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府|藏于老房子里的极致宁波味

欢迎观临小哈的漫生活~

今夏去羽公面道吃面的时候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吃吃甬府,毕竟能把不算核心主营的面条都做的那般精致,甬府本身所擅长的宁波菜必有过人之处,而原本就是沪上人气餐厅的甬府,被米其林点名上榜之后更是火爆,大有供不应求之态势。

之于食客老饕而言,美味永远是值得等待的。

初冬周日的一个下午,和朋友相约去甬府龙柏店拔草,寻思着老板是不是有点藏私,他好像并不急于让大家知道这家店的存在,因为寻遍四周,我甚至都没有找到甬府的匾额,只有那门口挂着的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赫然醒目,提示着它有怎样的前尘过往。

老房子让人过目不忘,一看就有非凡出身,原为泰晤士报旧址,一幢英式风格的别墅,大气沉稳。

浑身都散发着优雅迷人的气息,令人不得不叹服老板的巧思见识,开一家餐厅容易,但开一家有格调有内涵雅致又不落俗套的,想是只有这样的老房子才衬得起了。

而韶华易逝,据说当甬府重金租下这里之际,光外墙整修就花了百万之巨,于是,我们才看到一座老房子有如今的华丽转身。

蓝天下,密林间,砖红的建筑有不可言喻的韵致

阳光洒在二楼的阳台,疏影迷离,浮生若梦之感。

凹造型的绝佳之地

推开这扇门,我们也便走进了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冬日午后的阳光透射进来,走廊上映照的温暖而静谧,老板定是个爱茶之人,各式茶具不仅养眼好看,喝下那一杯待客之茶,闲情逸致,醇厚的茶香弥散在舌尖之上,仿佛也便拥有了佛系人生。

小摆件皆古风盎然,充满雅趣

一楼有间休闲会客区,很大,紫檀木的家具沉稳,骨子里自带贵气,与精致的雕刻异常契合,就像梅兰菊竹、金石美玉、古木青瓷一样,亦是一辈辈流传至今的中式审美。

所谓环境造人,人如其物,坐在紫檀木营造的空间里,无论何时都有一种踏实之感,而沉稳,在太追求效率而浮躁骚动的当下,何尝不是做菜乃至做人所需坚守的品质。

我们坐在紫檀木的椅子上,喝茶谈天,偷得浮生半日闲,度过了美妙而暖心的一下午。

洗手间里贴心的预备了护手霜和木梳

甬府龙柏店只有4个包厢,楼下1个,3间位于楼上,沿木制扶梯踏步而上,便可抵达二楼。

这一整墙的荣誉

4个包厢的风格统一,皆是中式桌椅配以湖蓝色的窗帘与靠背,色调搭配的恰到好处,只是桌上的装饰花瓶不尽相同。

二楼靠阳台的包厢最大,主桌之外还有个休息沙发区,落地窗帘,中式字画,雅致而静幽。

连纸巾盒都很讲究,注重每一个小细节

甬府,如其名,有“宁波食府”之称,而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有漫长的海岸线与大小遍布的渔场,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海鲜,故而,宁波菜多以海鲜为食材,以鲜咸见长。

精致的小花瓶

未入席,眼神就被精致的餐盘夺去了目光,一问才知原来餐盘是爱马仕的,甬府不惜重金,就是为了给食客呈现出一个极致的用餐体验,无论视觉还是味觉,都将你带入一个享受宁波菜的匠心时刻。

如甬府龙柏店老房子所展示出的前世今缘,其菜品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摆盘精美,如画儿一般浓淡相宜。

没想到这个季节还能吃到小龙虾,据说是宁波当地专供,一只只肥嫩硕大无比,在“冰山”上张牙舞爪,独特的私家秘方炮制之下,冰镇小龙虾鲜中带甜,别有风味,以致于我们又追加了点单,将小龙虾“大卸八块”之际,手有余香,开玩笑如果不洗手,这鲜美之味,会不会绕梁三日。

炝蟹又名宁式十八斩,是当晚我最爱的菜式之一,做好这道菜的秘诀一是必须采用东海打捞上来的梭子蟹,必须只只饱满,其二便在于炝酒的好坏,非得是上好的陈年花雕才行,甬府就是恪守着宁波当地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认真严谨,不带一丝马虎将就,才有了今日备受食客推崇的极致美味,好吃的筷子停不下来,夹一口,舌尖荡漾的满是深海之味。

黄鱼冻一块块方方正正,和白色的鱼饼色泽一深一浅,小巧可爱,不忍下筷。

宁蚶为宁波特产,与血蛤相比一个是小姐一个是丫鬟,食材级别不同,第一次吃白灼宁蚶,不料想拨开壳血一样的分泌液沾的两手皆是,肉质确实鲜嫩,据说也是滋补养身之物,在宁波,上海,两广等地有众多的爱好者。

咸泥螺是宁波人最爱的小菜之一,壳薄味鲜的泥螺亦是宁波特产,尤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泥螺“桃花泥螺”和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为佳,甬府的咸泥螺用的皆是当季最好的泥螺腌制而成,粒大脂丰,满腹藏肉,极其鲜美。

烤菜亦是宁波最家常的小菜,但大道至简,越是寻常之味就越引人怀念,连著名的美食评论家沈爷也曾说过没有这道菜,立冬之夜不舒坦,我虽不是宁波人,可甬府的烤菜,让我吃到了家的滋味。

