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兴衰周期和经济要素
丹纳的三要素讲的很透彻。不过,正像傅雷在译序里讲的,丹纳缺少对经济因素的分析。到底艺术流派的兴起,艺术运动的兴衰,与经济有没有关系,与政治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是主观主义哲学和历史决定论之间的根本分歧。当哲学在那里冥思苦想争风吃醋的时候,作为艺术家本身,也可以选择不予考虑,也可以选择上下求索。对于艺术家而言,可能比较实惠的是探究:出路在哪里?
由于我们的教育和职业背景,一直是在商业社会里职场上过来,所以我们比较习惯于从经济角度看问题。我们的问题很简单:成功的画派,其经济模式是怎样的?为此我们看这么几个画派和运动。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俄罗斯的巡回展览派,中国的国画改革。
丹纳对于文艺复兴有长篇的论述。作为补充,我们只需要考虑意大利当时的恩主(patron)是谁。一种说法是美第奇家族,但是我们查了一下,文艺复兴三杰,都是教堂的订单。比如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1482年米兰的圣玛利亚修道院请他创作的。1500年为兰泽塔大教堂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米开朗基罗1499年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雕塑《哀悼耶稣》。1508年,创作西斯廷教堂的穹顶《创世纪》。1536年,西斯廷教堂的另一幅巨作《最后的审判》。1511年,拉斐尔也在西斯廷教堂创作巨画《雅典学派》。这些大师的主要作品,一大半都是为教堂创作的。意大利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只是西罗马灭亡后散乱的多个城邦。教廷是当时实际管辖者,基督教在当时非常兴旺。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教廷是文艺复兴运动在绘画方面的恩主,是画派的经济主要来源。欧洲其他地区,虽然各有强大的统治者,但是既没有教廷的圣象崇拜需求,也没有稳定的场所来收藏大幅巨画。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就是法国的学院派。其恩主就是法国国王,包括后来的拿破仑。所谓学院派实际上就是政府的画院。法国从17世纪开始的强盛和王族的爱好,催生了法国画院的兴盛,产生了大卫和安格尔这样的大师,也技术储备了后来印象主义的一大批杰出画家。经济上讲,这一段时期的恩主是法国王室。另一方面,法国整个资产阶级也因此培育了对绘画的爱好,也成为购买者。这构成了印象主义画派兴起的经济条件。印象派画家举办自己的画展,第一次出现了画家众筹自办画展的模式。印象主义画派10年里举办了8次画展,获得了市场的成功。第一次画展没有卖掉什么画,但是后来印象派绘画普遍赢得了市场。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模式。印象主义之后多个画派,都是效仿印象主义画派,这段时期法国的画派有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俄罗斯的巡回展览派,是从俄罗斯学院体制里退出的一批画家组成,他们的恩主可能是特列季亚科夫兄弟。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恩主。这个画派得以支撑,与特列季亚科夫的经济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列季亚科夫最后建了美术馆来展示这些人的作品,有别于一般收藏家恩主私人收藏的模式。最后特列季亚科夫把美术馆捐给国家。因此,基本可以认定这是一个与以前不同的模式。就是一个私人恩主从经济上全程支持画派,直到建立美术馆。
这个角度的研究有助于画派规划与建设。从宏观角度研究画派的兴衰,是宏观艺术学的目标。这也是宏观艺术学与丹纳艺术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