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 “中、庸、和” 极高明而道中庸

早上看到朋友们在群里讨论“中庸之道”、“极高明而道中庸”等问题,分三部分谈谈我的理解(不是我的“发明”)。

第一部分,忠恕,兼讲齐群之道(当然有人认为群不必齐,就是吵吵闹闹好,我也这样觉得。不过,有人问齐了还有什么思想?我就要反问,齐家以后,家没创造性了?);

第二部分,厘清三个概念“中、庸、和”;

第三部分,讲什么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忠恕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朱子《 集注》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中心,尽己之谓忠;恕,如心,推己之谓恕。都是对准自己。(中有“尽”的意思)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以修身(己)为本。己,还是对准自己。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个道理,只需对准自己。不教人做人,不教人做事,而是影响人做人(教育-家),影响人做事(管理-国),影响人平等公正自由自觉的觉醒意识(平天下-天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不靠强迫靠影响

总教人做事,家齐不了,群也齐不了。我见过很多群聊了,讨论时群友们反感的只有一个,“你高高在上教我做人(事)?”

常言道,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偏颇了,影响之下,别人是可以改变的;强迫别人改变才是神经病。

不过,虽然可以影响别人进而改变他,但试图影响不适合自己的别人,成为自己知心朋友,难度极高,不如换人来的成本低。

当然,家人不能换(尤其孩子),那就只能忠恕之道(尽己推人)来影响了

二、中、庸、和

要讲清楚中庸之道,首先要知道中是什么,庸是什么,“和”在中国古代也非常重要,这里附送,以下详述这三个字(概念)。

儒家所说“中”的本义是什么呢?“中”是无过不及,即是恰好或恰到好处的意思。有过或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例如炒菜,炒得过了则太老,炒得不及则太生。惟是不老不生,恰到好处,此菜方好吃。宋王《 登徒子好色赋》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说,此人的高低颜色,均是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是“ 中”。作事亦有恰到好处的一点,此一点即是 “中”。

中有两方面,道德方面和利害方面。儒家讲用中,作事不可过或不及,是就道德方面说“ 中”。道家讲守中,凡事都要“ 去甚,去奢,去泰”,是就利害方面说 “中”。吃饭恰到好处是利害方面,做人恰到好处是道德方面,道德方面的中,可以说是义,东家之子容颜方面的中-恰到好处一般不用“义”字

,义专门指道德方面的中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字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时圣,圣人最高级别。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我们在此接触到'普通而平常'的重要性的思想,这是《中庸》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中庸》的'庸'字,意思是普通或平常。程子说:“庸者,天下之定理。”定理者,即一定不可移之理也。程子又说:“不易之谓庸。”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情感完全没有发生的时候,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而恰到好处。这是中的一个例子。情感发生了,而无所乖戾,这也是中,因为和是中的结果,中是来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的。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卒于公元前493年)一段话,其中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由这些作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酱)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异都要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

以下澄清误解:

§有一部分误会“ 中”的本义底人以为“中”即是不彻底

有一部分误会“ 中”的本义的人以为,“中”即是不彻底。譬如一事有十成,用 “中”的人,作这个事,大概只作五成,若作四成,即为不及;若作六成,即为太过。所以照这一部分人的看法,用“ 中”的人作事只作五成。所谓“ 适可而止“

,”不为已甚”,都是表示不彻底的意思。这些人说,中国人作事不彻底,都是吃了儒家教人用“中”的亏。

其实,我们做一事,须将其作到完全成功的地步,此完全成功的地步,亦正即是讲中道所谓恰到好处之点。我们决不可过此点再求彻底。若过此点而再求彻底,则可致“ 前功尽弃”,不惟不能成功,而且还要失败。

若所谓不彻底者,是说,我们作事,未作至恰好之点,而即停止。如此的所谓不彻底者,正是讲中道者所说之不及,亦正是讲中道者所反对者。

例如我们作饭,以作熟为其恰好之点。饭未作熟而停止不作,诚为不彻底,然此正是不及也。若饭已熟而仍求彻底,则饭将糊不可食,恐无人需要此种彻底也。

不及中的不说了,举个例子说明超过中的情况:

尾生与一女子约,期相遇于桥下。及期,尾生至,而女子不至。桥下水涨,尾生仍守桥下不去,遂至溺死。我们可以说,在此情形下,尾生未免太守信了。守信而可以说是“ 太”,即其守信不是在此情形下作此事的恰好的办法也。其不恰好是由于太过,而不是由于不及,所以说是“ 太”。一个人在社会里有许多责任,有许多应作的事。尾生因与一女子相期,专顾及守信,而不顾及他在别方面底责任。其行为,专就守信方面说,真算是彻底了。专就此方面说,他的行为“是至”。但就别底方面说,则他所顾不到的很多。就别的方面说,他的行为是“偏”。所以其行为不是“ 周全之道”,而是“偏至之端”,不可成为社会上的公律,不足为法。不是中,不是恰好,不可成为公律,不是庸道(平常、定理),不符合中庸之道。

