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内库”,从钱罐子里面话大宋的兴衰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国库的管理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除了国库,还有一个是皇帝的“小金库”,如果把国库称作“外库”,那么皇帝的小金库就称作“内库”。
别小看这两个库,它们的变化决定着王朝的兴衰。今天,笔侠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宋朝“内库”里的秘密。
皇帝的收入是不靠国库的,他有自己专门的来源,比如山川林泽税、盐铁税、榷场税等,只要稍微从里面抠出一点来,就足够皇帝使用了。此外还有藩国进贡的物品、抄家籍没的财产、到周边国家打劫的东西,都是皇帝的私产。
宋太祖赵匡胤在陆续平定各藩镇后,并没有将掠夺来的财富纳入自己的私产,而是放在了一个专门的存钱机构。赵匡胤希望用这些亡国之财去干一件大事,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这需要很多的钱,所以赵匡胤从这时就开始存钱。
除此以外,国库每年的结余也顺理成章地存在了里面,它实际上就成了国库的存钱罐,这个机构名字叫——封桩库。
可惜,赵匡胤还没等到封桩库的钱足够收回燕云十六州,他就离奇暴毙了。
赵光义继位后,将封桩库改名为“内藏库”,开始就慢慢地向“内库”转变了。
在国库充盈的时候,人们才不会惦记内藏库里面的钱,内藏库虽表面还是“国有”,但实际成了皇帝的私产。
但国库吃紧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宋真宗时期,“三冗”现象开始显现,辽、宋边境又冲突不断,军费激增,国库相当吃紧,再加上西夏这个小跳蚤不时跳来跳去,让北宋朝廷压力山大。
这时,有人想到了内藏库。可是钱到手了又要吐出去这放在谁身上都不爽,宋真宗虽拿了几次钱解燃眉之急,但明确警告管财政的三司们以后自己想办法,甚至严令内藏库的官员们不得将内藏库的账目泄露,否则杀头。
这样一来,即便有人打内藏库的主意,只需说没钱就搞定了。
宋仁宗时期,财政进一步恶化,官员们天天要钱,宋仁宗扛不住压力,把内藏库的钱也拿出来用了。
等到宋神宗继位的时候,内藏库基本上已经清仓了。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内忧外患不断,如果财政再崩溃,那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宋神宗迫不及待地搞改革。
司马光提出“节流”,就是大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就是钱。如果那样,岂不成了“民富君穷”了?而且光靠节省能节省几个银子?司马光也够单纯的,火烧眉毛了,还去河里打水。
王安石提出“开源”,就是多挣钱。不提高收入,难道省吃俭用一辈子?
其实问题的根源很清楚,GDP年年创新高,百姓的赋税蹭蹭蹭往上涨,可就是没钱,钱去哪儿了?
当然是中间环节,钱被某些环节吃了。
于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顶着被千夫所指的压力搞变法。最终,宋朝又有钱了,有钱到什么程度呢?
打西夏也有钱了,熙河开边2000余里,连大辽都不想认这个不争气的小弟了;大辽也不趾高气扬了,纸老虎的本性也暴露了;内藏库的钱甚至可以用到北宋灭亡,帮助宋徽宗大建延福宫、艮岳,尽情展现这位文艺皇帝的个人情怀。
也正是在宋徽宗的挥霍之下,北宋的“两库”被彻底掏空,等到金兵打来的时候,连给将士犒赏的军资都没有了。
北宋的灭亡史,就是一部财产的挥霍史,到头来你才发现:负责赚钱养家的人,才是被骂得最惨的人。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