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国家13家顶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206件组重量级精品瓷器齐聚上海博物馆2021年10月28日,“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来自法国、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瑞士、中国七个国家,包括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十余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的206件/组文物,为观众呈现全新视角的贸易陶瓷和跨文化交流。
李老师:195 2168 7429
严老师:156 8148 7732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博物馆界参与地区最广,参展规格极高的展览项目,是疫情之下全球博物馆力量与国际合作的精彩案例。在此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以全新视角和策展理念,讲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汇聚了重量级中外陶瓷与油画作品,有欧洲订制的中国瓷器,有西方对于远渡重洋中国瓷器的加工加彩,也有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瓷器的产品。展览以“中西交通”“中西交融”“中西交汇”三个篇章,探究当时的世界贸易和跨文化交流。“从中东到欧洲”精选了三件瓷器,揭示当时中国器物通过外交、旅行、贸易等不同渠道输入欧洲的方式。这件瓷器是经由旅行者之手,从中东流通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中国陶瓷还难得一见。
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永乐(1403—1424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来自叙利亚上海博物馆
通过贸易瓷器及沉船出水器物,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中西贸易的历史发展及贸易网络的延伸、变迁。口沿有一圈铭文,可以看出中国工匠对西文字母的摹写很不熟练,为“AVEMARIAGRACIAPLENA”,意为万福玛利亚。外壁有圆形开光四枚,分别绘葡萄牙王室纹章、浑天仪标记、“IHS”标记及风景花鸟。“IHS”为耶稣圣名的希腊文缩写,很可能由耶稣会订制,用以彰显其受葡萄牙王室支持的特殊地位。此类带有独特开光构图形式,装饰风格特征明显的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与传统国内使用的器皿判然有别。克拉克瓷主要是青花产品,五彩者极为少见。此件五彩瓷盘是克拉克瓷器中的特殊产品,弥足珍贵。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海域的7艘沉船材料,在空间维度中铺陈东西航线与交通网络的拓展变迁。
碗外壁描绘了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场景,高杆上悬挂的六国国旗,分别为荷兰、英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这一篇章以全新视角呈现以往贸易瓷展未曾关注的问题,如西方人如何看待、使用远渡重洋的东方器物?瓷器如何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风潮?东西方的差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等等。这部分将油画和瓷器共同展出,旨在透过油画作品带领观众步入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
威廉·卡尔夫《静物:青花执壶、瓷盘、水果、鹦鹉螺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花喷泉纹执壶明嘉靖(1522—1566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该壶主题纹饰为喷泉,有学者推测这是13世纪出使蒙古帝国的卢布鲁克(Rubrouck)笔下描述的“魔法喷泉”,是法国工匠为蒙哥宫廷打造的华丽酒泉。也有学者认为描绘的是欧洲传说中令饮者返老还童的“青春泉”。大约一个世纪以后,这款执壶出现在欧洲油画中。1660年,荷兰画家威廉·卡尔夫在《静物:青花执壶、瓷盘、水果、鹦鹉螺杯》中描绘了这件执壶。
静物: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威廉·卡尔夫 约1662年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威廉·卡尔夫,巴洛克时期的荷兰画家,出生于鹿特丹,是荷兰黄金时代最杰出的静物画家之一。此画描绘了一张堆满物品的桌子,其中有一件青花盖碗。可能用作糖罐,碗盖斜搁在碗和水果上,有一形似蹲狮的深色盖钮。碗外壁开光内贴塑两个着色的中国人物形象,一说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与何仙姑。
青花贴塑八仙盖碗明崇祯(1628—1644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碗外壁绘山水图及四处开光,开光处贴塑露胎八仙人物塑像,八仙两两一组,造型各异。油画中的青花盖碗,与此件如出一辙。但细视发现,狮子及八仙人物上均施加色彩,从而推测当时露胎可能就是为了之后加彩。
青花象形军持 青花开光水禽图盘
阿德里安·范乌得勒支《静物画》 画中相似的军持与数件青花磁盘及瓷碗共同置于金银器和玻璃器旁
这一部分通过极富创意的欧洲加彩、镶嵌及室内陈设瓷器,展示中西器用、审美和设计的碰撞与交融。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镶嵌黄金与红宝石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万历(1573—1620年)奥斯曼帝国镶嵌,约1570—1600年英国大英博物馆
这件碗在16世纪晚期由奥斯曼帝国宫廷匠人镶上黄金和红宝石,这类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碗外壁原有的圆形开光,将奥斯曼的本地装饰风格重映在中国瓷碗上。
青花博古图笔筒改装盖杯明崇祯(1628—1644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英国镶嵌,银镀金(约1660—1670年)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孔雀绿釉弥勒像改装烛台(一对)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镶嵌,青铜镀金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化妆盒创作于1928年,内设化妆镜一面,带盖匣子两个,正中一唇膏架。各种珍石宝玉镶嵌成盒盖上的画面。有趣的是,从画稿和记录看,这件卡地亚工作坊制作的盒盖嵌片图样正来自其掌门人路易·卡地亚私人收藏的一件康熙五彩瓷盘,可见其对东方意境的生动诠释颇有考究,绝非臆想。
矾红描金加彩人物图瓶清康熙(1662—1722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加彩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瓶身原以金、红彩绘花卉,是景德镇工匠仿造日本风格,烧制的“中国伊万里”瓷器。大约1729—32年,著名彩绘师伊格纳茨·普莱斯勒(Ignaz Preissler)为其添加了“中国趣味”(chinoiserie)风格的人物。