所谓恰好办法是不能离开事及情形而空洞说底。我们对于朋友有约会,我们固希望他准时赴约,但在普通情形中,我们并不希望他死亦守约。例如我们与一朋友约在某茶馆喝茶,我们并不希望他,虽有了空袭紧急警报,仍坐在那里不动。若他于这种情形下仍端坐不动,以至于有危险,则他的行为超过我们所希望于他底,照人同此心的说法,他所作亦超过他所希望于我们的。照如此看法,则他的行为,即不合乎忠,其不合是过之。他若照着他所不希望于我们者作去,则他的行为就是不合乎恕,其不合是不及。尾生的行为,不是过忠就是不及恕,总之是不合乎忠恕之道的,因此我们亦可知其不是恰好的办法。

§一部分误解“中”的本义底人,又以为“中”有模棱两可的意思。譬如对于某事有两种相反底意见,用“中”底人,一定以为这两种意见都对也都不对。他把两方面的意见,先都打个对折,然后参酌两方面的意思,而立一个第三意见。所谓“ 执两用中”,即是谓此。所谓“折中”,亦是谓此这一部分人说,中国人好模棱两可,“两面讨好”,都是中了儒家教人用 “中”的毒。

“中”亦没有模棱两可的意思。譬如某人对于作某事有一意见,另外一人对于做此事,另有一意见。如某人之所见,正是作此事之恰好的办法,则此人之意见,即是合乎“ 中”,不必亦不可将其打对折,将其“ 折中”。其另一人之意见,不合乎“ 中”,即打对折,亦不可用。模棱两可者,多系乡原敷衍人,以求两面讨好者之所为,乡愿正是孔子所最反对的。无论从何方面讲“ 中”,皆不是如此。模棱两可,俗而不堪底人。这正是“ 乡原乱德”。

§有一部分误解“庸”的本义底人,以为“庸”即是庸碌的意思。这一部分人以为儒家教人行庸道,是叫人都成为庸庸碌碌,不敢有所作为底人,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有一部分误解“庸”的本义底人,以为“庸”即是庸俗的意思

其实庸的本意并没有庸碌和庸俗的意思

对于任何事,都有一条合乎中道的路可走。这条路是人人都可走的(庸道),所以谓之正路。亦可谓之大路。不走这条大路,而好走小路者,《 中庸》谓之“索隐行怪”,“行险徼幸”。小路虽亦有人走,走小路或亦有时有特别底方便,但走小路总亦有特别的不方便,而其不方便总较其方便为大,不然,即人人皆走小路,而此小路即不是小路,而是大路矣。大路似曲而实直。《老子》说:“大直若屈。”可用以说此义。

从功利方面说,凡是能使某种事最成功底办法,亦是最平常底办法。例如一个人如想发财,最平常的办法,是竭力去经营工业或商业。《大学》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则财恒足矣。”就一个社会说是如此,就一个人说亦是如此。这是大道,亦即上所说大路。这是人人所都知道底,亦是人人所都能行的。这就是庸道。

如有人嫌此大路太迂曲,嫌此办法太拙笨,而求另外直捷的路,巧妙的办法,则即是所谓“ 行险徼幸”。例如有人因急于发财而大买彩票,希望能得一头彩,可以一步登天。在几万或几十万买彩票的人中间,自然有一个人可得头彩。如果有一个人得了头彩,他的特别的幸运很可使人羡慕,但他的行为,则不足为法,不可成为公律。他得头彩的机会,只有几万分或几十万分之一,而他失败的机会,则比得头彩的机会要多几万或几十万倍。所以,他的行为“是行险”,而其得头彩“是徼幸”。

辛苦经营工业或商业以求发财的人,固然亦有失败的机会,实际上亦常有失败者,但他的失败的机会与他的成功的机会,在普通底情形下,差不多是均等的。一个人照着这个平易底大路走,即使失败,而他的行为是可以为法底,可以成为公律的。一个人应该努力地照着这个大路走,至于成功失败,“则听天由命”,此之“谓君子居易以俟命”。如上所说买彩票的行为,则是所“谓小人行险以徼幸”。

