系统

3.4.1三级爆炸

1、三级爆炸概念

三级爆炸是宇宙大爆炸过程的延续,是次级爆炸崩离出的静止态巨大天体发生延续性的爆炸的现象,三级爆炸不能脱离宇宙大爆炸孤立产生。

2、三级爆炸的原理

和宇宙大爆炸原理不同,三级爆炸的初始动因是静止态物质发生原子复原反应过程,造成其内部体积膨胀引发的内应力剧增,从而产生三级爆炸。

三级爆炸发生的原因是从星核分离出来的体积巨大的静止态天体,由于失去强大的外部压力束缚,在其强大的内部热应力作用之下分崩离析并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的静止态碎块向周边扩散的过程,三级爆炸的结果产生了恒星系统。

三级爆炸飞离出去的静止态物质中的一部分最后形成了行星,还有一部分经过原子还原过程形成氢、氦、氮、氧及其他元素,但绝大多数为恒星所吸收合并。

3、三级爆炸的碎块扩散与吸收过程

三级爆炸与次级爆炸一样,其爆炸起点在其内部引发,因为质量巨大的静止态天体在其外力成几何级缩小后,其内部静止态物质凭借超级热能储备优先进行“原子复原”过程,天体内部体积的膨胀是三级爆炸(次级爆炸)的主要动力。

三级爆炸发生时,分崩离析飞离出去的是尚未进行原子复原的静止态天体碎块大量的向周边扩散,这为行星系统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级爆炸过程与宇宙大爆炸和次级爆炸的过程相似,具有同样的重力消失、碎块扩散与吸盘效应过程,其结果是形成恒星系统,只不过其规模与效果无法与其相比。

三级爆炸后形成的恒星质量同样占据恒星系统质量的99%以上。

3.4.2恒星引爆与天体旋转

1、恒星引爆过程

与次级爆炸相同三级爆炸过程也是静止态物质“原子还原反应”的过程,静止态物质原子还原反应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氢、氦等氢元素,这些氢元素物质在恒星引力作用下被其吸收合并,当星核聚集的氢元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氢核聚变,恒星发生爆燃。

恒星爆燃发生瞬间体积急剧膨胀并对外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这个力量非常巨大,对飞向恒星的其他天体产生冲击并改变其运行方向发生天体旋转。

恒星爆燃后形成稳定的热核聚变,内部爆发剧烈的热力活动并对外部不断释放光热粒子,这是恒星有别于其他天体最主要的标志。

2、恒星爆燃与天体旋转

(1)恒星爆燃改变了飞向恒星所有物质的运动方向

恒星爆燃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改变所有飞向恒星所有物质的运动方向,这其中既包括质量巨大热态星体,也包括质量微小的空间物质,也可以说是恒星爆燃产生的天体旋转是恒星系统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2)天体旋转是其成为“卫星”的必要条件

虽然被恒星爆燃改变了运行方向的天体还需要通过引力加速才能成为引力中心的卫星,虽然被恒星爆燃改变了运行方向的天体只有很少一部分最后成为引力中心的卫星,但天体旋转是其成为卫星必要条件。如果天体不改变其向心运动方向,那这些天体一定会被引力中心吸收合并。天体旋转是恒星系统形成的关键因素。

3.4.3恒星的公转与自转

1、恒星的公转

恒星的公转也可以说成是恒星系统的公转,恒星的公转的原因主要是恒星(恒星系统)在上一级引力系统的控制之下,围绕其引力中心进行运动。恒星(恒星系统)的上一级引力系统可以是星系,也可以是宇宙中心。

恒星的公转是被动的,这时候的恒星只是上一级引力系统的微小的组成部分。

2、恒星的自转

恒星是恒星系团的质量中心,也是恒星系团的引力中心,是本级引力系统的动力之源。恒星以外所有被其控制的热态星体,以及被其所控制的小天体带都围绕其运行。

恒星是由静止态天体三级爆炸后的残余部分,是静止态物质进行原子复原的产物,其外围具有气体核聚变,因此恒星外围具有大量气态物质,并且存在活跃的热力活动,这是恒星自转的动力之源和物质基础。

因此只要是恒星就一定会自转,只要恒星自转一定会形成恒星黄道面结构。

3.4.4恒星系统秩序的建立

1、黄道面概念

所谓的黄道面就是恒星的赤道面,是中国天文学界的习惯叫法,这也避免与行星赤道面相互混淆。以黄道面定义恒星的赤道面,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当然要弘扬广大。

