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笔记:冬天的24小时图书馆
梁东方
疫情期间24小时图书馆关闭。后来重新开放,却不再是24小时全天开放,而是上午十点到晚上八点半。这在相当程度上让24小时图书馆这一处随时可以抵达的城市绿洲,打了折扣。不过这也还有十个半小时,占了全天几乎一半的时间呢;在这全天几乎一半的时间里你都随时可以来,不必和任何人打招呼,只需刷卡开门即可,这依旧是一种想起来就很方便很痛快的事情。
在一座城市里,有你可以长时间坐定了地方,里面有明亮的灯光,有温暖的空调,有网络信号,有厕所,有永远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有隔着落地玻璃窗始终能看到外面的湖水和树林风景的角度,这怎么说都是一种不大敢想象的惠及所有人的社会公益。经济发达的地方,在这样的设施上的投资,貌似一直在花钱没有看得见的直接回报,但是对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慰藉,其实是无可限量的。这是一个地方经济发达与否,是不是有钱的一个真正标志。因为这样的“标志”与所有人形成了一种日常关系,让每个人都拥有了一种可以兑现的权利。
任何人,部分本地人外地人,只要刷图书卡或者市民卡即可进入;而图书卡是可以凭身份证自动办理的;最近又发现增加了某宝某分600以上直接扫描进入的选择,于读者的友好性便进一步加强,更方便了。
在这城市风景区里的24小时图书馆,你可以读它书架上的书,也可以读自己带来的书;既可以做笔记,写作业,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甚至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发发呆,小睡一下。24小时图书馆还发挥着冬暖夏凉的气候避难所的作用,哪怕你置身其间已经忘记了这一点的时候,偶尔去厕所,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体会到外面巨大的寒凉渗透进来的威力,就会立刻重新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24小时图书馆带有一定程度的“避难所”性质,户外的温度太热太冷,都可以进去避一避。温度和光线之类的环境要素对人的重要性,在这里都会有深刻体验。你不禁就会一再感叹,在这样永远温暖明亮的地方,专心致志地阅读书写,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即使在图书馆里,有了心理准备是来看书的,也还是不能总有静静地坐下来、慢慢地读到一本书深处去的耐心的。这需要你再无琐事缠在心头的纯净,往往是坐在这里看看手机写写感受,过了好长时间以后,才逐渐进入状态。
这一位来了以后居然脱了鞋,盘腿坐在椅子上,闭目合掌打坐了好长时间才重新穿上鞋,打开早已经放在桌子上的一摞书。
来过几次就会发现,常来的总是那几个人,这位穿着白色宽腿裤的打坐者、每次都跑着进场去占圆桌边的座位的小女生、中午会叫一份外卖的高高大大的高中男孩……大家基本上都是到自己习惯的固定位置。有的习惯选择有阳光的低矮桌椅,有的则选择对着窗的长条桌,有的要用电脑所以会去桌子宽的有电源的位置。其余的人,一般都是偶尔进来,或者临时路过这里进来走走看看的。不是周末的话,人就不会太多。
图书馆的一个现代社会中罕见的可以排除一切干扰的地方。很多时候家里不是,办公室、教室都不是。这里是可以聚精会神抑或闭目养神抵达天国的通道。而诺大一个城市,何处才是人们可以不互相打扰地平静相处的公共地方,何处是以精神生活为主的地方?非图书馆莫属矣。
在图书馆,时间总是不经用的,很快就是几个小时,很快天就中午,很快天就黑了下来。任何一个其他的环境都无法臻于这样让无时不刻的时间感退后的“忘我”之境。
这样一来,错过正常吃饭的时间也就成了大家的常态。奇特的是,在这持续的阅读书写的过程中,既不渴也不饿,人完全在无欲无求的精神世界里,在白日梦状态中。点了外卖,到门口的廊椅上去吃,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虽然图书馆里没有写禁止饮食的标牌,但是每个吃饭的人也都是在这里读书的人,都知道声响和味道对环境的影响。坐在户外的阳光里,也就坐到了户外的风里,寒凉之中,饭吃得很快;很快的吃饭相对于在屋子里坐着毕竟也已经是一种身体的调整,所以竟然还会有舒展与惬意的感受。这是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一旦从长时间的读书状态里出来,不管干什么,都好像是享受。
所以也就很好理解那些习惯了泡图书馆的人的乐趣了。图书馆既可以说是现实的逋逃薮,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享乐池。尤其是24小时图书馆这样,无人值守,随时来随时走的格式,就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