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社区,吃吃吃,吃出邻里情! | 夜听社工VOL.47
本栏目已在喜马拉雅FM平台同步上线,
欢迎在FM平台搜索“社工客”,
缓存语音上下班路上听更方便哦~
以爱
社工客【夜听社工】主播
以爱 心理咨询师、一线社工、音乐治疗爱好者、基督徒。相信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爱是永不止息。让我们一起用爱让世界不一样。聆听爱。
(戴上耳机,效果更好哦~)
【舌尖上的回龙埔】,此故事获得龙岗区社工故事《爱与助的闪光》演讲比赛三等奖。
演讲者:吴满纯
我是一名来自广西龙胜的侗族姑娘,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我们侗族传统 “百家宴”的节日。
所谓百家宴,不仅是百家齐吃,也是百家齐做,更是百家齐享。我从小生活的侗族村寨天生热情好客,常日呼朋唤友,共同进餐,乡情浓浓,其乐融融,这种人与人之间热情和谐相处的环境,也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从未质疑,一直到我23岁那年。
23岁那年大学毕业,我来到深圳,做了一名社区的社工。刚开始进入社区工作时,我满怀热情地认为我们只需要把“有困难找社工”这一句普通的口号告诉社区的居民,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社区服务自然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了。可事情并不如我当初想的那样简单,在走访中我发现,同一栋楼的居民们路上相遇连一个眼神的交流都没有。在做上门探访时,即使我带着社区工作证去,居民还是隔着防盗铁门和我们说话,对我们充满了不信任,仿佛在提防着什么。
这对于从小生活在“出门呼朋唤友,逢人相迎问好”环境中的我来说,觉得这身边“冷”得不可思议。不仅仅是我自己在感慨,也有居民们感叹,一位性格非常开朗、从内陆退休后随儿子来到深圳的陈阿姨跟我说:“在这里好无聊的,上下左右都不认识,每天除了接送孩子上学,都不知道上哪里去打发时间?”我不禁想,这个外表繁华的现代化小区,生活其中的居民们真的幸福快乐吗?
后来,我了解到社区里的4.2万人中有3.1万是流动人口,这意味着有75%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的生活习俗大不相同,这更加剧了他们在这钢筋水泥结构的小区楼房里面上演着:“有缘千里来相会,却无缘对面不相识”的冷情剧。在深圳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大多社区都是如此的人口结构,同一个社区的居民之间的关系都如此的冷,我们如何真正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一起共建大爱鹏城”的社会建设蓝图呢!
努力参与社会建设是每一个社工的使命,在社区的社工更是清楚的感受到,这新式的花园社区需要我们做些事情把它焐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直在思考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拉近居民的距离,让大家更有人情味,让社区热络起来。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这部片子不仅让人想流口水,更让人想流泪,它暗含了当今迅猛的城市化浪潮,乡土中国正逐渐远去,大家对美食向往,蕴含着是骨子里的乡愁,思念着故乡的味道。美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纽带,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中国人自古如此,无论大时代中的人世变迁,还是平凡生活的悲欢交集,总是用各种美食盛宴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总有味觉来见证人们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正因如此,回龙埔这个因移民聚居而发展壮大的社区不正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美食汇聚不正是最简单的打开居民家门、走进社区、拉近邻里关系的最佳方式吗?食材与食材的相遇,何尝不是人与人的相遇;家常菜与家常菜的相拼相会,何尝不是家庭与家庭的相聚;中式烹饪与西式糕点互补,何尝不是邻里之间的相依,社区居民的融合。
