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黄河、渭河和汉江,为何只有汉江可通航?
陕西省作为一个西北省份,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干旱,实际上陕西省的河流并不少,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我国母亲河之一的黄河。黄河在陕西省与山西省交界处长达数百公里咆哮而下,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除了黄河流域,陕西省南部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万里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发源于秦岭以南。另外,长江另一条重要支流——嘉陵江也发源于陕西省境内的秦岭,当然嘉陵江在陕西省境内并不太长。
整体来说,陕西省的河流体系可称为一纵两横。一纵就是自北向南的黄河,两横则北指东、西走向的渭河,南指同为东西走向的汉江。黄河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略显尴尬的是,黄河并不适宜通航。这是有原因的,黄河在青藏高原的上游水量还是非常充沛的,但到了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降水量比较少,还没有大型的支流,无法给黄河补水。在这种情况下,黄河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量就不足以支撑通航。
出了内蒙古托克托之后,黄河由北向南,成为陕晋二省的界河,这里的河面较宽,水流量也充足。陕晋黄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约以著名的壶口瀑布山为界分为北、南两段。北段的两侧在地质上相对比较稳定,是峡谷型河段。南段就不同了,河的两侧并不稳定,时大时小,变化非常剧烈,这就大大影响了通航效率。
渭河又是什么情况呢?渭河发源于甘肃的鸟鼠山,然后一路向东奔流至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的水运史非常早,在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就有渭河的通航记录。秦汉时期,由于国都就在渭河下游的(秦都在咸阳,汉都在西安),渭水(尤其是下游)的通航能力对帝国的稳固与否就产生了重大意义。《史记-留侯(张良)世家》就说:“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从反向角度,公元417年,东晋实际统治者刘裕出兵消灭定都长安的后秦,大将王镇恶就带着水军从渭河上溯至长安灭后秦的。
图-泾河与渭河交汇处,泾渭分明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期,渭河水运到了隋唐时期又开始变得重要,因为隋唐国都在西安。由于形势的动荡,渭河在中唐和晚唐时也疏于浚通,基本上需要时就进行清理。五代十国之后,再没有王朝把国都放在西安,渭河的水运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都在西安,隋唐就在渭河流域大肆砍伐森林以攻国都之需。森林越砍越少,到了宋朝,又把渭河流域的森林当成木材厂,天天砍伐,几乎都快砍秃了。水土流失过于严重,天量的泥沙进入河床,久之淤泥越积越多,自然就不利于航行了。
图-渭河与灞河交汇处
与黄河陕晋段及渭河相比,位于陕西省南部的汉江的通航条件就好得太多了。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秦岭山麓,上游称为沔水,从重镇汉中以下称为汉江(古称汉水)。汉中的中上游水面不算很宽,从湖口丹江口以下就相对较宽。即使如此,陕西省境内的汉江也是可以通航的。
上面讲了,陕西省境内的黄河(与山西同界)及渭河都不太适合通航,至少乱砍森林是不能通航的原因之一。汉江位于雄伟的秦岭以南、险峻的米仓山以北,关中的木材需求再大,也不易于翻越秦岭来汉水流域砍伐,成本较高。对于蜀地的木材需求,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汉水上游(陕西省境内,下同)的水土就相对容易保护,加之水流的速度比较湍急,降水量充足,特别是夏秋两季。汉水上游通航能力的下降约大清的乾隆时期开始,人口的增加导致耕地面积的增长,自然会引发水土流失。
对地处内陆的陕西省来说,黄河不易通航,不易与黄河下游的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形成水网联系通道。汉江至湖北省武汉市汇入长江,武汉是我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交通四通八达。陕西省通过汉江至武汉,然后再从武汉可与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无缝衔接,可以有效融入长三角经济带。
2011年,陕西省启动从安康市至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航运建设工程,目的非常简单,就是通过提升汉江陕西段的通航能力,加快实现通(长)江、入(东)海的战略目标,提高陕西省的开放度。
文:姜狼 图:卫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