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三十四:君子志于道,不成章不达


【原文】

孟子曰:“孔子(此指孔子之道的崇高伟大),登东山(东山:鲁城东的高山)而小(小:以……为小,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鲁,登太山(太山:即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观于海者难为水:观览过大海后,觉得江河已很难称之为水了);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游学于圣人门下后,觉得一般的言论已很难称之为言论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必定观察水的大波浪。澜,大波浪);日月有明,容光必照(有容纳光线的小空隙,必可照透无遗)焉。流水之为物(流水这个东西。物,东西,事物)也,不盈科(盈科:充满坑坎。科,坎,坑洞)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不能蓄积深厚,文采昭彰于外,就不能通达圣人的境地。章,文采鲜明外现,比喻威仪言行有法则。达,通达正道)。”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孔子之道崇高伟大,学习它就如同登上东山往下看,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往下看,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观览过大海后,就觉得江河也算不得水,难以被吸引了;在圣人门下游过学的人,就觉得其他言论算不得言论,难以被吸引了。观赏水是有方法的,一定要观察它那壮阔的波澜(以知其本源);日月具有光的本体,所以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必定都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注满坑坎就不再向前流;君子立志学道,也是循序渐进,不能蓄积深厚,文采昭彰于外,就不能通达正道。”

【评析】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是人在登高望远时的旷达视野和心境。诗圣杜甫在《望岳》中,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用诗的语言描绘了这样的心境。

孟子以登山、观海、日月之光照,流水之盈科而后行,来比喻君子之学道,指明孔子之道广大而有本源,凡志于道者当从其源头入手,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直至文采外现,方能通达正道。

孔子之道高明博厚,如颜渊所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难以企及。亦如子贡所说“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他以围墙的高低比喻学问的深浅,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在墙外就可以窥见房屋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那宗庙的壮观,房舍的富丽。子贡的比喻告诉我们,孔子是一位文化伟人、思想巨匠,只有真正进入他的思想家园,才能认识他的伟大;而要进入他的思想家园,就必须走近他,学习他。

孙奇逢的《四书近指》,对本章中孟子之言评论说:“此章自首至尾,條言山、言水、言日月、言流水,总是托物比事,不即不离,只君子志于道二句是实说,是正说。”我们学习本章,要抓住“君子志于道,不成章不达”这个要点,从孟子的比喻中领悟学道的方法。如:从“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中,领悟求学必从其本源入手的道理;从“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中,领悟学道重在把握其本体的道理;从“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中,领悟学道必须自强不息,循序渐进,力久积蓄,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道理。果能如此,则功夫一到,自然文采焕发,通达于圣人的境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