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口罩下人们的表情变得那么相似,平静而心不在焉。隔离初期,大家还热切讨论着疫情之后仗剑天涯,顿顿火锅小烧烤,情侣们则天天打听民政局啥时复工。60多天过去了,期待和抱怨的声音渐渐变低,火锅烧烤不香了,民政局开门迎来更多的竟然是离婚申请。至于一部分复工了的人群,仔细去瞧,不同型号的口罩下也是一脸乏味。加缪在《鼠疫》里描述了疫情之下,长时间被困城中的普通人:他们无论在精神上或肉体上都饱受枯竭之苦。谈论这一切既没有热情,也没有最初那种激烈的愤懑情绪,只有大家还保持着一点儿清醒的头脑,而这清醒的头脑也很贫乏。用来描述今日相似状况下的我们,也不失贴切。而比乏味更糟糕的,是习惯乏味。我们争辩,我们本可以热爱生活,只是失去了热爱的信心和手段!大众娱乐和外在刺激的消失,让我们像突然被拔了奶嘴的婴儿,啼哭不止。它听起来有点俗气,很少被人重视,但却是此刻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好奇心。
在日本的大阪,就那么漫无目的地瞎晃,一路上眼睛都不舍得眨,井盖也要蹲下来研究,逮到机会就跟人用日语叽哩哇啦一顿聊。其实我顶多就听懂了30%,那也乐呵,继续聊。出行的九天里,每天半夜2点我都还在兴奋地敲日记。
▲ 5年前,还留着齐刘海的我 | 秋叶原,东京
今年,是我自由行的第五年,我仍旧对每次旅程充满期待,但理性和克制逐渐取代了当初的神经质和疯狂。“好想再去一趟,啥都不干只是在大街上晃悠也好啊——”。突然觉得这种语气好熟悉啊,连她歪着头一脸痴呆的陶醉状,都似曾相识。没错了,她就是当初踏上旅途的我。刚刚起步的时候,外面的一切都很神奇,各种美好纷至沓来,目不暇接。可到后来,发现所有的风景都相似,所有的地方都重复,眼前的一切黯然失色。旅行本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逃”去别处,如果连旅行都腻歪了,还能去哪呢?当你带着好奇心出发,你的视野会变广,相像的景色也各有各的不同,之前看不见的细节一个个冒了出来。只要你允许,那个新奇美妙的世界会再一次撞击你的心灵。傲慢是好奇心的头号敌人。当你卸下傲慢,在内心承认自己了解的永远只是局部,你会重新对人产生探索的渴望。因为好奇那未知的部分,你不会轻易评价一个人,不会用敷衍回应倾诉,不会用脑海中已有的模板去应付对方。这一次,你会真正去听,他讲了什么,他想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德波顿说过:“旅游的人分两类,不接受预期之外的游客,和接受一切未知的旅人。”第二种人就是带着好奇心上路的人。不要做游客,做一名好奇的旅人,然后把这种好奇带到你的生活里。琐碎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敬畏;日复一日的循环,又让我们以为得来容易。殊不知,很多东西就这样悄悄地流走。白岩松说自己50岁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要善待每一个今天。“你旅行中的一碗面,这次不吃,下次可能就是30年后了。”所有东西都会轻易错过。当我们拒绝旅行中的一碗面时,我们其实是完成了一次内心的自我证实,即“这碗面和我曾经吃过的千百碗面相比,没什么特别”。自我发展心理学认为,人在遇到新东西时,会产生一种思维惯性,迅速将新的东西纳入旧的认知框架中,简单又安全,但也无法学到任何新的东西。只有带着好奇心,你才可能把旧的知识结构暂时扔到一边,接受新的东西。而在你拥有新体验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更丰富的自我。好奇心将是你对抗枯竭的利器。它是为你生活打开的一扇窗,它是接纳,是宽容,是丰富,是豁达。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
不光是学习,在生活中也要有空杯心态。清空你所知道的,它们会成为获取新经验的阻碍。当你踏上异国的土地,忘掉你曾经看过的风景;当你和朋友尝试交流,忘掉你对这个人已存的看法;当你早晨睁眼看见天花板的时候,忘掉你昨天的经验和心情。刻意忘记一些过去的记忆和经验,对新事物的渴望就会萌发出来,然后你大可甩开手脚,去探索新的地图。
新的见识会进一步增加你的好奇心,并继续放大心中的那个问题:“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ii. 孩子的奥秘
留意他们和世界互动的方式,你会发现,孩子很少分析世界,他们直接去体验。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甚至尝一尝... ...事实上,他们会获得一个比你生动得多的世界。试着少思考,用行动代替分析。比起推测室外的冷暖,不如自己出门感受一下风吹在脑门上的力度。哲学家也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体验是你能获得的最好的事。好奇心就是你身上这口源源不断的水井,希望你能找到它。-
公众号:我是夏小糖
读到这里点「在看」|支持独立创作者请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