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对象总对我“撒谎”,该怎么办?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温婷

    单位 | 广州市白云区瑞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很多社工在进入禁毒领域开展一段时间的服务之后,都会形成一个认知“戒毒康复人员喜欢‘撒谎’”。
很多社工对这一行为感到无从下手。我们要理性看待“撒谎”这一行为,这个行为不是戒毒康复人员的专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发生这一行为,而且次数还不少。
他为什么总向我“撒谎”?
因此,笔者认为,社工要有意识地减少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刻板印象”,避免给戒毒康复人员“贴标签”。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撒谎”行为的产生,主要源于三方面的理由,维护关系、填补落差和自我防御。
维护关系,戒毒康复人员很多时候“撒谎”,可能是为了维持现状,维护现有的人际关系。例如,戒毒康复人员“偷吸”之后,隐瞒、欺骗家人,可能是为了满足家人对他的期望,维护现有的家庭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填补落差,戒毒康复人员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在社会生活中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当前的状况没能达到期望,“撒谎”是减小现实与期望差距最简单的方式。
例如,很多戒毒康复人员会告诉社工,自己现在的工作工资很高,工作时间很自由,最后社工通过家访,从其家人了解到,戒毒康复人员每天在家里,还没有找到工作。
自我防御,戒毒康复人员“撒谎”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或者避免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
戒毒康复人员长期接收到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对外界的信任度偏低,自我防备心理比较强,他们害怕他人涉足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与外界接触时,会有意隐藏一些自己的真实信息。
如何应对“撒谎”行为?
在了解“撒谎”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社工如何面对戒毒康复人的“撒谎”行为,笔者总结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多渠道采集信息。
为了更好地开展戒毒康复服务,社工在面对戒毒康复人员时,尽可能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资料,避免只接触服务对象本人。例如,通过戒毒康复人员的家属、邻居、朋友、村/居委会以及其它相关方,全面收集戒毒康复人员的相关信息,更加精准地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
第二,合理提问。
社工在与戒毒康复人员面谈的过程中,注意把握面谈的节奏,“见缝插针”式提问,不能如蜻蜓点水般浅浅掠过忽略关键性信息。
例如,当服务对象聊到自己的工作时,社工可以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时间、内容、地点以及福利待遇,自己和家人对这份工作的感受、态度、看法等。
在提问的过程中,社工要跟随面谈的节奏和关系建立的阶段,不能超前、滞后,我们时常强调社工是“同行者”,社工的面谈过程,亦是如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例如,当服务对象聊到自己近期的心情比较糟糕的时候,社工不能一下子就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而是具体了解其当下的情绪状态,感觉怎么样?其对这种感觉的感受是什么?这种状态持续多长时间?是因为什么事情产生这些情绪的?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社工要循序渐进开展提问,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笔者建议社工不能操之过急,以免触发服务对象的防御机制。
第三,探知行为背后的需要。
社工要从“谎言”中,找到戒毒康复人员行为背后的正向理念、需要,例如,部分服务对象在“偷吸”之后,隐瞒家人,一方面,社工要思考,服务对象隐瞒家人的行为背后根源,了解其家庭关系、家庭动力和家庭功能的发挥以及家人对戒毒康复的认识等。
一方面,社工要思考服务对象“偷吸”行为背后的需要,评估服务对象自身的戒毒康复动机、容易引发“偷吸”的情景以及应对高危情景的能力,精准把握戒毒康复人员的需要,开展针对性服务。
在服务的过程中,社工不是侦探,也不是记者,在对世界抱有好奇心的同时,清楚开展服务的初心,明晰助人的方向。“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笔者相信,这条路虽然充满很多困难、挑战,但走过的每一个脚步都会留下印记,愿这条路越走越宽敞。

推荐了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服务对象向你“撒谎”,你会作何反应?欢迎在留言区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