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学了很多知识,生活还是一成不变​?

  • 来 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 分 享|马博 GHR领导力与案例化产品中心 首席专家

这几年来,我见过不少爱学习的人,

也同样见过不少 “看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没过好这一生“的爱学习的人。

其中有人总恨不得订阅10门线上课,每周阅读好几本经典书籍,每天分享读书笔记,却依然过着没有变化的生活。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何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滋养?

谈一些个人浅见。
学习的目的:
不是知道,而是做到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学习目的是改变。
而改变,就是在真实世界中不断创造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其前提不应是“知道了”,而是“做到了”。
大卫库伯,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知名教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库伯学习圈“概念,即:
有效的学习,是从真实的经验中获得。
任何不能连接既有经验或创造新经验的知识学习,能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茶余饭后吹吹牛而已。
曾见过不少有意思的“学习假象”:
一个认真看完了一本《时间管理》的人,总是继续回去996;
一个熟读积极心理学著作的人,依然在开车时口吐芬芳。
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事,就是学会了很多知识,却依然一成不变的继续原有的生活模式。
改变学习方式:
主动闭环
真正的学习,是从经验到理论的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真正能促使我们成长的过程,必须要包含经验与知识链接的过程,经验和知识缺一不可。
但很多人都只关注其中一点。
比如现在有不少人热衷学习,听各类音频课程,看各类经典书籍,但从未将任何所学在真实的世界中去应用,逐渐变成了一个知道很多知识的愤青。
同样也有些人,很热衷于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实践活动,但也始终只是混了个开心,没什么成长。
前者缺乏从知识到经验的体验过程,后者缺乏从经验到知识的提炼。
没有产生学习的闭环,再怎么忙着学习,也只是缓解焦虑罢了。
而真正的高手,哪怕看了个电影,都能够得到成长;
其中的关键是找到了知识与经验的链接。
知识与经验:
双向链接
简单来说就是:把实践提炼成知识,以及把知识融入到场景中。

通常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把实践与知识链接。

这需要的是你带着真实的问题去寻找知识,带着思考去寻找答案;

有时候阅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当下能记住,而是为了遇到问题时能找到更有力的答案。

我曾经认识一位牛人企业家,他的理念是“每逢大事先看书”,这就是带着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去寻找理论海洋中的启发;

这样久而久之,知识自然就转化为了“经验“融化在心中。

另外一种是把知识融到场景中。

就是去为看过的知识创造应用的场景。

比如对我来说,“讲课”就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场景,结合课堂,获得了对“看到过的”知识的深度体验;

我自己就发现,每次在讲课前的学习和阅读效率最高,往往能留下很久。

给知识找到应用场景,就是“格物”,用你脑海中的知识去“格物”,就能成为你的能力。

如果你用心,身边可以找到的场景会非常多。

比如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烟酒店没多少人进去买东西,但还是有很多人开?
为什么上海的便利店比北京多?
为什么牙科诊所越来越多?
为什么别人都开店,但你开店一定会赔钱?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可以转化知识的场景,我们也完全有可能通过阅读去找到解释这些现象的“真正知识”。

(所谓真正知识,是区别于网络搜索给到的简单且缺乏系统的答案)

我见过不少伙伴热衷于用思维导图还原一本书。

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值得钦佩;

但思维导图还原书,典型是把“记住书中信息”当成了目标。

仅仅记住,顶多增加自己吹牛的能力;

将其中一点用在现实中,哪怕只是一点,也是对能力的转化。

结语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想真正“乐乎”的应该是学习带来的成长;

他老人家穷极一生,周游列国,不也正是在为知识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么?

没有情境的知识学习只能用来吹牛;

没有学习的情景体验也只能用来吹牛。

也许吹牛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更快乐的,不正是把当年吹的牛都实现了么。

祝你学有所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