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人格组织的结构化访谈(STIPO)&移情焦点治疗(TFP)(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书评

文/夏休

Structured Interview Of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人格组织的结构化访谈(STIPO)

STIPO的评估重点

身份认同和现实检验——主导防御机制(原始防御vs高水平防御)

产生结构性诊断——描绘神经症至边缘水平的人格组织谱线

增加诊断严重程度的维度——客体关系质量,道德标准,攻击性

*除了检查I轴症状,也对以边缘人格障碍为主的症状进行鉴别,以区分情感障碍(心境障碍?)或人格障碍mood or personality disorder,主要维度以:

-攻击行为(自杀企图,割伤,暴力行为,难以控制的暴怒)

-情绪不稳定性和消极感情(抑郁或双相)

-反社会倾向(说谎,偷窃,违法问题)

STIPO的访谈思路

开始阶段

专注于症状和当前呈现的问题

观察自体客体表征的模式:整合或分裂的(integrated or split)

中间阶段

检查生活状况和功能

·投入学习,工作,娱乐的能力

·客体关系质量

·身份认同整合或弥散,表现在对自我和他人的描述:肤浅或有深度的,有矛盾感情的,“真实感受”

·增加压力测试,指出矛盾的陈述,衡量病人反应:是否引发反思,是否戒备,敌对,是否在努力防卫分裂的情感或认知

最后阶段

对病人过往进行简单探索,了解在关系中的困难和重要事件

任何病人认为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

诊断构建

初步治疗建议

STIPO的访谈方式

时间90分钟左右

共55题,访谈前要求访谈对象拥有“正常自我”(我理解成社会功能稳定可控,没有被严重事件干扰)的时期至少大于3年,标准是5年

每4-6题为一个小维度,几个小维度组成一个大维度,每题有0-2的评分(严格根据可观察信息-口头和行为-客观打分),每个维度有1-5的主观评分(反应访谈者总体临床印象,可以对0-2评分进行加权)

题目维度如下:

身份(大维度)

投入能力1-4

自我意识连续性/一致性5-11

其他问题12-15

客体关系(大维度)

人际关系16-19

亲密关系和性欲20-24

对他人的内部投资25-30

低级防御(大维度)31-36

高级防御(大维度)37-40

攻击性(大维度)

自我攻击41-44

他人导向的攻击45-49

道德价值观(大维度)50-55

自恋(大维度,从别的题目中获得)

3,9,11,25,26,29,30,32,36,46,55

大维度均分超过1,则表示该维度有显著问题

移情焦点治疗(TFP)

transference focused therapy

TFP是设计用来治疗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BPO)的动力学心理治疗模型

*人格障碍的描述性特征反映了内部客体关系的心理病理学外在表达

*人格障碍的描述性特征:

人格特质僵化

人格特质极端

人格特质适应不良

丧失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导致适应性较差

正常行为受到抑制

夸大特定行为

抑制和冲动行为模式之间的混乱交替

恶性循环的发展:异常行为引发异常反应

边缘人格组织基本特征

身份认同弥散

-自体和他人的感受是碎片化,扭曲和肤浅的

-难以“解读”他人和自己

-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

-空虚的感觉

原始防御

-分裂

-理想化/贬低

-投射性认同

-全能控制

-否认

起伏变化的现实检验

-无法稳定区分内在和外在现实

-社交现实检验的缺陷

-在应激下会因微精神病现象的体验而被严重扭曲

临床表现

缺乏冲动控制,焦虑耐受及升华的能力

强烈的感情

紊乱的客体关系

抑制性功能OR混乱的性行为

爱的困难

工作上的困难

自毁行为

空虚/空心(hollowness)

道德僵化OR缺乏道德原则

治疗的目标

边缘病人生活在以内部碎片和投射为主导的世界中:整合碎片(身份认同整合

),回收投射的内容(更具适应性防御(分裂减少))

评估阶段

科恩伯格认为BPO的评估重点放在原始防御,认同和现实检验能力三个方面,从病人的困难和症状入手,仔细探索在工作与学习,爱与性,社交生活三个方面的情况,从中发现病理性的性格特征。

FTP几乎不采用支持性技术:安慰,鼓励,肯定,给建议,教育,强调患者的优点和长处等。在评估访谈最后,FTP强调来访需要看到自己的责任,探寻来访是否愿意承担咨询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痛苦,并作出是否进入咨询的选择。

治疗策略

整个治疗流程中通过4个策略来实现:

策略1:定义主要的客体关系

此策略又包括4个步骤:

第一步,体验并且忍耐移情中呈现出来的患者内心世界的混乱;

第二步,识别主要的客体关系。

在TFP的操作手册中总结了十个典型的患者-治疗师移情配对,分别是――

破坏性的坏小孩――惩罚性的,施虐父母;

被控制,被激怒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

没人要的小孩――不关心的、自我为中心的父母;

有缺陷的、没价值的小孩――看不起人的父母;

受虐待者――施虐的攻击者;

被性侵害者――攻击者,强奸者;

被剥夺的小孩――自私的父母;

失控的、愤怒的小孩――无能的父母;

调皮的、性兴奋的小孩――阉割性的父母;

依赖的、满足的小孩――溺爱的、赞赏的父母。

第三步,命名(客体关系中角色)扮演者。

第四步,注意患者的反应

策略2:观察和解释患者角色的逆转

策略3:观察和解释那些相互对立的客体关系配对的联系

如患者有时候和治疗师的关系是“依赖的、满足的小孩――溺爱的、赞赏的父母”,有时候又是“受虐待者――施虐的攻击者”关系,这就需要解释这两种配对模式的关系。

策略4:整合分裂出去的部分客体

整个策略是通过不断重复治疗干预达到其目标。有六个指标说明患者出现了整合:

(1)患者的陈述是对治疗师的解释工作的扩展或进一步的探索;

(2)意识到憎恨的时候能够包容或忍受;

(3)能够忍受幻想,并且开放过度性空间。这一点主要体现为自由联想的流畅性;

(4)能够忍受和整合对原始防御机制尤其是投射认同的解释;

(5)修通移情中的病理性夸大自身;

(6)主要移情范式的转移。

感受部分待补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