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背锣鼓的李秀华
文/马贺
看到这个标题,读者不要误以为李秀华是个唱戏的。我家乡有句俗语:“婆婆背着鼓,处处说媳妇;媳妇背着锣,处处说婆婆。”意思是说婆媳关系很难相处。别人家的婆媳关系是只说少做或不做,可李秀华是只做从来不说。1979年,李秀华与临泉师范教职工郭林结婚。一年前,婆婆生病去世。撇下丈夫郭一民校长和一儿两女。郭校长从此寡言少语,难见笑容。面对这个“瘫痪”的缺少温暖的家庭,李秀华毅然决然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拖地,侍奉公爹,照顾婆妹……里里外外,一个人忙得陀螺转。两个婆妹常常黏在她身边,亲如姐妹。婆妹逢人便说:“上天带走了我们母亲,又给我们送来了嫂姐(像姐一样亲的嫂)。母亲假如还活着,也会喜欢嫂姐的!”真的,李秀华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终于过得像个家了!”天有不测风云,1983年郭林不幸得了脑积水。李秀华感觉到家里屋顶又塌了一半。从此,繁重的家务之外,还得照料病人,接送儿子郭冬冬上学,日复一日,风雨无阻。1997年,丈夫郭林不幸又患上颠痫病,病情日益加重。2001年7月,丈夫先后做了脑室分留手术,但效果没有明显好转,此后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李秀华不但没抱怨命运不公,反而挺起倔强的脊梁。每天为丈夫换尿布,擦洗身子,喂药喂饭……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天欲福人,必以微祸儆之”。1998年,公爹郭校长又患肺心病,祸不单行的日子,李秀华没有消极沉沦,把家庭所有的负担扛在肩上。每天给公爹输氧,冲氧,擦洗身体,端饭喂汤,悉心照料。为省时间,她还学会了理头发,给他们刮胡子,2007年,郭校长大便干结,解手困难。万般无奈,她只好带着手套去掏……久病床前无孝子,她孝心不减,比别人家的“孝子”还孝。郭校长于2010年去世,去世前,流着泪说:“冬冬妈,苦了你了……你是个好儿媳!”12年来,她隐忍宽厚,在摇摇欲坠的家里强颜欢笑,只把劳累和辛酸留给自己。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李秀华接受了家庭的考验,她把心迎向阳光,心中就没有阴影和不满。好的家庭是一所学校,子女先从父母那里毕业。李秀华勤劳能干,心地善良。郭林实在厚道,生活俭朴。郭冬冬遗传了父母的优良品质,学习勤奋,不畏艰辛,年年捧得奖状归。2006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阜阳师范大学,分配到临泉二中高中部任教。2008年元旦和本校教师刘敏喜结良缘。刘敏性格随和,聪明机敏。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李秀华见儿媳懂事乖巧,喜在心上。她似儿媳如同亲生女儿,把对儿子的爱毫不偏心地给予儿媳。这是一个母亲对另一个女性的理解、尊重与博爱!刘敏进了婆家好像还在娘家一样自由舒适。她“妈长妈短”地喊得无比甜蜜。儿子、儿媳高兴上班,满意而归。李秀华每日做好可口的饭菜,打理好温馨的家,香甜地等待他们回来……有时,李秀华给儿媳说起艾亭老家往事,说到小时候家穷,兄弟姊妹9个天天吃不饱饭。只要厨房里一冒烟,大家都挤在锅台边,流着口水等饭……她母亲把菜糊汤一碗一碗盛过去,大家喝了还要。大人只能空着肚子摇头苦笑。刘敏听后泪水涟涟,说:“妈,您待我如亲妈,我陪您慢慢变老。”这哪里是婆媳关系?分明是母女情深呐!2010年7月,郭点点出生,和谐的家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做了奶奶的李秀华洗尿布,做衣服,喂奶粉,抱孙子……忙得不亦乐乎!日子在李秀华的手里渐渐红晕起来。她经常说“我这大半生就是一本书,曲折起伏,有苦有甜。不是赶上好时代,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过日子比树叶还稠呢,现在每天都是好日子,我要过好每一天……”能把日子过得绿树红花,有滋有味。李秀华付出的艰辛,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她孝敬老人,关爱儿媳,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没有一颗大爱之心是办不到的!2016年,李秀华事迹感动了我县。她被县妇联、文明办授予“孝老爱亲奖”光荣称号;2017年被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最美临泉人”称号……李秀华不背锣鼓,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让枯萎的家怒放芳香。婆媳关系飞进左邻右舍,散入春风满泉城……李秀华是我的三姑。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好久没见到三姑了,看到这个征文自然又想起了她。
作者简介:马贺,网名不知马也。安徽省散文随笔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临泉作协会员,中国乡村人材库认证会员。曾在《作文》《百姓作家》《文学百花苑》《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青少年日记》《中学生优秀作文》《读写天地》《作文天地》《东方散文》《乡村作家》等刊物或网络上发表过文章,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