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希望比钻石更珍贵——评电影《流浪地球》
评电影《流浪地球》
文/程广云
电影《流浪地球》今年大年初一上映。这部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所改编的电影立刻在朋友圈刷屏了。评论两极分化。争论演变成为意识形态论战是令人遗憾的。回到电影本身,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中国真正科幻电影开端,瑕不掩瑜。
应该正确对待科学幻想及其社会文化影响。人类在前科学时代,是通过神话在想象中征服自然的。今天,神话所想象的元素,绝大多数已经被科学所实现,譬如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这些跟天文望远镜、互联网通讯、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比,简直不在一个档次。芝麻开门和阿拉丁神灯,这不就是感应门自动门和电视机?神话所想象的,科学几乎都实现了。大概只有一件事情没有实现,就是永生、不死。据说这件事情,科学也是突破在即。
自从科学登上王位之后,神话就破灭了。然而人类征服自然,天生具有两种能力:一是实际的能力,一是想象的能力。科学是一种实际的能力,幻想是一种想象的能力。所谓科学幻想是以科学为根据的想象,就是科学时代的新神话和后神话。科学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留有余地,供想象以驰骋。因此,科幻作品并不等于科普作品,我们不能严格以科学标准来衡量它,它是人类想象力的艺术性表现。诚然,用科学标准来衡量,有硬科幻和软科幻。《流浪地球》作为硬科幻,还是比较软。
有人说科幻电影是中国电影中的中国足球。此前国人都在迷恋武侠(武打),搞得中国功夫世人皆知。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流行几十年,风靡海内外。金庸、古龙、梁羽生,李安、张艺谋,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拥有众多粉丝。然而武侠热是当代中国文化没出息和不争气的表现。有人把中国武侠片和美国西部片相比,两者都在宣扬个人英雄,但是西部片的个人英雄具有真实历史背景,是开疆拓土的历史传奇。而武侠片的个人英雄则没有多少历史依据,功夫越神奇实际越离谱,是脱离现实的纯粹幻想。因此在幻想层面上,应该把中国武侠片和美国科幻片相比,这里差别立刻就显现出来了:一个是前科学时代的幻想,另一个是科学时代的幻想。坦率地说,武侠热和气功热都是国人拒斥科学的传统文化心态作祟。我时常想,既然中国功夫那么神奇,如何不在足球比赛之中大显身手,总是这么丢人现眼?去年武侠泰斗金庸(查良镛)逝世,但愿那标志着“中国武侠末年”。今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但愿这标志着“中国科幻元年”。无论如何,科幻热相比武侠热,表征一个民族对于科学精神的爱好与向往,虽然二者可以附着、渗透同样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到了这一时刻:
告别武侠,拥抱科幻!
告别金庸,拥抱大刘!
写到此处,看见六神磊磊也有一贴:我们武侠人是该退场了。
郭帆导演电影《流浪地球》除了在刘慈欣原作里借一个名,借一个壳之外,所有的人物都是重新设定的,所有的情节都是重新设计的(刘慈欣只是第三编剧)。我们明显感觉它是在模仿好莱坞科幻大片。中国大陆电影近来出现了模仿好莱坞大片的势头,譬如去年电影《我不是药神》就塑造了一个另类英雄:一个神油店老板成为印度仿制瑞士药格列宁(即格列卫)独家代理商,违法犯罪,但却成为拯救众多白血病患者的人道英雄。《流浪地球》塑造了一个航天员和一支救援队,其中一对父子感情受到伤害,在地球被木星引力所俘获,联合政府放弃,人类末日降临时,英勇献身,同心协力,拯救地球逃离木星引力。
好莱坞科幻大片已经形成某种套路,中国电影应当具有思想—艺术自主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表现风格。好莱坞、宝莱坞,我们应该也有一个什么“坞”。但是,无论追求特技特效,还是对于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这部电影都有模仿痕迹。譬如,《星际穿越》里面的是父女情深,《流浪地球》里面的是父子情深,等等。但是作为初始,这种模仿也不应该予以苛责。
《流浪地球》无疑包含许多中国元素,只是这些元素还是按照他人模式组合,而非按照自己模式组合,因而并未形成一种特异风格。同样面临灾难,《星际穿越》选择的是放弃地球,星际航行、探险、殖民,它正是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殖民史的翻版。而《流浪地球》则反映中国传统的家园乡愁情怀和安土重迁情结。当人们发现太阳即将演变成为红巨星吞没地球时,他们决定逃离太阳系: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1(加速)、流浪时代2(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小说《流浪地球》)
