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

今年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要的时刻,成千上万的中国女性,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医者仁心,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如今,中国女性已然是社会的“半边天”,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家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女性,尤其是城市女性,绝大部分都可以接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然而回望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大部分中国女性没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像班昭、上官婉儿、李清照这样的大才女们,不过只是中国漫长封建史中凤毛麟角的人物。直到近代,中国女学才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是绕不开的。她就是曾经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之所以支持发展近代女子教育,和她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慈禧太后闺名杏贞。曾祖父吉郎阿嘉庆朝官至户部员外郎。曾祖母为皇族爱新觉罗氏。杏贞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生于北京西四辟才胡同,满洲镶蓝旗人。和其他女子一样,自幼养于深闺。她出生的时候,其父叶赫那拉惠征为吏部笔帖式,正八品官员。道光二十六年,惠征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六品。道光二十九年,惠征升任山西归绥道,正四品。当时杏贞十五岁,惠征带着家眷来到归绥道驻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咸丰元年,刚刚即位的咸丰帝下诏选秀,十六岁的杏贞幸运地被皇帝选中。咸丰二年,杏贞入宫,赐号兰贵人。惠征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驻地更加富庶。和兰贵人同时入宫的还有丽贵人他他拉氏、婉贵人索绰络氏。在新入宫的三位贵人中,丽贵人最漂亮,婉贵人出身最为高贵,而兰贵人最有才华。

中国古代妇女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像西汉班婕妤、东汉班昭和三国蔡文姬,都是受益于家学。中国古代妇女并不能像男性那样在学校接受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所以祝英台才需要假扮男装,混入学堂。直到清光绪十年,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所女子学校。由一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在宁波创办。所以兰贵人是没有机会在学校接收正规教育的。据叶赫那拉家族后人叙述,兰贵人自幼对读书就兴趣浓厚。尽管没有太多的机会读书,但是能看到的书,她都尽力学习背诵。在那个妇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时代,兰贵人通过自学,成为新入宫的女子中颇通文墨之人。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宫廷教育。像女皇武则天、“女相”上官婉儿都是在入宫后,才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兰贵人由于天生爱读书,所以入宫后,就利用宫廷的学习条件,积极读书,为以后治国理政打下了基础。也正是由于自身的经历,慈禧太后对女子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十分重视。光绪帝宠妃珍妃刚入宫时,慈禧太后十分喜爱,觉得很像年轻时的自己。太后亲自选老师对珍妃进行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教育。

兰贵人个性随和,在宫中人缘很好。宫廷生活可谓充实而有条不紊。咸丰三年,太平军进攻安徽,兰贵人的父亲惠征擅离职守逃往江苏被革职,不过皇帝并没有迁怒于兰贵人。咸丰四年,丽贵人怀有身孕,咸丰帝大喜,三位贵人都被晋为嫔,兰贵人被封为懿嫔,居储秀宫。咸丰六年,懿嫔在储秀宫后殿丽景轩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晋封懿妃,由此成为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同年,皇帝下诏选秀,懿妃的妹妹婉贞被皇帝赐给弟弟醇郡王奕譞为嫡福晋。次年,懿妃晋封懿贵妃,仅次于皇后。

在古代,夫妇教授也是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像宋代李清照,就是在和第一任丈夫的互相切磋中,成为一代才女。咸丰帝自感身体不好,担心自己崩逝后,幼子无人帮扶,于是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意见。咸丰帝成为懿贵妃的政治启蒙老师。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懿贵妃随咸丰帝逃往热河。次年,懿贵妃之子载淳登基,尊嫡母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当时大权掌握在辅政八大臣手中。两位太后于是联合咸丰帝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北京政变。政变成功后,由两位太后和恭亲王共同执政。北京政变是慈禧太后的第一次政治实践学习。此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支持洋务运动,共创“同治中兴”。在两宫同时垂帘时期,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一直居于母后皇太后之下,圣母皇太后从母后皇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施政才能。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是一个一直都在学习、不断进步的人。同治帝大婚后,两位太后撤帘归政。

但不幸的是,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出天花驾崩。两位太后收养醇亲王和圣母皇太后妹妹之子载湉,拥立为帝,两位太后再次垂帘。光绪帝分别为两位太后上徽号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慈禧太后成为唯一的皇太后。三年后,慈禧太后以中法战争为契机,以妹夫醇亲王取代恭亲王,至此掌握了全部政权。慈禧太后心里明白,她之所以有能力执掌诺大的中国,靠的就是自己不断的学习。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

光绪帝大婚之后,举行了亲政大典。慈禧太后虽然撤帘,但是依然训政。太后入居中南海仪銮殿,夏天则到新修的颐和园避暑。甲午战败后,中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光绪帝联合维新派实施戊戌变法。慈禧太后起初是支持的。但随着变法的深入,维新派的一些主张过于偏激。太后开始转变态度。光绪帝急于从太后手中夺回大权,意欲包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触犯了太后底线。慈禧太后站在巩固大清王朝的角度,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软禁,搬入宁寿宫乐寿堂,亲裁大政。

慈禧太后尽管镇压了维新变法,但是维新派的很多构想,尤其是对女子教育的主张,她是赞同的。维新派驳斥了女子智力不如男子发达的谬论,肯定女子具有良好的资质。他们认为,人虽有男女之别,但这只是形体上的区别。如果普及女子教育,将她们的才智充分开发出来,则可以做到男女互补。维新派强调,女子教育关系到后代的培养和民族的兴旺。维新派还将自己对女性教育的主张付诸实践。1897年5月31日,在维新派的支持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上海开学,后改名中国女学堂。同年夏天,谭嗣同之妻李闺和康广仁之妻黄谨娱发起创立了中华女学会。1898年7月,中华女学会正式出版了《女学报》,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报纸。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之后中国掀起的女学热潮持默许态度。在当时反对女子教育的势力十分强大的背景下,这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无声推动。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同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受到极大的触动,加上当时全中国要求改革的呼声空前高涨。太后宣布实行新政,进行全方位改革。1902年,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在新建成的仪銮殿主持改革。改革涉及面十分广泛。其中教育方面的改革尤其引人关注。一方面,清廷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另一方面,慈禧太后下旨利用各国庚子退款开办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承认女学的重要性。同时,太后废除延续近六百年的汉女缠足陋习。尽管在维新派的倡导下,当时已有不少人纷纷创办女子学校。但这只是民间行为,并不被政府承认和支持。直到慈禧太后以自己的行为公开支持发展近代女子教育,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才真正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此后,开办女子学校教授新学,逐渐获得社会普遍认可。女子接受正规教育,甚至出国留学,也从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坚决抵抗,变为一种流行趋势和新的时尚。像宋氏三姐妹、何香凝和冰心这样的女子都成为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女性。慈禧太后无疑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人物。

1908年,慈禧太后选定醇亲王之孙溥仪为新皇帝,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太后没能完成自己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溘然而逝。随着慈禧太后的崩逝,清朝缺乏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核心人物。君主立宪改革陷入失败境地。清朝随之灭亡。慈禧太后崩逝后,葬菩陀峪定东陵,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号长度为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