红豆汤也是类似感受,明明吃过很多碗,就是觉得这一碗简单又不简单。

酱大头菜丝是让我们为之惊艳的一道菜品,置于青瓷之中,放在一本打开的古书之上,佐以枫叶点缀,道不尽的诗情画意,着实赏心悦目,诗骨风流。

干煎带鱼、白灼潮虾,一咸一淡,两小无猜

岩米鱼唇盅简直是爱美女性的最爱,营养滋补,鱼香嫩滑,还有股清新的奶香味,富含胶原蛋白,堪称美容佳品。

蟹粉鱼丝既有鱼肉的爽滑亦有蟹粉的浓郁,人见人爱,口口销魂。

冬笋黄鱼籽将冬笋的嫩与黄鱼籽的鲜很好的融合一起,恰到好处。

秘酱烤黄鱼,鱼肉饱满,小黄鱼的鲜像在舌尖跳舞,好吃的无可比拟。

最后一道菜叫做舍得,看似普通的青菜,是甬府舍得花十斤青菜,每颗只保留最后三片才换来的滋味,有舍必有得,颇为哲学,这盘叫舍得的青菜,在我吃了那么美味之后,依然觉得它好吃至极,清爽宜人。

整晚收工之作的甜品是一碗宁波汤圆,汤圆个头饱满,滑糯清香,芝麻馅甜而不腻,将团团圆圆吃进肚里,亦是一种良好寓意。

比起味道,饭后的水果甜点是一道视觉享受,湖蓝的底盘,黄色的金果与橘子的橙子,不禁惊叹如今的餐饮都是跨界达人,再也不仅仅满足于只是味蕾的挑逗,而视觉,嗅觉的诱惑亦是必不可少。

人生,唯美食不可辜负,无疑,这是一顿让人念念不忘的晚餐,店家秉承的匠心心思带给我们远远超于味蕾的感官享受,亦是一段是美食又不只是美食的长久回忆。

附上甬府龙柏店的地址,想吃,就去拔草吧。

地址:长宁区虹桥路2419号2号楼

欢迎支持转发,文末留言

(0)

相关推荐

  • 探店| 甬府,茂名南路上的米其林一星宁波菜馆

    宁波菜,又称甬菜.有人说,上海菜的主心骨,原是宁波菜,所以有了沪甬菜系一说. 海鲜居多,鲜咸合一,其中黄鱼羹,红烧甲鱼,炒鳝糊,是宁波菜中的翘楚. 宁波菜 上周又去了魔都 (不要问我为什么) 在小伙伴 ...

  • 8天吃遍台州、宁波、嘉兴、绍兴,我掏出这份海鲜指南

    ☝设"星标"点"在看"才不会错过知识点 成年人快乐和体面的来源: 1.稳定的收入. 2.稳定的情绪. 3.稳定的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快递员吴彦祖 春节后出行, ...

  • 凤凰美食主编餐桌|寻味海派菜:融百家之长以厚己

    从上海的成陆和崛起,伴随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海作为一座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自然也是汇聚多种文明的城市容器.今天我们来谈美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上海菜.而上海菜还要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海派菜 ...

  • 你想好了再来杭州湾新区投资!因为这里只适合中长期投资!

    在我们房产市场上流传这样一段话:"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政策).短期看金融."我们判断一个地方未来房价是涨还是跌,第一个要判断是:未来这个地方人口是流入的还是流出的,人口流入的地 ...

  • 宁波小港与甬舟一体化

    宁波小港在鄞州与舟山的必经之地,未来可期

  • 老房子里“长”出新房子?魔都居然藏着一座千年历史的“宝藏古镇”!(文末有惊喜)

    在上海,有句老话叫做: "金章堰.银重固" 你听说过伐? 这里的章堰和重固, 指的就是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 是上海本地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落. 如今的它们, 就像一个隐士一样,与世无 ...

  • 在农村老家老房子里改建个现代标准的卫生间

    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工作者,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牵挂之地,那就是老家. 老家有自己的父母双亲,有自己兄弟姊妹,有自己儿时的记忆,至少每年都要回老家一次. 虽然老家很好,但是有一样不好,那就是厕所.一般北 ...

  • 欧洲乡村的老房子里,老者悠然自在的拉着手风琴,陶醉其中!

    欧洲乡村的老房子里,老者悠然自在的拉着手风琴,陶醉其中!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八)

    老房子里的故事 (八) 矮屋前,是一块空地,我们叫晒场.它是我村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这里像一部活的电视剧一样,上演着不同时期的悲欢离合.它早先的时候是我家的菜园子,后来填平当了晒场.同时在晒场的东面建起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七)

            老房子里的故事 (七) 我家的鸡窝自从小屋里移出来安在街沿一角后,开鸡舍门放鸡的任务就落在我的头上了,成了我一件很繁重的任务,其他季节还可,在冬天可就苦了.每天早上我必须早起,不能懒床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六)

    老房子里的故事 (六) 约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的猪栏由矮屋移到我爷爷的旧房子里去了,鸡舍也移到街沿去了,矮屋一下子显得宽敞了起来.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台麦磨,又从二伯家搬来了一个碗橱,屋子里一下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五)

    老房子里的故事 (五) 东阳我们画水那一带有个奇怪的现象,镬灶总是与猪栏同屋的.可能是因为从镬里洗涮下来的东西可以随时往猪槽上倒的缘故吧,方便饲猪,猪栏有猪尿沌,厕所往往又是同猪尿沌联用的.所以在农村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四)

    老房子里的故事   (四) 楼上是我安静读书的地方,它成了我小时候的一片广阔天地.楼梯口是上下楼的地方,靠墙放着一条木头梯子,上面有两块玻璃瓦,显得比较明亮.楼梯口的左侧边放着一张非常陈旧小方桌,桌面 ...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三)

         老房子里的故事         (三) 大约是1973年左右,我村里才通了电.当时我家也还没有装电灯,看到别人家里亮堂堂的,心里也很想自己家里也有电灯.但母亲却说:电费贵,我们还是点煤油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