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怎样影响你的人生”征文选登之十(上)

对我青春期精神成长最重要的是刘亚洲的《海水下面是泥土》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它们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起,唤起我少女时期的英雄崇拜,内心的激荡是此生难再的。

黄金时代的青春阅读

文 / 李美皆
八十年代是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的青春阅读时代。在阅读越来越丰盛的今天,我却更怀念那时候的阅读,那些把书视为金子般的日子。那时候的精神世界几乎是一张白纸,所以,在上面画什么都异常醒目。

  有些小说是我最要好的女同学向她舅舅借的。他是一名乡村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正在练习写作——那时候农村有点文化的人似乎都曾练习过写作,毕竟这是成本最低的,又能给予幻想最大空间。我曾经怀着朝圣的心情,跟同学去另一个村拜访她的舅舅。在基本没有精神生活的乡村,单只“文学”这两个字,就足以使我们产生彼此认出的同志之感,尽管我们是两代人。我还记得与同学骑自行车去她舅舅家时的心情,明快的热望充溢心间,热烈的向往驱使我们向前。奔驰在乡间土路上的狂热的青春期的心是那么跳荡,尽管渺茫与困厄,仍然顽强地相信未来可期,这就是八十年代的文学效应。

  “舅舅家借来的”刊物上有一篇张廷竹的小说让我推崇备至,却连小说名字都记不得了,只记住一个张廷竹的名字。二十多年后的一个五月,我在杭州与一位作家朋友谈起来,他说张廷竹就在杭州,可以约见。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说,算了,近乡情怯。之后,我收到了张廷竹寄来的一本书,那种少年与沧桑失去距离之后的感觉,真的只能用百感交集来形容。

  曾经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在同学家黑暗的屋子里埋头读王蒙的《蝴蝶》,那种带点悲情的深沉令我向往沉迷不知所之,读完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成长。那是我最早深沉于阅读之中的体验,整个世界寂静无声,变成默片,只有纸上的文字和自己的心跳是活的。有时从纸页上抬起头来,不知身在何处,整个人都被一种巨大的精神体吸进去了,弹压住了。

  对我青春期精神成长最重要的是刘亚洲的《海水下面是泥土》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它们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起,唤起我少女时期的英雄崇拜,内心的激荡是此生难再的。这种阅读使我小时候崇拜过的英雄瓦解了,简直变成了纸片儿,既不深刻深沉,又不特立独行。只有那种桀骜不驯独向苍茫的悲情英雄式的男主人公,才能令少女的我深深折服。

  《海水下面是泥土》我几乎是全文抄录下来,用作文格纸,厚厚的一摞。我一直保留着,为的是还能触摸那时的心跳。男主人公少校和他的精神偶像少帅、项羽,共同构成了我的精神谱系。我庆幸自己在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得遇他们,这奠定了我的人格基石,对我的人格塑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终生的精神同路人,往往就是年轻时找到的。年轻时激动过你的,才能永远激动到你。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在高中时读的,那种冲击简直难以承受,如同巨浪向着弄潮儿劈面而来,有巨大的狂喜,又急于闪避,让自己平定一下,喘息一下,以免被淹没和窒息。为了此书,我保持了与那个为我供书的高年级男生的交往,在那个男女生壁垒分明的环境下,这会被认为是谈恋爱。他的舅舅是图书管理员,而图书室是不供学生使用的,书是他偷偷拿出来的,一次只能一本。他长得酷似当时的一个电影明星许亚军,我不能说对他毫无心动,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书的狂热与疑似恋爱、禁忌与诱惑相混杂的一种阅读活动——或者说事件。事实上我都没有读完《约翰·克利斯朵夫》,大概是第三部他没能拿出来,但我觉得已经完全读懂了它,我的灵魂为它所浇铸,一种英雄人格的狂想曲在我的大脑中激荡。他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假面具,并且把它叫作理想。他说,平民并不代表平庸,正如上流人内心也有下流。这些几乎要把年轻的心爆破的句子,比比皆是。因为此书,我当时觉得自己真的不一样了,有了独立的思考与人格,与周围的芸芸众生拉开了距离,我开始了一种与崇高死磕的精神历程。这就是青春期的典型症候。

  三十多年后的2018年,我在微信读书APP上听了《约翰·克利斯朵夫》。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已经很怕那种冲击感太强的文字了,但这次,还是想比较一下与年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当年读的版本是傅雷翻译的,现在听的版本是许渊冲翻译的,其中傅雷译为萨皮纳夫人的,许渊冲译为沙冰夫人,我真的难以接受,在我心中,她就是萨皮纳夫人,永远是。少女时代的我极度关切谁将成为克里斯朵夫的第一个女人,为此快翻跳着读,直到找到萨皮纳夫人,所以,那个慵懒淡然,不向庸庸碌碌的生活献媚的萨皮纳夫人,在我的心里是已然定格的,关于她的一切都不可更改。

