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学了很多知识,生活还是一成不变?
来 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分 享|马博 GHR领导力与案例化产品中心 首席专家
这几年来,我见过不少爱学习的人,
也同样见过不少 “看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没过好这一生“的爱学习的人。
其中有人总恨不得订阅10门线上课,每周阅读好几本经典书籍,每天分享读书笔记,却依然过着没有变化的生活。
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何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滋养?
一个认真看完了一本《时间管理》的人,总是继续回去996; 一个熟读积极心理学著作的人,依然在开车时口吐芬芳。
通常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把实践与知识链接。
这需要的是你带着真实的问题去寻找知识,带着思考去寻找答案;
有时候阅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当下能记住,而是为了遇到问题时能找到更有力的答案。
我曾经认识一位牛人企业家,他的理念是“每逢大事先看书”,这就是带着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去寻找理论海洋中的启发;
这样久而久之,知识自然就转化为了“经验“融化在心中。
另外一种是把知识融到场景中。
就是去为看过的知识创造应用的场景。
比如对我来说,“讲课”就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场景,结合课堂,获得了对“看到过的”知识的深度体验;
我自己就发现,每次在讲课前的学习和阅读效率最高,往往能留下很久。
给知识找到应用场景,就是“格物”,用你脑海中的知识去“格物”,就能成为你的能力。
如果你用心,身边可以找到的场景会非常多。
比如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烟酒店没多少人进去买东西,但还是有很多人开? 为什么上海的便利店比北京多? 为什么牙科诊所越来越多? 为什么别人都开店,但你开店一定会赔钱?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可以转化知识的场景,我们也完全有可能通过阅读去找到解释这些现象的“真正知识”。
(所谓真正知识,是区别于网络搜索给到的简单且缺乏系统的答案)
我见过不少伙伴热衷于用思维导图还原一本书。
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值得钦佩;
但思维导图还原书,典型是把“记住书中信息”当成了目标。
仅仅记住,顶多增加自己吹牛的能力;
将其中一点用在现实中,哪怕只是一点,也是对能力的转化。
结语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想真正“乐乎”的应该是学习带来的成长;
他老人家穷极一生,周游列国,不也正是在为知识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么?
没有情境的知识学习只能用来吹牛;
没有学习的情景体验也只能用来吹牛。
也许吹牛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更快乐的,不正是把当年吹的牛都实现了么。
祝你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