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宝照,候星旧法也,自古传书不传诀
堪为天道、舆为地道。
俗语说:『一流地师看星斗、二流地师看水口、三流地师满山走。』一语道出堪舆学实与天文有密切关连。
在汉初的水德、土德之争中, 董仲舒 创立了“三统”说。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三统以三正为基础。三正是夏正、商正、周正。夏正以十三月为岁首,即建寅;商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即建丑;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即建子。
三正以黑统初,正日月朔于营室,斗建寅。天统气始通化物,物见萌达,其色黑。……正白统者,历正日月朔于虚,斗建丑。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初芽,其色白。……正赤统者,历正日月朔于牵牛,斗建子。天统气始施化物,物始动,其色赤。(《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董仲舒认为,得天统的受命之王,不是继体守文之王,而是创立朝代的新王,故必须改制;改制的内容包括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等等。周是正赤统,以十一月为岁首,代周之朝代回返夏之正黑统,以十三月为岁首。
《地学仁孝必读》一书中,以北斗七星之斗杓、 二十八星宿 及太阳躔度等天文现象,来解释元运与挨星的起源,确实是令人着迷的主题。
要看懂《地理仁孝必读》卷一的【斗纲三合图】、【三统三合图】的字面意义,应不困难。但若要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则非要有一点古代天文基础不可。
九良对古代曆法及天星的研究,乃肇因于学习奇门遁甲。奇门之四千三百二十局与节气有密切关係,而节气乃因太阳在黄道上躔度所致,为了找出奇门阴阳九遁之真正符合天体运行的起局,必须通晓曆法与天文。
天文学中的【 天盘 】
【十二次】
十二次在天文上的意义为太阳躔次的宫次。将周天分成十二宫,每宫各三十度,日躔每一节气行十五度。例如: 冬至 起【星纪】(丑宫)之初度;小寒起星纪之中。大寒、立春,日躔【玄枵】(子宫)之次。雨水、惊蛰日躔【娵訾】(亥宫)之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更,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誌,例如星纪有斗、牛两宿,玄枵有女虚危三宿等。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星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如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星次。
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是用来表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位置,用以说明四季的变换,例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第二是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岁在玄枵”等等,此外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时又是所属星属的名称。又如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和南方朱雀有关,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属于这三次。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是把全天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命名。这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自古以来天文学观测恒星的基础,是特殊天象出现时记录方位的根据,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人民制定曆法和推测气候变化的依据。如古人可以根据太阳在二十八宿的位置推算出一年的季节。又如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等。其四象二十八宿的名称如下: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史记·天宫书》:“天则有列星,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下的州域是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通过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是某某国的分野,这种看法便是所谓的分野观念。
【古籍中记载的唐尧时代天象】
1、《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2、《八风图》云:『虚宿下,独有日南至。』即冬至之日躔也。
3、《舜典》云:『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唯以斗柄实指之位建,与龙门天官书之斗纲三合相同。故有三统四建之法。
4、汉太初曆,亦採用《八风图》之斗纲三合,实与《尧典》之中星法、《舜典》之璇玑玉衡法相同。根据《八风图》的记载,则可发现在唐尧时期,冬至日躔在【虚宿】(2004年冬至日躔在【尾宿】)。而会导致冬至日躔变化的,便是【岁差】。
《甘石星经》有冬至点(丑宫)在牵牛初度之说。根据岁差来逆推,可知最早二十八宿是制定于纪元前四百年战国时代。
【三统四建】
《地学仁孝必读》书中所谓【三统四建】即指以【斗纲三合】的原则来推算曆法。请注意:这种方法极可能是 黄帝 时代的方法,即以北斗七星与二十八星宿、太阳躔度之十二次的角度,来判断时令,天文与曆法相合。
三统即是天、地、人三统,而每一【统】,俱有四【建】。所谓的【建】,亦称为【斗差】。斗差乃是指天体运行,北斗七星与二十八星宿间的位置,会因【岁差】而改变,导致冬至节气时,斗柄所指之方位会变化。而此变化会历四次而成为一统。
候星之法(即黄帝时代的天文推演曆法之法),为唐尧三代之法。古藉记载黄帝命羲和作曆,而【羲】暨【和】,皆候星之官也。璿玑玉衡,候星之器也;用【旦】、用【昏】、用【日中】,候星之时也。《周书》云:『纪之,定之方中,卫诗咏之,曰中日昃。』《春秋》云:『书之,言兵、言纪之、言葬,皆候天星也。』
《青囊经》云:『…天光下临。』;
《葬书》云:『藏辰合朔』;
《果老星宗》云:『恩用难忌』;
杨公云:『用元宫主』;赖太素云:『天皇紫微』;
吴景鸾之《天河转运》;冷无极之《洞天秘录》;刘青田之《佐玄直指》,皆候星之法,虽在术家,实唐虞三代之旧法。
蒋大鸿作《天元歌》,使唐虞三代之法复洩于人间,惜自古钻研术数者,对古代天文曆法、候星之法,少有涉猎,亦有深知此术者,仍恪守不轻洩的戒规。
《果老星宗》起斗杓之诀:
『月建宫中起戌时,亥时便向次宫移。』罢了罢了。。。。。
浑天宝照,候星旧法也,自古传书不传诀,遂使珠星石陨,宝鉴尘封。
古人能藉日月星辰为人造福,实恃此也。亦有许多术家,未曾将天地剖开,或误将天盘列宿掺入地盘,地盘四维八干掺入天盘,遂致天盘之角亢混作地盘之角亢,地盘之子午混作天盘之子午。
【俯视】,非以【仰视】也。
杨公十二倒杖是什么?挨星诀中以经四位起父母是什么?
《地学仁孝必读》书中云:以无定之天、配一定之地,而向立焉,是为大元运。盖地气以顺为用,因斗纲有杓、衡、魁三星弔合三方,故测地之卦气,先天五行为定体,一方为来脉、一方为出脉、一方为胎息,此真三合也。岂世俗所传生旺墓之为三合哉!
堪为天道,故可能有好几个层次。
九良浅见如下:
1、三统四建,为古代候星之法,自三代以来,在曆数尚未完备前,透过北斗七星之【衡】、【魁】、【杓】三方轮值,当可知时运升降也。
2、四时之流行,其象显万物之所由化育。北斗七星的位置实可推日躔与二十八宿之宿度,故由斗建而推宿度、由宿度而知宫辰、辨时而察气,所以观星斗以识天也。
3、古代开国建都,必择符合天道运行,而此三统三合之大元运的观测,仍属必要。
4、造葬择尅,必定要与乌兔过宫、照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