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后续:秦始皇到刘邦,二十余年间,因分封制而倒霉的人和事

历史连续剧《大秦赋》已经完结,电视剧在播放期间,网络上争论的是演员表演和选择的好坏,以及电视剧本身的各种不足,电视剧也从刚开播时的超高评分,降低到结束时的中等评分,证明了,鸿篇正史长剧真的很难驾驭。

现在该剧已经结束好几天了,网络风暴转变成对秦朝大一统,以及秦始皇本人的争论,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抛开见解的对错,总算是有能和热度超高的社会新闻相比较的历史类话题了,扬眉吐气啊。

我在这几天也参与了不少评论和争论,消耗了不少时间,我的立场是挺大一统和秦始皇的,也经常被见解不一者驳斥,不过,即使争论的脸红耳赤,也乐在其中,自然,这段时间写的文章,也偏向于秦朝历史,热度高,流量高嘛。

这段时间,关于分析、赞赏或批评秦朝的文章铺天盖地,秦朝差不多被说透了,本文也将继续说秦朝,想了个分支话题,关于分封制,秦朝和他取代的周朝(战国七雄名义上属周)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这个值得聊一聊。

分封制从秦朝建立开始,就有支持者,一直持续到西汉建立之初都还存在不少支持力量,这期间,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有过不少争论,也发生过不少故事,当然,最后支持分封制的人,大多都倒霉了,可见,废除分封是历史潮流。

一:王绾支持分封制,被迫退休,李斯支持郡县制,上位丞相‍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朝建立的第一年,秦始皇就地方的治理结构和行政管理方式,和重臣们展开了一番讨论,最先站出来建议延续分封制的是秦朝的首任丞相王绾,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他当时建议秦始皇分封王子出外: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其实,王绾建议的分封已经跟周朝时的分封制大不相同了,形式上虽然一样,可内核变了,周朝分封的也有同姓,但大多是外人,中央控制力低,所以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王绾说的是一家之封,封的全是赢家人。即便如此,也遭到廷尉李斯的强烈反对,他表示: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经过仔细考虑,也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于是,他支持了李斯的意见,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这次争论后不久,秦始皇就让王绾就退休了,他也成为秦朝建立后,支持分封制的第一个倒霉者,而接任丞相位置的就是李斯。

二:齐国博士淳于越率七十读书人进言恢复分封,李斯建议“焚书”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在皇宫大摆宴席,当时担任仆射的周青臣,在席中大拍秦始皇马屁,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和郡县制的好处,秦始皇当时很高兴,而参与宴席的以齐国人淳于越为首的一群读书人却反对郡县制,批评周青臣献媚,当场进言建议秦始皇还原分封制: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秦始皇听了淳于越的话后,说讨论一下吧,站出来激烈反对的,还是李斯,郡县制本就是他提出来的,这会他的身份已经不一般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威不容质疑,反对他的主张,他就要坚决打击,于是,他在反驳并严厉批评了淳于越的言论后,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秦始皇当然是力挺郡县制,反对分封制的,他也反对以古论今,毕竟,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因此,马上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就说了一个字:“可”,饱受后世争议的“焚书”事件就这么出现了。淳于越等读书人因此成为支持分封制的第二批倒霉者,当然,不是指性命,而是前程。

三:陈胜反对分封,张耳、陈余鼓动武臣称王,农民起义军内部分裂‍‍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发起了反秦起义,起义后不久,军队就扩充到数万人,还有不少知名人士来投靠,魏国人张耳和陈余就是其中两位,这两人的身份,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中间人士,是支持分封制的,在陈胜准备自立为王时,他们劝说陈胜: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但陈胜拒绝了这个建议,反对寻找六国贵族出来当帮手,维持了自己本来的打算,仅仅自封“张楚王”,封吴广为“假王”。张耳、陈余建议分封被陈胜拒绝后,马上改变了策略,他们鼓动陈胜分出兵力夺取原来赵国的地盘,并跟随陈胜派出的将军武臣,领着兵马一起去了赵地。

等到原来赵国的地盘,在张耳和陈余的帮助下,被武臣攻下来后,他们马上又鼓动武臣自立为王,一大堆道理灌输给武臣后:“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胜领导的反秦起义军就此分裂,而陈胜领导的起义最后的失败,就和内部不断的分裂息息相关。

陈胜是关于分封制的第三批倒霉者,不过,他是因反对分封而倒霉。坦白说,对于当时的陈胜而言,张耳、陈余的建议或许是对的,他们有私心没错,但陈胜也确实需要团结更多的阶层,他毕竟是个农民,在贵族中间,没有任何威望,不分出去官位、地盘,谁来帮助他?