又如人欲求学问,无论所求者是何种的学问,最平常的办法,是对于那一种的学问努力用功。大部分人于初学一种语言时,总觉其纯靠死记,毫无兴趣。有些人往往于此要寻捷径。有些卖书的人,迎合这种人的心理,印些“某种言语易通”等类的书,大登广告说,用他这书,可以于短时期内,不费力而学会某种言语,其实这都是欺人的。要想学某种言语,是要靠死记的。这是平常的办法,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我们可以说,凡是能使某种事最成功的办法,都是人人可行的办法,因为是人人可行的办法,所以是平常的办法。照所谓聪明人看起来,这些办法,都是迂曲拙笨的。他们都好求直捷巧妙的办法,但是所谓直捷巧妙的办法,大概多是“ 行险徼幸”的办法,其办法虽似巧而却不能成事。用不能成事的办法办事,必至弄巧反拙。而似乎是拙笨的平常办法,虽似拙而却能成事。《老子》说“ 大巧若拙”,可用以说此义。小聪明人好用巧办法,往往因此误事。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者,正是说此。《老子》说“大智若愚”,大智不用小聪明,所以若愚。

有一笑话,谓有一人卖治臭虫方者,方写于纸上,用信封封固,买者须交价后,方可开视。一人买此方,交价后开视,则纸上写二字曰:“勤捉”。此虽是笑话,然此治臭虫方实亦代表一真理。此真理即是:凡作某种事最成功的办法,亦即是最平常的办法。ps想到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敏纳园、勤拙园(勤捉谐音勤拙也)-拙胜巧

此之谓,庸之道

“庸”是人人必须多少所照着做的,比如诚,固然完全“诚”的人很少,但完全不诚的人根本没有,若有,他作为社会人活不下去,总有些地方他是诚的,完全的在所有地方不诚,无法生存。大家都不诚,社会就解体了,大家都诚,社会则可以存在。故,诚可以作为不易之理-庸,可以作为道德准则,可以作为公律,“不诚”却不可以作为公律。

有一部分误解“和”的人,以为和是一团和气,

这也是不对的,各有各的位置,有时候适当批判才是真正的和,君子和而不同;纯粹的为了一团和气,反而是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各种材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

这种和,若不只是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弥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易乾卦《象辞》说;'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

极高明而道中庸

境界             道路           例子

世间             世间           常人

世间             出世间        装B

出世间         出世间      李叔同

出世间          世间           济公

出世间的道路可以是读书修行,如第二种读了几本书,读了几本自以为高深的书,就自以为高明;或终南山假隐居,庙里的假和尚。。。。,道路虽然出世间,境界还在世间,没跟上,那可能就成了装B

。我就是?

,要反思。境界高低先不论,道路得踏实走

最后一个即世间而出世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下贴上冯友兰的论述:

最后一段,他,记得没错应该是王阳明,阳明心学整合了儒道禅,确实更加通透彻底。

(0)

相关推荐

  • 说文博物:古代的桥梁,何为桥?何为梁?

    桥是人们熟悉的建筑:江南水乡造型优美的小石桥:长江.黄河上气势宏伟的钢铁大桥:西南崇山峻岭中巍然耸立的铁路桥:许多城市都有贯通要道的钢筋水泥的立交桥-- 然而说到"桥"字,古代最早 ...

  • 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徼幸

    发布时间:2021-06-24 中华文化 润泽心田 原文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 译文 君子依道而行,与天命相应:小人铤而走险,心存侥幸. <  上一篇 下一 ...

  • 熟能生巧

    文/黄小平 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我们遇事没有巧办法,没有好办法,那是因为对事还不熟练的缘故.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条路,你常常去走它,熟悉后,你会觉得越走越短:一件事,你常 ...

  • 德然养生:慎独中庸,忠恕至诚

    中庸之道: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德然养生荐读原题自:儒家的智慧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中庸之道有三条原则:一 ...

  • 《中庸》日课017丨忠恕,就是遵循自己的良心去做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中庸>日课第17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能做到尽心尽力的忠与推己及人的恕,就离道不远了.凡不愿加在自己身上的事 ...

  • 洪宪年月忠恕局钱庄票伍吊文一枚

    洪宪年月忠恕局钱庄票伍吊文一枚,洪宪年份极少见,九五成新

  •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4) 开封闫清臣,100年忠恕堂

    各位,各位,各位! 不要错过精彩后续! 欢迎关注<大公鸡报晓>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4) 开封尉氏县闫清臣,100年老字号忠恕堂 各位亲,大公鸡<踏访100位民间中医>的行动 ...

  •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语》悟读【263】

    致广大须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语>第十一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

  • 一以贯之唯忠恕——《论语》悟读【78】

    江湖人生多变幻,一以贯之唯忠恕. <论语>第四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

  • 忠恕堂一余氏族谱 [16卷,首4卷]第10本

    余氏族谱 [16卷,首4卷]第10本 姓氏: 余 堂号: 姓氏: 余 堂号: 忠恕堂 编修: 余文煌,余中笙 编修时间: 2017-11-27 页数: 90 湖北省黄冈巿, 麻城县, 黄安县(今黄冈市 ...

  • 忠恕堂巜余氏族谱》

    忠恕堂巜余氏族谱》

  • 《弟子规》的奥秘——第二十九讲“忠恕力”

    本讲经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忠恕而已"是个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