胆瓶腹部原先以釉里红绘狮子三只,以青花点睛,余皆留白。这样的装饰可能略显素淡,荷兰的瓷器经销商遂请彩绘师在瓶身添加纹饰,以符合欧人审美。整件器物制作及釉下彩绘在景德镇完成,釉上彩绘由荷兰代尔夫特工匠添加,彩绘主题、风格、配色则源自日本,辅助边饰纹样又取自中国。东西方三个国家的技艺、灵感在同一件器物上碰撞。
白釉梅花纹瓶改装香薰中国德化窑瓷器,清康熙(1662-1722)法国镶嵌,银镀金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瓷厅天花板
17世纪以后,东方物品逐渐融入欧洲的室内装饰,诞生了许多瓷器宫室。大约1667年至1687年间修葺的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例,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将瓷器用于室内装饰。展览中以3D重建技术,再现了这一震撼景观。这一篇章旨在揭示贸易与交往带来的技艺及观念交汇,精选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产品,系统呈现明清时期中国陶瓷的传播与影响。
青花镂空壶越南瓷器 15世纪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与中国的工业化生产制作陶瓷的规模不同,越南瓷器是家庭式的工匠作坊,作品中常见的器型和纹饰代代相传,保留了对中国14至15世纪流行范式的记忆。
蓝绿彩葡萄纹盘土耳其伊兹尼克熔块胎陶器 约1585—1600年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伊兹尼克位于土耳其,地处伊斯坦布尔东南方。奥斯曼土耳其时期,在王国建设需求和贵族对艺术的追求下,伊兹尼克成为重要的陶业中心,产品除了供国内市场外,也外销至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釉下蓝黑彩多头兽拉丁箴言碗伊朗熔块胎陶器 17世纪中期(1630-1660)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这件器物为伊朗工匠仿制中国外销青花瓷之作。外壁有四组纹样,每组有开光,内饰多头怪,有五个兽头及两张人脸;开光两侧有绶带及铭文:“对智者而言,天下并无新事”,但辨识困难。其余背景装饰有杂宝纹、莲纹等。器底有方框“花押款”。
白釉蓝彩开光鹿纹盘葡萄牙锡釉陶 16世纪后期—17世纪前期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16世纪晚期,葡萄牙陶工开始生产白釉蓝彩陶器,在欧洲范围内,葡萄牙是以釉陶仿制中国青花瓷的先驱之一,部分仿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同时,17世纪早期的葡萄牙釉陶纹饰往往混合了欧洲本地风格,而非完全复制中国瓷器的纹饰,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理解并再现中国纹饰存在技术上的限制。
白釉蓝彩博古仕女图盖罐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约1690年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纹饰原样可能是模仿中国外销瓷的日本外销陶瓷。17世纪中后期,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主要陶瓷购买地移至日本,代尔夫特的工厂也开始模仿日本有田烧的陶瓷纹样。
观音像德国迈森炻器 约1710—1713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件观音像是迈森瓷厂最早的一批产品之一,年代为1710年至1713年。迈森瓷厂在建立之初已能生产工艺精湛的红色炻器,这些产品的原型一部分来自当时流行的银器,一部分来自奥古斯都收藏中的中国瓷器。这件观音是为奥古斯都所藏一件德化窑观音像特别制作的复制品,其质地与宜兴紫砂器十分相似。交流绝非单向,中国陶瓷也同样受到海外的影响与启发。
五彩花果纹双耳杯清康熙(1662—1722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敞口、双耳,圈足,造型与17世纪法国利摩日烧造的铜胎珐琅杯极为相似。康熙帝对西方技艺极有兴趣,尤其是珐琅工艺,令造办处不断试验,烧造金属胎珐琅器外,亦将珐琅料用于瓷胎,烧成精美的珐琅彩。这是一件模仿17世纪法国利摩日珐琅器的作品,以康熙五彩烧造,应该也是当时的试验产品之一,能够以五彩料仿制利摩日彩绘效果,也显示了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
圣经故事图双耳杯 约1650—1720年法国利摩日铜胎画珐琅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17世纪后半,一系列东方见闻录的出版助推了“中国风尚”潮流,瓷器中的图像展现了西方遐想中的中国世界,中国陶工同样在瓷器上展现对欧洲的认识。
彩绘中国乐师像德国迈森瓷器 约1763—1794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对中国乐师像是典型的“中国风”瓷塑,男子的胡须,锥形或宝塔形的帽子、宽松的下装都是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特征。然而,人物袒露的着装,奔放的姿态,立体的五官,以及使用的乐器,都与当时中国人的实际形象相差甚远,是抽象的东方元素、具象的西方细节,加上想象构建而成的异域风情。
五彩中国夫妇像 清康熙(1662—1722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夫妇二人发式、衣装不仅见于当时各式版画,与北京故宫藏雍正《十二美人图》亦式样相似,皆为清前期流行款式。
彩色釉陶中国与美洲人物图壁砖 约1690—1720年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荷兰国立博物馆
这件壁砖面板描绘着精致的中国风景:右上角从天而降的观音端坐在一朵莲花之上,身后有着黄色的背光,各式各样的中国楼阁和人物被安置在如庭园一般的风景之中。
壁砖面板上的观音造型出自17世纪制作于苏州的《西游记》版画。
画面中所描绘的两个黑人却有另外一个非常不同的来源。他们的造型以1671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全新与未知的世界》一书中所收录的美洲土著的插图为基础。展览的最后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呈现在展板上,旨在引发观众进一步的思考。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正如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所言,“疫情之下,以文化冲破阻隔,用艺术联结世界,博物馆理应成为文化交往的前沿,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本次展览无疑也是全球博物馆共同谱写的一曲东西汇融的传奇。展览信息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展览时间:2021.10.29-2022.1.16
(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一楼 | 第一临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