  当听到奥里维的姐姐安多纳德献祭于某种崇高时,我在心里呼喊了无数遍:安多纳德死了!安多纳德死了!朗读者的声音读到此处都有点磕绊了,可见,人同此心。真的心痛到无法呼吸,我大口喘着气,流泪许久。我是吃着饭听的,所以,边吃边流泪,最终难受得吃不下去了。唉,约翰·克里斯朵夫,你和她,这么心痛地错过!谁能砸得开地狱之门呢?我发了一个朋友圈,一位朋友留言说:年轻时读,也是这样。前几年读,已感觉麻木。这证明,你还年轻。我自问,是吗?证明我还年轻吗?年轻与否无从判断,但我知道,精神的基因尚在,这部巨作在三十多年后还是能够激动和震动到我。整部书听完时,我感到生活一下子空了。如同它里面的一句话:连死亡都已经死亡了。

-完-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0期

BOOK

文学给予我的是什么?脑海里的小马达疯狂旋转起来:优美的句子、华丽的写法、惊喜的创意……我有太多太多想要说的,我有更多更多想要分享的,我所想说的永恒、不灭,我的洛丽塔。

爱恨洛丽塔

文 / 杨则纬
我一直以为小说是伟大的,是文学家构建出的一段段隐秘历史,是一座桥梁,联通过去和现在,又必然通达未来。所以它必须是波澜壮阔的。直到我读到了《洛丽塔》。它里面的句子就像夏夜花园里阵阵飘来的夜来香,你也不知道它具体好在哪里,但就是缠绕、翻滚,无声无息地充斥着整个夜晚。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可以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这是亨伯特望着洛丽塔时心里的话,当然这一段没有《洛丽塔》开篇时的话出名、惊艳,但当我一次又一次地默读,心就像被这句子烧出了小洞,像是再也不能盛住悲伤的容器,一滴一滴地流下泪来。

  文学给予我的是什么?脑海里的小马达疯狂旋转起来:优美的句子、华丽的写法、惊喜的创意……我有太多太多想要说的,我有更多更多想要分享的,我所想说的永恒、不灭,我的洛丽塔。

  在我十几岁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只一眼,那如诗如梦如幻的语言立刻抓住了一个少年的情愫,更让当时的我震惊的是,原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这么流畅地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从小看过的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是四大名著还是其他传统小说,叙述的角度里都不会有“我”出现,即使初中开始进了文学社,跟着老师的讲解分析理解《变形记》或是《双城记》,叙述的角度都是那种全知的角度。那时候,《变形记》的故事创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双城记》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们越过一座座山寻找风景,最后只记得休息时差点被你坐扁的野花。所以当我无意结缘了《洛丽塔》,这么说吧,我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之所以选择了第一人称叙述,就是因为它。而它带给我的影响,除了叙述和语言之外,还在于这是一个很难评判的故事。纳博科夫变魔术一般把一个变态的故事讲得“美好”和“伟大”起来。我甚至开始同情亨伯特,当一切尘埃落定,他的洛丽塔、他的生命之火、他的欲望之光、他的罪恶、他的灵魂,这一切都不会因为他改变命运的定数。亨伯特可以杀死洛丽塔的情夫,但是他再也换不回她的美丽、青春和那些鲜活的岁月,他甚至等不来想要的判决就死在了狱中。就像赌博永远失去的都是未曾拥有之物一般,亨伯特和洛丽塔,洛丽塔和亨伯特,是一场不该开始的故事。

  毕业后我进入了大学工作,但是我很少在写作课上用这本书作为例子,我甚至不太敢给我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如果这不是一部小说那简直太可怕了”。这样的声音会在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响起,我很害怕如果分析它,会给学生们带来一些误解。美丽的洛丽塔充满了诱惑,就是读文字,你也会发出:谁能拒绝她呢?但是这绝不至于令她招惹之后的命运。令我震撼的是,我第一次明白在世界上,或者在小说的世界里,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即使是主人公,他可以在这个角度里十恶不赦、万劫不复,但当夜深人静,你又会念及他的美好,甚至是对于他的无奈和孤独陷入深深的同情中。这和我从小脑海里的“文以载道”相悖,我一直以为我要写的都是弘扬道德正面的美,而非《洛丽塔》中所表现出变了形的美。

  我特别反对类似如“远看是爱情,近看是性侵”这样的评价。文学作品不是非黑即白的法律。从一开始文字中每一句都镶嵌着“我对洛丽塔的欲望”,到后来亨伯特自己也知道在洛丽塔的眼中他根本什么都不是,不是父亲,不是爱人。“你是说我跟你去任何一家汽车旅馆之后你就会给我们钱是吗?”久别重逢后,那句“我们”更像是把一直插在亨伯特身上的匕首拔了出来般,那些我们还存有的关于爱的幻想,只剩下鲜红,一片模糊。

  这是一个看似不寻常的畸形爱恋,但是除了对于我写作的启发之外,通读文本之后,会看到,这里没有人是清白的:糟糕的社会风气制造出来的早熟女孩,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糟糕的教育,还有什么呢?法律?道德?人性?

