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现时已经碎成渣的文物,经过10年修复,成为大放异彩的国宝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掘,经过了一波三折,大起大落的过程。在1929年,一位农民在四川省广汉市的鸭子河南岸发现了一个玉石坑。这立即引起了文物界的关注,并于1934年开始了文物发掘。当时,所有文史专家都对当地寄予厚望,只是发掘工作并不顺利,受到抗战的影响,时断时续。
建国之后,文物工作者也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勘探,结果也不理想,并没有比较典型的文物出土,这也让三星堆文化的热度消退。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反倒成就了它的幸运。
直到1986年,已经转为砖厂的文物遗址被发现有一号和二号祭祀坑,出土了大量令人惊奇的文物,这才彻底点燃了文博界的热情。“三星堆文化遗址”由此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中华民族文明源头上也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发掘过程中,也充满着遗憾和惋惜。比如在祭祀坑内,有一件文物碎成了无数块,工作人员依稀可以看出,它应该是一种古树造型的青铜器,只不过树干断裂为三块,树枝也有18块,至于说其它零件更是七零八落,不可计算。
据说当时在现场有位年轻的工作者失声痛哭,因为他知道,在祭祀坑中的文物,一般都是最能代表当时文化的,也是最为精致的。显然,这样形状的文物,就是古人崇拜的对象,这对于揭开三星堆文化神秘面纱,也许能起到关键作用。但是,那个支离破碎的惨状,让人心碎,考古工作人员甚至悲观地认为,再也不会看到它了。
所以,当这些碎片被小心地整理出来,全部装箱打包带走送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现场人员为之伤感。然而,另一批各方专家又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他们大多从事青铜器修复、文物鉴定、史学研究甚至材料工程,任务就是让这件几乎消失的文物重现人间。
谁都知道,这需要大量的时间,然而,谁也不会料到,等待竟然长达十年之久。但是,当文物被修复后,立即大放异彩,惊艳世界。所有人看到它们的第一眼,都会认同这种等待是值得的。
之所以称“它们”,是因为这并不是文物,而是两件树形文物。第一棵古树高约4米,气势不凡,底座是三座连绵起伏的小山,树干则被制作在山上,有三根树枝,每层树枝之上,又有三个枝丫。每一个枝丫的顶端,长着一个果实。这三个枝丫之中,两个垂下,一个傲然挺立,在挺立的枝桠之上,还有一只神鸟,姿态万方,仿佛在俯视苍生。
要知道,在中原王朝中,数字“三”的含义十分重大,几乎可以代替无穷。这说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这棵青铜神树造型狂放洒脱,匠心独特,极富有美感。而且,在神树的一侧,还有一条苍龙,王者之气尽显无余。
另外一棵神树,就显得有些遗憾。它的基本结构相思,但表达的内容迥异,然而并不完整。神树的底座如同圆盘,它生长出三根树枝,上面各跪着一个人像。此人仿佛怀抱着什么东西,对着上面的神树祈祷。然而,在往上的主体部分,却已经荡然无存了。从大体的结构来看,这课古树的尺寸大小,绝不应该次于完整的那棵青铜古树。
祭祀坑中出现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周时期的社树。“社”是与神明沟通的场所,社树又是祭祀场的核心。夏朝以松树为社树,商朝以柏树为社树,周朝以栗树为社树。不知道这两棵书是以哪种为原型,但肯定是当时的信仰支柱。
青铜神树的修复,缓缓揭开了三星堆文化的神秘一角。但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还是留给后人很多遐想。完整的那棵青铜古树被命名为1号,破损的被命名为2号,1号青铜古树被三星堆博物馆收藏,在汶川地震中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却最终完好无损,在20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