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字

介,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四周加四点指事符号

,表示裹在身上的护革。有的甲骨文

将四点指事符号

简化成两点

。金文

略有变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裹在士卒身上的护革。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俗体隶书

将混合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将两点指事符号

写成两竖

。当“介”的“人体护革”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价”代替。古代军官有护头的“胄”、“甲”,和护肩护胸的“铠”,而士卒只有护革“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介,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介,画界。字形采用“八、人”会义,表示人们各有其界限。

“介” 本指人穿铠甲和人体间形成的隔离层。甲骨文、金文、《楚帛书》及小篆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中间是侧身的人形,前后的小点表示串缀起来的甲片。用铠甲将身体与外界分开。《说文》: “介,画也。”这里的 “画”指划开。故小篆加 “田”写作“

” (界), 表示划分开的地界, 边界。 《说文》: “界, 境也。 ” 即土地的边界。 隶书(汉《校官碑》等)分别写作 “

” , 虽成今文, 但依稀可见古文字痕迹。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