计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倾尽所有,建造一万座驱使地球前进的行星发动机和一万座庇护人类生息的地下城。第二阶段,围绕赤道四周的转向发动机相继开启,驱使地球停止自转,地球停转,导致滔天海啸席卷全球,全球人口锐减近半。第三阶段,地球将利用太阳和木星,完成最后的加速冲刺,正式踏上流浪之旅。第四阶段,地球脱离太阳系后,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启,将用五百年时间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滑行一千三百年,随后调转发动机的方向,再用七百年进行减速。第五阶段,地球泊入目标恒星系,抵达新家园,成为目标恒星系的新行星。本计划将持续一百代人。
……这一绝望与希望并存,持续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宇宙之旅,史称“流浪地球计划”。
(电影《流浪地球》)
电影根据小说原作,描述了这一星际移民工程的宏大规模:10000(小说原作12000)台地球发动机,发动机最高11000米(超过珠峰2000米)。10000个地下城,距离地面5000米(小说原作500米)。
为什么不乘飞船移民,而乘地球移民呢?小说原作是这样说明的:地球移民目的地恒星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地球4.3光年(电影改作4.2光年);而飞船移民目的地最近有恒星的行星则距离地球850光年,最快飞船达到光速0.5%,需要航行170000年。飞船最大也就一个都市面积,生态系统最多也就支撑10%行程。但是在电影里,前一个设定被保留(彼与“流浪地球计划”相应),后一个设定似乎被取消(此与“火种计划”相悖)。
电影没有表现小说里面地球派和飞船派的斗争,最终飞船派策动人们反叛地球派所控制的联合政府。当联合政府投降,五千多名政府成员成为雕像时,氦闪证明了逃离太阳系决策的正确。电影通过领航员国际空间站阐明了联合政府的一个备选方案,当地球无法逃离太阳系时,领航员空间站执行“火种计划”。领航员空间站冷藏了三十万人类的受精卵和一亿颗基础农作物的种子,储存着全球已知的动植物DNA图谱并设有全部人类文明的数字资料库。这是诺亚方舟式的方案。
小说似乎只有一个计划,电影却有两个计划:A计划——“流浪地球计划”,B计划——“火种计划”。两个计划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它决定了在地木相撞的千钧一发之际,吴京所扮演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究竟选择“流浪地球”,还是“火种”,这是类似“电车难题”一类选择。结果刘培强夺取了机器人莫斯的控制权,为了拯救流浪地球,在分离休眠舱后,驾驶主控舱自毁点燃木星。我们需要注意刘培强选择的三个理由:其一,“我儿子还在下面”。哪怕作为他的原初动机,在人类面临终极危机时,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亲情伦理是不成立的,不可以得到任何道德辩护;其二,“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确实,领航员空间站虽然冷藏了三十万人类的受精卵……并设有全部人类文明的数字资料库,它也无法替代仍然生活着三十五亿人类和人类世世代代生于兹死于兹的地球。——这是价值理由;其三,领航员空间站还有三十万吨燃料,足以引爆木星,推离地球。——这是技术理由。
吴京所主演的《战狼》《战狼2》让人担忧这部电影成为《战狼3》,或者就像《红海行动》那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但是《流浪地球》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是它的政治正确性所在。拯救地球的主要是中国人,也可以说“厉害了,中国”,但是并没有说领导地球的是中国人,而是联合政府。只是航天大国俄国人被给予了显著位置,但却没有航天大国美国人位置。这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
电影确有许多令人失望之处:譬如技术水平的不自洽,低端技术和高端技术的并存,现在就有无人驾驶,四百年后竟还需要人驾驶车;人口减半(由70亿到35亿),绝大多数人生死均有抽签决定,极少数极个别人享有特权。这些设定以及某些狗血剧情引起了人们的非议。
可最让我绝望的是小说原作下面这一段话: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小说《流浪地球》)
这是一个无神论民族——中国人所想象的,换作一个有神论民族——印度人、西方人或者阿拉伯人,是不会这么想象的。
庆幸的是,我们生活于前太阳时代,就像电影里面说:我们不关心太阳,只关心钱。
太阳绝对不会在四个世纪后毁灭地球,但是,谁又能够担保:在太阳毁灭地球前,人类不会毁灭自己?也许用不着四百年。
电影《流浪地球》主题凝炼在下面这一句话中:“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在任何生存境遇中努力活着,活下去,活到底,将希望寄托于“孩子的孩子的孩子”。这是真正中国精神,也是具有真正普世价值的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本次推送 | 王颖
筑土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