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柱求学东方山
弘化禅寺山门上,镌刻在青砖上的“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苍桑,但仍然那样圆润、苍劲有力。这五个大字就是东方山学堂的高材生余国柱的真迹。
余国柱是大冶茗山人,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随母返回铁山舅父家长住,甚得舅父喜爱,就被送到东方山学堂读书。由于他聪明过人,深得老师器重,并尽心点拔教授。顺治八年,他以甲科魁首中举,轰动湖广乡试,紧接着顺治九年以一甲中进士,进入大清重要衙门翰林院。他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主持编修了《大清会典》和《大清一统志》。他现留在东方山的唯一手迹,是康熙中期为东方山弘化寺题写的“三楚第一山”。谈起余国柱,这里还流传有他的很多的故事哩!
据说,有一年春天,正是风和日丽之时。他和同学一行十人,到山北踏青。在流水里路过一户富豪门口时,竟莫名其妙地被主人请进家去吃了一顿丰盛的酒席,正当他们不知如何出门告辞时,主人提出,要请他们之中姓余的相公,用朱砂在黄表纸上写一个“封”字。他欣然命笔,端端正正地写了一个“封”字。主人喜不自胜,立即把这张纸盖在一个罐口上,然后将滚开的菜油倒进去,整死了几个作崇的“老鼠精”。事后主人说,头天晚上,那些困惑他女儿的“老鼠精”,躲在一起商议,说明天余相公在门口路过,得找个地方躲躲,就选中了那个陶罐。不料它们的商议被主人获悉,就发生了上述的故事。传说从此以后,不仅主人的女儿病好了,连附近再也没有发生少女被“老鼠精”迷病的了。
有一天晚上,余国柱从舅父家背米上山,老师在好汉坡顶接他。他一上坡,老师便恼着脸问他今天做了什么坏事。他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连声说没有,甚至要发誓。老师相信了,但仍要他想想今天做了什么事。他想了又想,说途中遇到两夫妇吵架,要写离婚书,但不知道离字怎么写,他告诉了人家。老师听后,逼他立即返去将这个“离”撕下来吃掉,并告诉人家不是那个字,另写一个“复”字给人家。等他办完后上山,老师仍然在坡顶等他,拍拍他的肩头慈祥地笑了。事后,老师告诉友人,平时,余国柱晚上上山,前面总有两盏灯在为他照路,但他自己丝毫不觉,只以为天不很黑而已。那天只有一盏,老师就估计是他做了什么错事。等他下去改过来后再上山,就又有两盏灯了。
据说,余国柱入阁拜相很凑巧。说是有一年,皇苑内的大象突然开叫。第二天早朝,皇帝询问群臣是何征兆。满朝文武无人能自圆其说,使龙颜大怒,要停俸减俸。余国柱出班奏对说:“大象鸣,国家兴。”皇帝追问出于何处典故,他说出之于佛教,并说出在何经何卷何页。皇帝令人搬来查看,果然不差,就说:“此人可以拜相,他连佛经就如此熟知,何况其他书!”于是他成了“相爷”—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一说是吏部尚书)。其实他哪能熟读佛经?只是在东方山读书时,有一年和尚晒经,他一时内急,来不上厕所,就地方便。谁知鬼使神差,山风一阵,将晒的佛经吹开,那一面就有“大象鸣,国家兴”。他本过目不忘,何况因为他在晒经的地方大便,事后被老师重重责罚,面壁悔过九天,使他铭记在心。谁能料到因祸得福,给他弄到了“从一品”的红顶子。
有一年,余国柱富贵还乡,乡亲们向他要“接礼”,他说每人一个小麦粑。原来,不忘根本的余国柱,总思念故乡人民疾苦。有一天,他事先在皇帝要路过后的地上,用蜂蜜写了“江西无关税、大冶无麦粮”十个大字,等皇帝经过时,就组成了蚂蚁字。皇帝觉得很奇怪,不自觉地念出了声,陪侍在后的余国柱,连忙整衣冠行三跪九拜大礼口称:“谢主隆恩”。皇帝心疼银钱想赖帐,被他一句:“君无戏言”将住了,只得传旨实行。至使有清代大冶不交夏粮,大冶人到江西做生意,江西也不收关税的事例。
一,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