  《洛丽塔》真实地把一个很糟糕的故事写得打动人心。

  这些年围绕着它的解读越来越多,争论也一直存在,而对于我,那个昔日如花妖女,如今枯叶还乡,除了文字给我的感动之外,我好像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开始理解关于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的价值。

  是到处都看到生命力的时刻,因为罪恶都在眼前,因为美好已然消逝,而我的洛丽塔,你在我生命里翻滚、闪烁、跃起、下沉,给我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像是生生不息的春夏秋冬,似乎不变,却年年常新。

-完-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0期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0期目录

/作家人气榜/

天使与下午茶(短篇小说)/潘向黎/42

上海玫瑰,潘向黎的闺秀(评论)/刘琼/58

/现实中国/

铸剑戈壁滩——“两弹结合”参试官兵的那些事(报告文学)/张仲全/60

/好看小说/

狼来了(中篇小说)/杨少衡/4

海湾秘事(中篇小说)/李瑶音/92

人与鼋(短篇小说)/徐贤林/123

玛丽来过(短篇小说)/宋潇凌/129

狙击手(小小说)/党益民/138

东极第一哨(小小说)/秦杨晓暖/140

/新人自荐/

溢出月光的海(短篇小说)/叶尘/142

当青春的所有色彩都已隐去(点评)/徐福伟/154

/天下中文/

主气与客气(散文)/穆涛/156

千年农谚传承中国智慧(散文)/郭震海/164

日照荒垣(散文)/刘江滨/170

读诗·品诗·写诗(散文)/李培禹/175

/真情写作/

拯救父亲(散文)/陈仓/180

红玫瑰,白玫瑰(组诗)/荒林/196

春水谣(组诗)/项见闻/197

碎花衫(组诗)/史冰/199

响晴(组诗)/冷宇飞红/41

我有一种被地球摔出去的感觉(诗)/任立/122

湖心岛(外一首)/刘青方/139

十四行(组诗)/武建华/207

/文化观察/

【“文学经典,怎样影响你的人生”征文选登】

黄金时代的青春阅读/李美皆/200

爱恨洛丽塔/杨则纬/201

终生与《鲁迅经典》相伴/毛银鹏/203

重温文学经典《瓦尔登湖》/陶永超/205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21年第10期目录

/中篇小说排行榜/

004/走出草地【原载《解放军文艺》2021年第8期】徐贵祥

长征路上,一个“唯艺术论”的富家子弟,从旁观好奇到同情支持,到最终加入革命队伍的故事。到底什么原因让这富家子弟发生关乎人生的根本性改变呢?

042/东北老王【原载《芙蓉》2021年第5期】老 藤

黑土地上多奇人,民办教师老王因智慧与口才被村人封为“明白人”,心怀壮志的他乘着时代的浪头飞出了七井村,驶向了广阔世界,而“明白人”的迷梦也就此展开……

080/三十功名【原载 《芳草》2021年第5期】於可训

一九七七年高考恢复,赶考的许多考生已是拖家带口的“老童生”。回望这个时间节点,回望国门初开的时代,那代考生的后代们该会有怎样的感想?

120/相 撞【原载《大家》2021年第4期】马金莲

老人用碰瓷召唤儿女,却在与骑车人的争执中找到慰藉。是的,这不是简单的“车祸”,而是人为的阴谋。青春和衰老互相逼视,穷困与孤独的人能否彼此怜惜?

138/再见至尊宝【原载《科幻世界》2021年7-8期】阿 缺

一次海难,让她的男友头部受损,智商与幼童无异;一个诡异的家庭教师,将智障变为天才。一切重来,他们能否再续前缘?她的至尊宝会否变成别人的齐天大圣?

180/歧路亡羊【原载《青年作家》2021年第9期】赵志明

一对老年夫妻好心捎上一对年轻男女,结果变成了一场蓄意的绑架和勒索。车行一路,故事也在不断反转。祸兮福兮,善念恶意,拯救与杀戮,就在转念之间。

207/中国文学期刊中篇小说选目

208/《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9期要目

敬告读者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篇篇好看,期期精彩!

本期杂志已于2021年9月14日在北京上市,并陆续发往全国各地销售点。本刊为月刊,每期208页,内文全部彩色,装帧精美。每册定价15元,全年12期定价180元。本刊2022年杂志开始征订,每期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请读者们及时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到《北京文学》微店或杂志铺(http://www.zazhipu.com)订阅或购买本刊。

《北京文学》投稿声明

一、凡向我刊投稿,务请自留底稿,并将纸质稿寄《北京文学》自然来稿唯一收稿地址:(100031)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

二、来稿勿寄我刊编辑或员工任何个人,以免丢失。寄往我刊编辑部的任何纸质来稿,均有专人登记、编号并交由编辑审读,三个月满未收到用稿通知,请作者另行处理。

三、因人力所限,除专题征文活动外,我刊不接收电子稿。

四、我刊编辑杜绝有偿审稿,也从未以任何方式授权其他单位及个人使用杂志社名义接收稿件,更从未以发表稿件名义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版面费,欢迎广大作者读者监督、举报,一经核实我刊将严肃处理。

特此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