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姓瑶发源地:五岔水初探
说起七姓瑶,便想起了称为七姓瑶发源地的罗子山五岔水。五岔水是一代瑶王陈文武的故乡,在那颠沛流离,匪患横行的年代,陈文武登高一呼,在计议界七姓盟誓,成为异姓兄弟,永结同心,共进退,抗外辱,使七姓瑶民在政治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在很久以前,五岔水的陈小林不下三次跟我提起过五岔水这个神秘七姓瑶发源地。土生土长于五岔水的陈小林是瑶乡青年的杰出代表之一,从瑶乡深山外出闯荡,事业有成,凭着一份对家乡的挚爱,跟我这个未曾谋过面,最多只能算做网友的陌生朋友推荐着自己的家乡,直到让我也有了一睹五岔水神秘面纱的冲动。
我这个人,可能和陈小林及大多数的瑶乡的儿女们一样,对于家乡的挚爱是发自于心底,且付诸于行动的。自从听了陈小林的推荐,我对于五岔水这个神秘的国度总是那么的好奇。执笔刘家垅后,便有了前往五岔水一行的期待,且这种冲动曾经强烈得于梦中游历五岔水,在梦中想象着五岔水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雨水流流的日子,受瑶乡才女陈青华之邀,第一次冒雨前往五岔水探古寻幽。然而,车已近计议界,却闻母生病,自古“百事孝为先”,无奈中只能半途而废。与五岔水的再次错过,致使我的心中与五岔水这位神秘的女郞在春日相会的冲动愈加强烈。又过数日,天气晴和,母亲转好,带着对五岔水的向往,迫不及待地从怀化转道,驱行300里,终至刘家垅。
相比于一路行走的罗子山盘山公路,九曲十弯,令人心发寒的山之险峻,战战兢兢的缓缓而行,不敢有一丁点儿大意。刘家垅的天地豁然开朗,视野突然间变得宽广起来,青山环绕却不突兀,翠竹林立却不压抑,溪水潺潺而又清澈欢愉,古树下的小桥流水旁,飞檐翘角的炊烟人家不时传出的欢笑声,在罗峰深处的桃源谷地里惊起几只展翅飞起的雀鸟,别有一份世外洞天。
刘家垅自然村与五岔水自然村上下相望,说是两院,实是一村,只因住有陈刘两个瑶民家族,故以两个自然村代之。在刘家垅村部的瑶乡特色的木制吊脚楼里,结识了刘家垅村书记陈祖早和在家创业的瑶乡青年陈昌胜,两人热情地介绍着五岔水和刘家垅的历史往事,并带着我前往五岔水自然村领略七姓瑶发源地的旖旎风光。
五岔水,虽处罗峰深山,海拔较高,却因村后有五处溪水源流而得名。从刘家垅上行不远,便可望见五岔水飞檐翘角的吊脚木楼古建群,依山面水,顺势而立。沿着水泥公路,越往上行,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隐于山湾之中的一行行,一排排,靠山而立的飞檐翘角的传统木楼群第一次让我的内心有了一种莫名的振憾感。站在村口远望,如大师手中的水墨画卷,浓墨淡彩,诗书气重,一笔一画,一吟一诵,尽是无声的瑶乡号子味。走入村中徜徉,尽是精雕细琢的工艺品,飞檐白线、翘角对称,青瓦纵横似流水,一刀一刻尽是东山深处的原汁瑶味。村依青山,房顺坡势,粗略估计,三百多口人丁的古村竟有80多栋瑶乡特色的吊脚木楼。
每至一村,我都会与村中掌管谱书的人交谈一下,以求挖掘到更多的历史古韵。但此次的翻谱却大失所望,陈氏族谱因当年土匪杨青山的焚村事件,原谱付诸一炬,现谱并入了义门陈氏,从谱书上追溯:“始迁子万公,原籍四川西陵,于明万历九年携异姓盟誓兄弟蒲、刘、丁、沈、石、梁诸公自贸易来楚遂各择地而处”。“下担于奇溪滩相玄多代,至景梁公迁辰阳五岔水这个山水秀可为三湘冠之地。”由此推算,明万历年间的子万公至今才438年,比后来迁居于此的刘姓还晚了上百年左右,让我只能感慨这本谱书对历史的不严谨。
我们都知道,是七姓瑶民最先定居于东山(罗子山)一带。据米氏族谱米柏公秩事:“柏公袭元士官郑万户爵,编管东山丁刘蒲沈石陈梁七姓猺(瑶)族。”元朝时的米柏编管东山七姓瑶,而作为七姓瑶发源地的五岔水陈姓却仍不知位于何处?其祖上子万公直到几百年后方从四川迁来,还在奇溪滩上相玄数代,岂不自相矛盾?这个结果对于此行的我来说是不相信的,至少是疑惑的。
当然,历史已成过去,探源寻根仍需要搜寻历史的遗迹方能佐证。幸好,五岔水陈氏族谱上还是发现了诸多的古迹记:三个犁头嘴(屋门口,麻头园,屋背后),三墙三坑(墙间坑囚山田、墙间坑张坵田、墙间坑冲头园),三个顶(屋门口三坵为顶、三步园右边啟头为顶、屋背后左边岩岩顶为顶),三个坪(黄家坪、麻园坪、牛栏坪),三个园(双冲园、麻头园、冲顶园),由此也可以看出,劳作于深山之中的五岔水瑶民,曾经也是人文慰起,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