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十二募穴,灸除脏腑百病之邪!

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诀。

每逢节气当天,灸友会公众号都会结合临床经验适时推荐1-2组节气灸穴位。推荐穴位常会出现“募穴”,例如:中府、期门、膻中、巨阙等。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要穴。与脏腑之气能直接相通,能够直接反应脏腑的功能及其病变,今天一起了解这“十二募穴”。

1
募穴是脏腑募集精气的要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络及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各有一募穴 ,共12个,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募穴分布

脏腑的募穴因其接近脏腑而得名,故募穴的位置大体上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即脏腑位置高的募穴在上,位置低的募穴在下。

因其依脏腑的部位而定募穴的位置,故本脏腑募穴不一定在本经脉腧穴上,有在正中、有在两侧(见下图),如胃之募穴中脘在任脉上。

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和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和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

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

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

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3
募穴可调脏腑实证

募穴有驱邪泻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能作用,偏于调治脏腑的急性实证。

《难经·六十七难》曰:

“五脏募穴皆在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

阳性病证,其病气多行于阴分募穴,应采用“从阴引阳”的法则,刺激胸腹部的募穴,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

调治六脏疾患,多取本腑的募穴,因为募穴接近脏腑,所以不论病生于内,抑或邪犯于外,均可在相应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如募穴处是否有压痛、酸胀、结节或肤色变化过敏等,能反映该脏器是否发生疾患。

《圣惠方》有记载:

“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

说明募穴对六腑病症有着特殊的效果。如胃病取中脘,胆病取日月,大肠病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等。

4
十二募穴

中府—肺经募穴

位置: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介绍: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此穴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的功能。

天枢—大肠经募穴

位置: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

介绍:天枢穴,出自《灵枢·骨度》,别名长溪,大肠募,入通大肠气、谷门。

有调大肠,健脾胃,消食滞,活气血的功效。临床中用于肠胃疾病的调治。

中脘—胃经募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介绍: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入通六腑和胃气。

是调治一切脾胃之疾和各种慢性病、腑病之常用要穴。

章门—脾经募穴

位置: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介绍:章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经穴,脾之募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五脏之气汇聚于章门,六腑之气汇聚于中脘,故而章门穴和中脘穴分别擅长调治脏病和腑病。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本穴为脾的募穴,脏之会,是脾的经气结聚之处,具有健脾和胃、调中补虚、益气养血之功。

巨阙—心经募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6寸。

介绍:巨阙穴,出《脉经》,属任脉,心之募穴,入通心气。

巨者,巨大也;阙者,门户、关道也,属任脉也是心经的募穴,对心脏功能有调节作用。

关元—小肠经募穴

位置:位于脐中下3寸

介绍:关元,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的募穴,入通小肠之气。

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中极—膀胱经募穴

位置:位于脐中下4寸,人体上下左右的中心,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是身体的腹地,

介绍:中极别名玉泉、气原。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入通膀胱之气。属任脉。

中极穴主调理内在不通的疾患。

京门—肾经募穴

位置: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介绍:京门,经穴名,出《脉经》。别名气府、气俞。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入通肾气。

本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故名。

膻中—心包经募穴

位置: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介绍:膻中位居胸部,为气之会穴,为心包募穴,入通心包之气,膻中出自于《灵枢·经脉》。

心为人身之君主,《灵枢·邪客》日:“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石门—三焦经募穴

位置: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介绍:石门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是三焦经的募穴,入通三焦之气。

石门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此穴可调:腹胀,腹痛,绕脐疼痛,泄利,疝气,水肿,小便不利,带下,崩漏。

日月—胆经募穴

位置: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

介绍:出自于《脉经》,别名神光,入通胆气。

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常见调理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期门—肝经募穴

位置: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介绍:期门,经穴名,出《伤寒杂病论》,通肝之气脉,属足厥阴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此穴可调: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饥不欲食,胸中热等。

5
艾灸募穴,除脏腑百病之邪

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与脏腑是直接相连的。在这些部位艾灸,可以直接调治相应脏腑的病症。

同时,一些脏腑的疾病也能通过艾灸表现出来。例如:艾灸中脘,可以发现消化系统的问题。

如果艾灸过程中出现灸感传导、疼痛,或者艾灸后有排病反应出现,就说明那个部位存在疾病,处理方式是继续灸,不“闭门留寇”。

图文资料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