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努力地争取到社区工作站支持,在社区打造“舌尖上的回龙埔”爱心厨房,拉着如陈阿姨那样社区热心的居民,走家串户“扫楼”式的邀请居民来服务中心参加“舌尖上的回龙埔”美食交流活动。
到现在还清楚记得第一场活动是家庭主妇切磋拿手菜,初始大家都很拘谨生怕自己的菜不受欢迎,为此社工特别设计匿名美食拍卖会,不仅每个菜都被抢空,而且都是光盘行动,最后一致推荐屋阿姨的客家酿豆腐为“最具影响力”菜,大家伙现场决定互学拿手菜,入乡随俗就从客家菜开始。
这一年,在这里学会了北方面点水饺的南方媳妇可以过别样的冬至,学到潮汕糖水的东北阿姨可以在夏日里增添清凉,学会重庆鸳鸯锅的上海大姐一家人享受热辣的火锅,东西南北美食在这里汇聚一堂,味满情浓社区情。
舌尖上美味汇聚让居民参与热情水涨船高,为了满足居民对美食交流学习的需要,我们还邀请来公益老师在社区开设西式糕点学习培训活动,让地道的居民都学会了做蛋糕、曲奇、披萨,掌握新手艺的居民们也学着社工一样将学会的手艺在社区举办亲子DIY PARTY、老人生日宴,甚至有人来访参观交流,居民都自告奋勇以美食招待,活学活用,服务于社区。
2015年已经社区骨干志愿者陈阿姨对我说:“满纯,去年我还跟你说,我连对面邻居都不认识,可是前两天,小区里有小姐妹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吃饭,其实社区的小姐妹们都很热情、活跃,只是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罢了,幸好有你们社工举办这么好的活动,把我们拉到一起。”
我也发现中心自从开办“舌尖上的回龙埔” 服务人数实现每年2倍增长,2016年社区服务人数直接达2万余人次,这跨越式的发展还得益于龙岗区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的支持,看到每天都有新的面孔来中心,认识新朋友天南地北一片聊,偶尔遇到语言不通的,还有热心居民客串翻译;在路上大家会嘘寒问暖,有事没事相邀到家做客。这社区好像发生了改变,变得有人情味了,互相之间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6年9月,中秋之际,300多名社区居民汇聚一堂同贺“舌尖上的回龙铺”中秋美食节,参加活动的居民个个头戴高高的厨师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手捧美食来到活动现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或者倚桌而坐互拉家常,或者三三两两张望着各家送来的菜肴,现场好不热闹。
面对记者的采访,有居民激动地说:“搬来这社区两年了,最喜欢这个活动,看,旁边这两排席位,第一排是我们为社区孤寡老人准备的专属宴会席位,另外一排待会我们要送给没法到场的高龄老人,感觉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等着长辈入席开宴呢。” 此时的居民正为团圆而激动着,而我也看到了这座移民城市里别样的百家乡里情,为了这一幕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整整努力了五年。此时的我深深的体会到,社工的服务不需要多华丽,但是要够接地气,才能有活力,才能有吸引力,才能有建设力。
犹如“舌尖上的回龙埔”让城市社区居民因饮食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居民共建友爱互助、温馨和谐的城市社区,让城市社区向“熟人社会”发展转变,让邻里乡情一路传承建筑大爱鹏城。
舌尖上的美味,心尖上的温情。今年元宵节难得清闲没有开展活动,但那天陈阿姨如往常一样来到中心,来邀请正在值班的我去她家过节,因为她知道我在这里举目无亲,没有活动,过节没有去处。我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那天晚上餐桌上除了看到饺子和汤圆,来自北方的陈阿姨特别做了几盘酸菜,只因我是嗜酸如命的侗族姑娘,更因为她知道侗族无酸不成宴。虽然那酸菜的味道是陈阿姨从四川大姐家学来的泡菜味,不及妈妈做的那个味,可是抬头一看,从陈阿姨的眼里我看到了妈妈对久未归家闺女关爱一般的眼神。忽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我也盼着,能在这其乐融融越来越有乡里浓情的社区里安个家。
美食是中华文明的纽带,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舌尖上的回龙埔”让聚居一起的陌生城市居民因饮食文化而融合在一起,从陌生到因美食而交往再到熟悉,最后重建关系网络,“舌尖上的回龙埔”让居民共建温馨和谐的城市社区,也让美食和邻里乡情一路传承共建大爱鹏城。
夜听社工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