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六经辨证”
上一课老子总结了四种模式的天下治理理念。不过这四种理念的实践却很不确定。帝道离当时太远,历史记录不够;而霸道则连可以实践的理论都尚未出现;无道的理论上存在于几百年前的商纣时期;而王道在老子时期已经进入苟延残存的阶段……所以老子很谦虚地说,他所搜集的信息和证据其实是不够支持他的观点的,所以他的预测和对帝道的描述也未必是可信的笃定的。尽管如此,其实老子对后世社会不同的顶层设计所得到的不同社会状况还是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悠兮其贵言。可以理解为时间太过远久,留下的资料已经很稀少珍贵,只能通过极少的资料总结帝道的社会状态。“言”,现在习惯性地把现代汉语的意思当作古意。在古代“言”是系统性的文字资料、理论系统的意思。立言不是演讲,而是立论,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悠也不是悠闲,而是忧思或者悠远的意思。
帝道时代,领导人从表象上看,他似乎只是存在着,对社会的正常活动运作几乎没有干涉干预和指导,社会好像自动自主自行地运行。人民收获了自己的成果,完成了自己的事业,也没觉得有老大什么事儿,每件事每项收获,都是老百姓自己谋划、自己运作,自己努力的结果。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努力过程。
大道废,首先是领导人没能悟道没能得道,也就不能以道治天下。不能以道治天下,天下也就难以如自发自动一样的运行。而需要一个外力来拉动或者推动社会正常的运作。这个外力,就是仁义。就好像当“道”这个原动力隐去,换上了的仁义这个原动力,然后显现出来。
当“仁义”这个社会运行的推动力也隐去了,假装的“仁义”也就出来了。毕竟真正的仁义也是需要修炼才能得到的。而假装仁义就容易很多。假装仁义是要通过这个假装获得和仁义一样的效果,所以需要用到谋略智慧来促成假仁义达到和真仁义一样的效果。用谋略智慧包装出来的假仁义以假乱真得到的是全社会都开始示人以面具了。现代企业大多很喜欢玩什么企业文化,就是这种“智慧出、有大伪”状况的真实写照。企业这种形式的组织,首要和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而非得搞得像道德讲坛。这就是“大伪”,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搞这一套,无非试图通过这一套让员工更好管理也更情愿地为他们创造利润而已。
一旦全社会的所有人都戴上了假面具,都在用智慧谋略赚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血缘亲属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可靠,血亲之间因为看不到彼此的真心实意而逐渐产生猜忌,逐渐产生提防,逐渐产生怀疑,然后是争执、从暗斗到明斗。这时候就又得把孝慈这两个概念给抬出来拔高以约束血亲之间的内斗。
当血亲之间的关系都搞不定,更别说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利益团体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利益纠纷可以搞定。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无底线的竞争,这是乱。昏,是昏暗。昏乱,以昏治乱,两眼一抹黑,啥也看不清,就啥招也没有,就胡乱出手解决社会乱象。国家,是诸侯国和王室的简称。家非小家,而是家天下的天子家。家国昏乱,就是国事家事一塌糊涂乱七八糟争斗不休内乱不断却拿不出一点儿有效的解决方案手段。这时候,忠臣作为系统崩溃前的最后防线也是最无效的防线出现。当忠臣出现,也就意味着整个系统行将就木。夏朝到了夏桀的时候,关龙逢这个忠臣出现了;商朝到了纣王的时候,比干这个忠臣出现了。
这一章,老子把社会如何从健康状态一步一步演变为昏乱的将亡的病态的过程给说清楚了。就好像《伤寒》的六经辨证一样,由外因向内果,一步一步传变过程其实很清楚。
下一课,老子将为三种程度的社会病开出药方。
【第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