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非台丨中国选官制度历程(中)
中国选官制度历程(中)
作者:明镜非台
好了,咱们回到荐举制上来,那么分支是察举,察的方向是举孝廉
问题是,这也是一个没有量化指标的东西啊,啥叫孝?,确切说,没有最孝,只有更孝,对吧,孝的最大体现,是服丧,咱们之前也说过,五服制度。父亲死了要穿啥?我一边讲,一边带着大家复习哈,不然以前讲的都还给我了。父亲死了,三年的啥?斩衰,守丧三年,确切时间是2年零1个月,那么,还有个规矩,就是守丧一般比较大点的家族,会修墓的时候,在墓道旁边搭一个草棚,孝子必须在里面住一段时间,为长辈守灵,这个时间,一般也是三年。那么好了,既然你要察孝对吧,弄虚作假的就来了,有人父亲死了,跑墓道住三年,大家都认为他很孝顺,推荐他当官。结果当了官后发现,他在这三年内和妻妾生了俩儿子,所以察举本身也是一个有漏洞的东西,没法量化。
而且,特别是到东汉,东汉的刘秀建立了政权汉光武帝。其实,西汉和东汉虽然都称汉,但却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政权。刘秀本身,虽然姓刘,但在西汉末年,已经是一个没落贵族了,放牛娃起家,而东汉的国策,和西汉又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一个,他放开了长城边境,让很多少数民族都能进入中原,而且还可以进入朝廷为官。有史学家就说,东汉的这个政策,是导致她之后五胡乱华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匈奴,鲜卑,特别是鲜卑,北周政权就是他们弄出来了。宇文氏政权,咱们之前不是说隋朝的杨坚么,就是托身在这个政权,关陇贵族,这个咱们说隋时候再说。
不扯远了。那么,东汉末年,其实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时候,官僚体质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到汉献帝时期,东汉的末代帝王,其实真正掌控朝政的是三类人,外戚,宦官,士族。由此,不得不说一下外戚,这是一个经常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官僚,从西周开始就有,到清朝还有。这帮人通常是皇上的舅子老表之类的人,因为某个妃子得宠,所以也便鸡犬升天,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宰相田蚡,就是典型的外戚宰相,汉武帝的舅舅
王太后的弟弟。而这种情况,到东汉,更为盛行,结果弄成了灾祸,比如汉献帝时期的权贵,张让,就是外戚。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宦官阶层,由于长期侍奉在皇帝左右,弄个一官半职来当当,并且把持一下比较懒的皇帝的朝政,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当然,宦官不是都坏,也有建立大功业的,比如明朝宦官,郑和,下西洋的那位。郑和,是小时候,因为兵灾,一不小心沦为奴隶,收进宫去的。当然,宦官这东西,忠心的有,坏的更多,大名鼎鼎的王振,带着明朝皇帝朱祁镇打土木堡战役,把五十万人和当朝的一半以上精锐文官葬送掉的那位。又比如说魏忠贤,那是大名鼎鼎的了。所以到了清朝,就有一项政策,就是后宫绝不允许干政。正是因为总结了前朝的外戚和宦官扰政,导致动荡的局面发生。所以清朝的宦官和外戚,都还算是比较老实的。
那么,刚才说到东汉的三个阶层,还有一个就是士族了。这个阶级,是长期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是贵族的最低一等,但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之后,他们就算是平民的最高一等了。
而这帮人,算是一种高级打工仔,比如咱们读过三国的,都知道一些比较有名的谋臣,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陈群,孔融等。都是这帮人的代表。
而这帮人,有着参与政权,成为官僚的先天优势,就是他们有文化,有一技之长。同时,经过长期的积累,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叫士族地主阶级。这里顺便说一下地主,中国几千年来有一个最大的,也是最说不清楚的东西,就是土地所有权。这东西到底是谁的,一边说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一边地主阶级还有被政府承认的地契还可以以地契进行上市买卖。这个情况在历代都是这样,特别是明朝,在明中后期,特别严重,
严重在哪呢?
明朝万历三大征开始,就战乱严重,咱们提过一次三大征,其中一个是说帮朝鲜人打日本人。有个名将叫李如松,他老爸,就是一个典型的军阀兼地主。统治的军队,叫关宁铁骑,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同时也是唯一可以骑着战马挥着大刀,和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对砍的部队。和当时的戚家军,就是抗倭的那个戚继光并称的部队。不过戚继光是步兵
他干了个啥事呢?这个李成梁,把关东的土地,给属下私分了。按照军阶大小,和战功大小,分别获得土地和土地上的产物。那些当兵的,战时为兵,闲时就是地主,靠收租子过日子,那日子是相当的滋润。而当时朝廷,也是拿他没办法的,因为仗要靠他打,把他办了,边防就要出问题,这人是大明朝为数不多的可以和中央朝廷讨价还价的一位牛人。
而这时候,又出现了另一种荐举制的衍伸产品,叫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其实是荐举制的发展。因为前者没法量化,后者起码在量化和规则上进了一步。而这个制度的产生,其实源于曹操的儿子。曹操当时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就意味着,很多社会最底层的人,起码是有机会能够踏上历史舞台。为啥呢?因为以前都是你荐举我,我荐举你,不是有利益关系和家族关系的谁理你。大家知道孔明,他本是一介寒门,如果没有他老丈人,那个黄老夫子在襄阳的势力,而他又去娶了黄老丈人的丑女儿,他其实也是登不上历史舞台的。而黄老头正是因为要培养这个女婿,给他包装了一下,并遍个山歌让当地人唱一下,所以才声名大振。要不然,他一个诸葛亮再聪明,那些山歌是哪来的?难道他挨个的去教山里的农夫唱歌?所以说啊,有个给力的老丈人,还是很有用滴。
那么,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想当皇帝,问题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曹操到死也没称帝,就是顾忌着这一条,宦官的儿子,社会地位上来说,曹丕的底子肯定是比较潮的。那么,他需要人支持,这时候,他和士族地主阶级就达成了共识,代表人物是陈群。就是说,如果你们拥护我当皇帝,我就保障你们阶级的利益。因此,这就产生了九品中正制,这其实是一个利益斗争和博弈的产物。具体就是,当朝中央派驻九品中正官,在每一个州郡进行选拔,选拔上来的人才,入朝当官。这就类似于后世的吏部和礼部。
负责人才考核和选拔,升迁和调用,不过当时的功能和职责没那么复杂
而由于九品中正官本身的出处就有问题,因为这个制度的产生,是利益和权力交易的产物。因此,九品中正这个位置,肯定是长期由利益集团把握着的。因此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啥是上品,所谓九品,就是把当时的官僚,划分成九个等级,上品谓上上,上中,上下,以此类推。
这么一来,平民阶层其实就无法涉及到当时的国家核心了,一个等级森严并且让人无法翻身的社会制度就又形成了。而跨越了西晋,东晋之后。
作者简介:明镜非台,七零后上海人,理科生。客居成都,川酒置地总经理。大中华诗词论坛总版。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