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期》音频学《论语·微子篇第4章》孔子周游列国的起因是什么?

音频学《论语·微子篇第4章》孔子周游列国的起因是什么?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与馈赠的“馈”字同音,也是馈赠之意。“女乐”,就是歌姬舞女。季桓子:鲁国大夫,名斯,鲁定公时的执政上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齐国送了一批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这里记载的是鲁定公十三年的一件事,当时,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全国公安司法工作,并代行相事。他采取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法,使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出现了民安政清的局面。然而在国内,由于他的治世之道,尤其是主张还权于国君的“堕三都”之策,触犯了权贵的利益,遭到皇族“三桓”的猛烈攻击和排斥。各诸侯国也对鲁国起用孔子深感不安。于是,齐国就用“女乐”之计迷惑鲁定公和身为执政上卿的季桓子,离间孔子与他们的关系。孔子因反对此事,看到鲁国没有希望了,就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时年孔子55岁(据《孔子评传》)。

《史记·孔子世家》也有类似的记载:“鲁定公十年,孔子为鲁司寇,方当政,齐人谋沮(音jǔ,阻止)之,馈鲁以女乐,定公与季孙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孔子遂行。” 《韩非子·内储说下》则记载了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政绩,他评价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这一记载与本章及《孔子世家》的记载相印证,反映出孔子治国虽然成效卓著,但国内的权贵和国际上各国统治集团都容不得他,这也是春秋末期孔子之道难行于世的一个例证。

附:

【原文】

18·4  齐人归①女乐②,季桓子③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同“馈”,馈赠之意。②女乐:歌姬舞女。③季桓子:鲁国大夫,名斯,鲁定公时的执政上卿。

【译文】

齐国送了一批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