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取速生药喻——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话题#《百喻经》故事37个
《百喻经》 取速生药喻
《百喻经》取速生药喻从前有一位国王,生有一女,急切盼望她快快长大,于是就把医生喊来说:“你给我女儿吃一些能快些成长的药,让她立刻就长大。”医生回答说:“我可以给她良药,能使她立即长大。但是现在没有,必须要先去找。等我找到药回来之前,大王不要看女儿。等我让她吃过药后,然后再给大王看。”于是医生假装到很远的地方取药,经过了十二年后,才把药拿回来了,给国王女儿服下,再让国王看。国王见了很欢喜,就在心里想:“他确实是个良医,帮我女儿找到药,才让她快快长大了。”于是便命令属下的人,赏赐给医生很多珍宝。当时人们都笑这位国王没有头脑,不懂得计算出生以后的年月,见女儿长大,却以为是药力的作用。世人也是如此,寻找到善知识而请求说:“我要求道,希望教导我,让我马上能得道。”善知识因此用方便法,教他坐禅,观十二缘起,渐渐累积功德,证到了阿罗汉,他就非常踊跃欢喜,并且说道:“好快啊!大师能快速让我证到了最妙法。”
《百喻经》原文原文: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长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便敕左右,赐以珍宝。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力。世人亦尔。诣善知识,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识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渐积众德,获阿罗汉,倍踊跃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寓意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条件齐全了,自然就会出现。就如同把种子埋进地里,然后施肥浇水,发芽成长、开花结果都需要时间去等待,需要条件去达成,急不来的。所以,很多时候,随顺因缘、静心等待就是最好的态度,这就是“随缘任运”,而拔苗助长就是“攀缘”、“强求”。佛教重视“不强求”,是在珍惜、尽力之后不去执著它的结果。做好你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而无法控制的东西,去执著,其实是自寻烦恼。世上也有这样的人,向善知识求教快速得成佛道的方法。善知识以善巧方便,教他修习十二因缘。若是能依法奉行、勤修功德,最终当能获得阿罗汉果,法喜充满。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而妄求迅速成道,终究是自欺欺人,无有是处,那就像上面所讲的国王一样的可笑。修行不求速成,求速反成障碍,行事宜求稳妥,坚持必有收获。
《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檐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白话译文:杀子成擔有一个人,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有一天死去了,这个人想把孩子安葬在家中,自己欲弃家而去。邻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死了的孩子拿出去埋葬,却让活人离开家庭呢?这个行为太笨拙了。这个人听了以后,想到:错是不错,人死了应当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么拿呢?只能这样吧,再死一个孩子,那就可以擔挑了。结果,真的他就在杀死一个孩子凑成一挑担到了山上埋葬了。大家都认为此人太可笑,从未见过如此愚痴可悲可笑的人。这个故事比喻:比丘犯了一条戒律,不想悔改,还要企图掩盖事实,假作持戒清净。被人揭发了,告诉他:出家人守戒,应该和保护珍贵的明珠一般,怎么可能为犯而忏悔呢?他就索性多做些破戒的恶事,以便一同忏悔,这正像杀子成擔,以便一同埋葬一样的愚蠢无知。这个故事:七个儿子,比喻比丘的“七聚戒”。借死一子,比喻破了一戒。放置家中,比喻将罪蕴藏心中“覆藏”。自欲弃家而去,比喻发心退转。再杀一子,比喻再犯一戒,喻无正见愚痴行。自说清净,比喻更破妄语戒¹。出去埋葬,比喻把所犯之罪白众,求忏悔,更不在犯。¹妄语:说虚假不实的话,四种口恶业之一。 其余三种是(一)两舌:挑拨离间(二)恶口:咒骂别人(三)绮语:涉及男女色情含有淫意的话;或言辞虽为事实,但以扰乱他人之心故意说之,无益他之善。(“百丈清规”发源地,江西百丈禅寺客堂共住规约)“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