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同学聚会
一到暑假就到了同学聚会的盛期。毕业多少多少周年,逢十甚至逢五,总是有很多同学回到学校,有组织地穿着统一服装地聚餐转校园;互相看看对方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做着什么工作,孩子多大了,等等等等,好像只有这样将过去一起经过生命岁月中的一段求学生涯的人聚在一起,重新相见了,才算是完成了一种心愿,才算是阶段性地满足了一种比肩在人世的仪式。这里面的心理机制肯定是人的多方面需要之中的一种题内之义,不必细究,只需要在自己内心里掂量一下就可以明白其不可或缺的属性。
然而,模拟了公家的格式的有组织的聚会固然可以很多人一起相见,但是也有着显然的弊端。那就是什么事情什么话都是蜻蜓点水,真的就都只是一个仪式,你我之间,他她之间,互相之间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的话,总是来不及展开。除了客气,除了劝酒,大家好像也就乏善可陈一般的沉默着抑或做憨笑之状耳。加上行程和时间安排上都已经密不透风,少有个人化的空间,少有一个人盘桓的自由,更别说脚步任意东西的慢步怀古了。我们的生活有太多固定的格式和套路,它们在被公认为既定的模式的同时,无疑也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着每个人每个个体的天性与个性化需求。
解决的方法就是一个人回到学校,回到学校所在的城市,不必是什么周年,不必是聚齐多少多少人,只要自己有了这种愿望,而恰好另外的一个两个同学也有了这样的愿望,就可以马上成行。这样的同学聚会,兼有老友相聚和回顾青春岁月以及游览城市风景等等诸多功能,比之一般的旅游要深厚,比之一般的同学大聚会又来得随性自由,关键是其中有自己的历史逻辑和情绪脉络,所以就个人来讲自然可以做到最大化最充分地抒发既往而今的岁月情怀。
这一次,在郑州的两个同学之间的相聚,便采取了这种南来北往两个方向奔中间的格式,前后相差半个小时在郑州东站下车。直接上地铁到旅馆住下,第二天早晨在小街里的小馆吃了早餐,正宗的胡辣汤与茄子馅儿的包子都味道如饴。骑上随处可见的小黄车到郑东新区一游,然后循着旧时旧事痕迹,去郑州人民公园,去郑州火车站广场,去郑大,去绿城广场,去碧沙岗,去棉纺区……
郑州的大街小巷,像是南方的城市一般植被纷披,植物和建筑的契合度非常高,贴合得非常一致。这是时间和生活给一座城市留下的植被的姿态,是无数人熟练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遗产。
而在校园里,走一走过去去教室的路,找一找过去去老师家的门,在那些自己年轻的时候徘徊过的路口上站定了看一看,看一看年轻的时候的自己,看一看往事如烟之后的如烟尘世、轮回人间。中午吃个烩面,晚上吃个饺子,走走停停,行行止止,回忆和帮助回忆,感慨和协助感慨,这成了两个同学之间的忆旧之旅兼放松之旅的无上妙处。
现代的城市文明为这样的旅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尤其是地铁和共享单车,使整个行程的是随意性有了最充分的依托和最自由的可能性。远的地方坐地铁,近的地方、不通车的地方骑共享单车。偶尔打车坐公交,还可以叫滴滴快车。行动无限自由,饮食方便而不会花掉多少钱。
地铁与小黄车的结合使两个人在诺大的城市里的行动变得空前自如,中途甚至还可以及时地返回旅馆休息一下,休整以后再出行。在绿树匝阴的街道边吃个小馆子,远比大聚会一起大吃大喝要有意思得多,自然得多。
游行谈笑之间两天时光倏然而过,这是日常生活中难得的的新鲜格式,是比单纯的旅行与单纯的同学聚会都更丰富更自由的审美选择。在当今越来越狭促、越来越格式化的生活状态下,此即堪称浮生偷得半日闲之谓的好事了。
想一想,还有那么多同学朋友,也就还有那么多这样三三两两的很多次的旅行的机会,这种好事在多年里还可以重复很多次,真是有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的喜不自胜了。
不管什么事,自由选择的快乐,最让人愉快。在可能的范围尽可能达成自身的这种自由选择的可能,大约就是提升生命质量的人生要义之重要的一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