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啥无法复制出《兰亭序》?唐代的书法高人,给出了答案

公元363年,王羲之在“衣冠南渡”之后跟一群朋友在绍兴的兰亭一起“修禊”,这是当代的一种习俗,以求消除灾祸,同时也编成了文人们雅集的一种方式。

一众人进行“曲水流畅”,饮酒正酣之际,王羲之提笔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在此情、此景、此境、此笔、此墨、此纸的综合因素之下,使得这件《兰亭序》成为了后人无法企及的书法第一品。

而当王羲之酒醒之后,就再也无法复原出了这件《兰亭序》了?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神龙本

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了解书法史的朋友不难发现,在书法史上的绝对经典的著作,都是无法复制的,包括经历了兄侄惨死,在椎心泣血的心境下,颜真卿写出的《祭侄文稿》,在面对生死考验,经历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一个极度落寞的寒食节中写下的《寒食帖》,包括《韭花帖》、《蜀素帖》、《自叙帖》,这些极为经典的作品,都是在某种独特的情景当中才能写出来的。

而一旦脱离了这种情景,就连作者本人也无法复制出来。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神龙本

唐代的草书高人孙过庭,将书法创作分为了“五乖五合”,用此理论来解释《兰亭序》为何复制不出来,最为贴切!

孙过庭说的这“五合”是:

“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

意思是是书写时候的心境是闲逸的,书写的时辰是贴合的,书写时候的气场是合适的,书写所用的工具也能起到辅助作品,而最难得的是书写的一种迫切性。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神龙本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需要的是一种创作的激情和心境,此外工具已经外在条件都极为适合才能生发出高妙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产生的基础是作者本人足够的艺术基础。

只有大高手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品,而对于一般人,再好的情景也是枉然。

《兰亭序》乃是书法史上最顶尖的作品之一,此作虽然是行书写就,但其点画的用笔方法以及结字的变化理路,完全能够适用于其他书体当中,此作也被誉为了“万帖”之源。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神龙本

意思是将这部《兰亭序》学好,当你再去学其它的作品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了,就能够具备了高屋建瓴的眼界!

《兰亭序》据说曾经传到了智永手中,而智永将此帖保护了一生,在自己临终的时候,将此帖交付给辩才保管,后来唐太宗利用“萧翼赚兰亭”,将此帖据为己有。后来令各大书法高手临摹此帖,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都曾临摹过,公认最好的乃是“神龙本”,也就是冯承素的临本,此版本也成为了后人临摹《兰亭序》的最佳范本。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神龙本

而《兰亭序》的原作据说已经陪葬了唐太宗,埋于昭陵当中,而温韬盗墓昭陵却并未发现此帖,后又有人怀疑此帖被武则天埋在了乾陵,至今依旧是书坛最大的谜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