仅仅依靠陈胜自己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无法消灭秦朝的,民间隐藏着的大量的六国贵族,有资源,也有积蓄的力量能成为反秦最好的帮手,团结他们,也能快速形成对秦朝压倒性的力量,推翻秦朝才应该是陈胜当时最应该优先考虑的目标,为此的部分付出是值得的。

就像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不就是大肆许愿封官,把项羽封的诸侯大半给拉拢过来后,才以弱胜强,干掉了项羽?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分封制在当时的陈胜这,是有正面意义的,至于后患?他总要先把秦朝消灭了,才能考虑到那一步,在这一点上,陈胜远不如刘邦看得清楚。

四:项羽领导灭秦后,恢复分封制,仅维持数月,天下即大乱‍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随后,项羽在招降了秦将章邯等人后,也率军来到咸阳,项羽没有继续秦朝的大一统制度,而是恢复了分封制,自封“西楚霸王”,然后还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把全天下的地盘又重新划分了一遍,然后烧掉咸阳城后,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秦朝统一天下前,仅仅七、八个诸侯国,天下就征战不停,何况接近二十个诸侯国,何况项羽在分封时,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封的,不服的大有人在,在项羽大封诸侯仅仅三个月后,齐国和赵国就先反了,项羽不得不起兵讨伐,随后,刘邦也出兵关中,天下重新大乱,四年后,项羽败亡,成为分封制的又一个倒霉者。

五:矛盾中的分封,刘邦凭借异姓王们的帮助击败项羽,汉朝建立后,迅速翻脸‍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如累卵,史载“汉王恐忧”,当时在刘邦身边的谋士郦食其建议赶紧分封六国贵族,列土封疆,分化项羽的力量:“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後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刘邦当时只想解决危机,没想太多,就同意了,但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行时,在外公干的张良回来了,马上跟刘邦说,如果你分封六国贵族,你就要完蛋了,然后阐述了八条原因(备注:原文太长,可参见《史记·留侯世家》),主要意思是说,分封只能用来对有功者的赏赐,而不是无功赠与,否则,以后要出大乱子。

刘邦被张良说服,取消了分封六国贵族的打算,但为了拉拢更多的力量一起对付项羽,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还是承诺了不少分封的奖赏出去,比如韩信、比如英布等,这些非六国贵族,又在战争中,有大功劳的诸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还是按照承诺,给他们各自封了王。

可汉朝毕竟是要继承秦朝的大一统制度的,刘邦分封出去的异姓王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大一统的阻力,权力、地盘‘财富给出去了,要收回来就难了,只能通过战争。汉朝建立后,刘邦又在外征战七年,才把异姓王们基本全干掉,这还是在最强的异姓王韩信是用计谋废掉的基础上,花掉的时间。

汉初的异姓王们,是支持分封制的第五批倒霉者,从根本上来说,刘邦这不叫杀功臣,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当然,刘邦在干掉异姓王们后,又祭出了分封刘姓王这一招,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异姓王们被消灭了,可刘邦还封了一堆候出去,相当多的郡、县的土地都给了这些候们。

汉朝初建,人心没有完全归附,需要时间让天下人认同汉朝,天下那么多郡县,刘邦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派出足够多的,忠于汉朝江山,忠于刘氏的官员去管理,还是需要以前的贵族们帮助维稳,又不放心他们,只能再封一堆刘姓王出去,跟勋贵们在地方上互相监视,形成了分封和郡县并行的局面。

刘邦封刘姓王的初衷跟后来晋朝建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大肆分封司马诸王一样,都是为了防备勋贵、世家等拥有颠覆江山社稷能力的地方性力量。刘邦之后的汉朝皇帝们,经过几代的努力,慢慢消除了包括刘姓王在内的地方性力量对皇权的威胁,晋朝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玩脱了,造成了千年耻辱。

以上,是秦朝和汉朝建立初期,连续二十余年间,因为分封制的支持或反对而发生的,主要的人和事。秦始皇和李斯是分封制最坚决的反对者,刘邦比较矛盾,但骨子里还是赞同秦始皇的。陈胜和项羽最可惜,一个是不能灵活借势,一个是已经成功了,却坚持反历史潮流而行,项羽年轻时,想取秦始皇而代之,难道代的就是区区“西楚霸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