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验方集粹(十二)
1.32: 芍药甘草汤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赤白芍各30克,甘草12克,当归15克,元胡10克,川楝子12克,降香10克。
功用: 舒挛定痛
主要症状:突发或阵作胃脘急痛.挛急感明显,甚者硬痛拒按,痛缓则腹软如常。舌质青暗,脉弦。
辨证要点:本证系因胃痉挛引起突发或阵作胃脘急痛,有挛急感,硬痛拒按,缓解时则腹软如常, 此证属中医“数变”的范畴,与风、与血有关。
适应证: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表现为阵发性上腹部痉挛性疼痛, 以及久病不愈、原因不明的胃部疼痛。
加减法:腹胀加乌药10克。
验案:
邱某,男,53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69884。初诊:1992年6月8日。主诉:腹痛5天。病史:6月3日无明确诱因突然出现左上膜刺痛.并向腰部放射,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及里急后重感。疼痛时腰背挛急而不能直立,北大医院曾怀疑泌尿系结石,
检查:左肾区叩击痛,尿捡:WBC 8~10个/HP,RBC 0-2/HP;B超:双肾未见异常;腹部X线平片:未见阳性结石。舌青苔微黄.脉弦;
辨证:肾区挛痛。治法:舒挛定痛
处方: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当归30克,木瓜15克.钩藤30克,白蒺藜15克,鸡血藤30克,生薏仁30克,防己10克,牛膝10克,丹参30克,降香10克。3剂,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2年6月11日 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惟感头晕,食后腹胀:舌青,苔薄微黄,脉弦细。上方已效,继以原方加减。
处方: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生薏仁30克,木瓜15克,防己10克.钩藤30克,白蒺藜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泽泻30克,夏枯草15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1992年6月18日。药后疼痛消失。血、尿常规捡查完全恢复正常。舌青苔薄白,脉弦细,再以前方加减,巩固疗效。
处方: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5克,钩藤30克,木瓜15克,防己10克,生薏仁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30克,牛膝12克,珍珠母60克,7剂,每日1剂
按语:该患者就诊时病程已5天.尿常规检查有红、白细胞,B超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结石有一定局限性,且有一部分隐性结石在x线腹部平片不显影, 但尿常规尚反映泌尿系感染。无论是结石还是感染.均可导致肾盂、输尿管、膀胱等管腔脏器的痉挛, 方中重用芍药、甘草、当归,术瓜、防己、生薏仁、鸡血藤舒挛缓急;钩藤、白蒺藜镇静 ,提高痛阀门;丹参,降香行气活血,牛膝引药不行,舒挛定痛,出奇制胜,收到理想疗效。
挛痛涉及甚广,内脏、头身、四肢均可发生。印教授治本病常守舒挛缓痛为主,所用方药皆镇痉舒筋之品,重在治肝.因肝主筋,而挛急为筋膜受病之重要表现,本病侧以芍药、当归、鸡血藤等活血舒筋 治肝治本,更以钩藤、白蒺藜、薏仁、甘草、木瓜、防己、珍珠母舒挛定风治其标,标本兼治,故常能捷效。
1.33 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方(源于《脾胃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枳实30克,生姜10克,太枣5枚。
[功用] 升降脾胃。
[主要症状] 纳少腹胀,暖气脘闷,有时胃痛.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转侧时胁照有水流声,形体瘦弱.大便时干。舌苔少,脉细。
[辨证要点] 本证系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胃体下垂,故见腹胀纳少.暖气脘闷,食后脐部或脐下胀满;由于胃体下移影响三焦水气通调.水停不化,故转侧时胁腹有水流声。
[适应证] 胃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
[加减击] 患者体虚加鹿角霜15克、紫河车15克,胃酸多加煅瓦楞子30克(先煎)。
[验案]
张某.女43岁。主诉:清瘦、暖气, 脘闷2~3年。病史:患胃下垂已五六年,形体消瘦,暖气脘闷纳步,转侧时胁下有水流声,大便干燥检查:形体消瘦.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肺检查(- ).肝脾未触及, 胃肠钡餐造影示:胃体已陷入盆腔。
辨证:中气不足.胃体下陷 治法:升降脾胃。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枳实3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上方服10剂后无不良反应,自觉食欲增进,乃继服原方50剂.症状基本消退.但胃体未恢复正常位置.又继续服用上方一段时间后,复查钡餐.胃体已恢复正常位置.且体重增加.寐安纳佳,故停药观察10余年病未发作。
[按语] 本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脾升阳举陷,加人枳实以下气宽膨消痞。据现代医学研究.枳实有收缩平滑肌的作用:故本方不仅对胃下垂有效,且对子宫脱垂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