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诗词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在构思的时候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已经有了想法,要描述的画面也清晰的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却苦于词汇贫乏,无从表达。这就是说不出的问题。要解决说不出的问题,我们平时在阅读时要注意词汇的积累。诗歌的景象千差万别,所要用来表达的词汇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积累尽量多的词汇。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净清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阔大辽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迷离朦胧,都是描述诗歌景象中出现较多的词汇。
对于词汇,我们可以分类积累,比如按拼音索引,“清新”、“清丽”、“清冷”、“清寂”等;还可以按季节分类,比如春天的“明媚”,秋天的“肃杀”等;还可以词义相近的,如“机灵”、“伶俐”等。
经常把描写景象的词语和描写其他特别是情感的词语混为一谈,这就是说不对。解决说不对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角度的吻合,所用的词语要是和景象的描述。比如“空寂”和“孤寂”,前者是空旷而寂静之意,形容景象;后者是孤独而寂寞之意,形容情感。比如杜牧的《南陵道中》有“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两句诗,其中“悠悠”一词表现的是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不明确词语的含义,在角度吻合的情况下,用语出现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偏差,这就是说不准。解决说不准的问题,要特别注意比较一下描写诗歌景象经常出现的近义词的差别。比如“悲壮”与“悲沉”的差别,“迷蒙”与“迷离”的差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幅我们熟悉的画面,它的特点是“辽远”而不是“辽阔”。作者身在鹳雀楼,遥望落日西沉,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用“远”字就强调空间距离的遥远,增加了画面的深度与广度,突出了江面的“雄浑辽远”之感。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则是雄浑辽阔。
王昌龄的边塞诗“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之二》)是悲壮而非悲沉。古老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诗歌暗点色彩,苍苍莽莽的画面再现眼前,景象悲壮苍凉。在思维出现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另外一首边塞诗来比较一下词语的使用问题,李益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所选取的景象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同为月光朗照的塞外景象,也是暗写色彩,景象却是悲沉凄冷。要准确的描述这两首诗的画面特点,除了要注意悲壮与悲沉的差别,还要注意凄冷与凄凉、苍凉与悲凉的差别。
在实际写作和描述中,我们可能很难定位准确,但是必须明确知道的是,我们的描述月接近画面特点,我们就越容易准确的把握由这个画面特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倾向。
虽然可以描述,但是所描述的情景不够好,这就是说不美。解决说不美的问题,要注意语言风格,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求我们的表述语言要有文学色彩,要庄重典雅。用四字格短语描述意象,描写景象特点,会使我们的语言显得流畅优美,例如“空寂冷清、怡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比如“丝丝小雨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即用了“丝丝小雨”和“落花狼藉”两个四字短语,无需多言,就把花残日暮的凄清暗淡的景色和盘托出,让人一目了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