2、恒星黄道面的建立

所有恒星都有高速自转特征,因此黄道面线上具有较高的线速度和引力,这也是人类发射卫星都会千方百计借用地球赤道优势的原因所在。同样的道理恒星系统的赤道面上运行天体也具有较大的惯性与动能。

在恒星系统建立初期,围绕恒星运行天体还是杂乱无序,天体之间发生碰撞是非常高的概率,由于黄道面上天体具有较高的动能与惯性,因此碰撞的结果大多是其他轨道上的天体被黄道面上的天体所吸收与合并;即使偶然出现其他轨道上天体吸收黄道面上的天体现象,还有下次与下一次与黄道面上更大天体相撞机会,这样终将被黄道面上运行的天体所吸收合并,其最后结果就是恒星引力系统都集中于恒星的黄道面上。这就是恒星系统黄道面产生的过程,也是恒星系统运行秩序建立的过程。

3、恒星黄道面影响范围的真空区域

恒星黄道面是恒星引力作用强力的区域,从恒星至其黄道面末端范围的立体空间内的物质都被集中于黄道面上行星所吸收合并,也可以说这个空间处于深度真空状态。

4、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是恒星引力作用相对较弱的区域,是恒星黄道面带之外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柯伊伯带内天体运行轨道从内向外逐渐偏离恒星黄道面影响。

柯伊伯带内的空间物质被恒星引力所吸引、被内部运行的小行星所吸收合并,因此柯伊伯带照比奥尔特云的真空度要高出许多。

3.4.5辨别与判断恒星的标准

辨别与判断恒星的标准就是是否对外发光发热。

太阳是最典型的恒星,太阳系是最典型的恒星系统。

第四章 相关天文学经典理论再判断

4.1宇宙膨胀学说的破产

宇宙膨胀学说始于一九二九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

虽然是宇宙膨胀学说导致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诞生,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坚决否认宇宙膨胀学说的合理性。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引力系统,宇宙的大小决定于宇宙中心引力的大小,如果宇宙中心引力不变,那宇宙的大小不会改变。

至于天文观测发现星系彼此之间做分离运动,这是不同的引力系统运行轨道的影响,他们所在的引力系统不同,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向与速度就会有越来越远的视觉;如果换一个观测地点观察,也可能会有相互接近的视觉。

因此宇宙膨胀之说从理论上不可能!

4.2超越光速极限

在我们现有物理学说中,光速是一个极限值,也就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30万千米/秒)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坎。虽然光的速度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太快,但对于宇宙世界以及天文学而言,30万千米/秒速度太低了,根本无法解释宇宙形成问题。于是有关量子力学和时空弯曲之说纷纷出笼,力求说法自己相信宇宙大爆炸早就了今天的宇宙秩序。

我们认为光速这个极限值在太阳系内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力量一旦超越太阳系是否适宜就不一定,因为每个恒星系统里的引力环境与恒星内部热力活动强度不同,光热粒子速度肯定有所不同,更不用说在诸如星系等更大的系统之中。

我们认为在宇宙大爆炸过程中,由于宇宙中心爆炸过程是一个体积坍塌之后有膨胀的过程,在宇宙中心膨胀过程中其引力是消失的,在宇宙引力消失状态之下天体运动速度可以无限度增大,也可以理解为“时空弯曲”,这个理论可以很容易解释宇宙大爆炸及宇宙形成过程,更好的还原了宇宙简朴的物理现象。

因此,我们认为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值是相对的。

4.3黑洞再定义

1、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描述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天体概念,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现代天文学理论这样定义黑洞形成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2、现有黑洞形成过程的批评

现代天文学将黑洞形成定义为恒星灭亡后物质结构坍塌的结果,这是完全错误的,明显的违反了物质不灭的基本原理,绝对天体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天体总质量,并不是天体密度。恒星无论生与死其核心引力都不会产生几何级变化,更不会产生原子结构坍塌。

黑洞具有强大引力的原因不是超高密度,而是超高物质质量。寻找黑洞的主要手段不是光与粒子的观测,而是通过引力计算的手段去发现。比如本星系群的核心部位一定会有一个引力核心,这个引力核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黑洞。

3、黑洞再定义

黑洞是宇宙大爆炸分离出的巨大热熔态物质形成的天体,是围绕宇宙中心运行的最大级别的单体(或组合体),其质量与引力与宇宙中心相比降低一个级别,但引力仍大到使其不能对外能释放任何粒子。因此黑洞既不发光也没有射线散发。

黑洞内部高温高压强度还不足以引发原子形变,但化学形变充分,黑洞不会发生爆炸。

黑洞人类无法观察和测量,但人们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其位置,我们预言本星群系中心就应该有一个真正的黑洞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