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4:魏文侯的称霸,帝王心术的本质是什么?

本篇主要讨论:帝王心术的本质。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老文我看过很多有关“帝王心术”的书,基本都是讲什么驭臣之道、治国方论、统御之术,讲得都挺不错,但是都没有讲到最根本的东西。

就是帝王心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本质就是表演,围绕着帝王自身利益,并为了获得这些利益,所做的表演。

上述材料中说的魏文侯就是如此,他堪称帝王级的表演师。

老规矩,简单交代一下故事背景: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土地在魏桓子手上进一步扩大。魏桓子死后,把位子传给了孙子魏斯,即魏文侯。魏国在魏文侯手上,实现了战国时期的首霸。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往下看。

一直以来,魏文侯在史书上的形象,都是一位贤明君主。

比如,材料中提到的魏文侯“礼贤下士”:

魏文侯在位之时,让卜子夏、田子方做国师,每次路过段干木的住所,必定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因此,四方的贤德人才都来归附他。

魏文侯对有学问的人是多么地尊崇敬仰啊!以一国之君的尊荣,对贤才停车并屈身下拜,这不管在什么时候,对于文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和鼓舞。虽然不及刘皇叔之三顾茅庐,但也不差。

为什么要这样?原因跟刘皇叔一样,因为要图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啊。魏文侯心里清楚,都是为了自己和国家。

魏文侯这样做的效果,就好比是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只不过电视广告卖的是产品换来的是钱,而他卖的是自己求贤若渴的美名,换来的是真正的人才。

就好比后来郭隗说的“千金买马骨”:

国君让臣子去买千里马,结果臣子却买回来千里马的骨头。国君大怒说自己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臣子却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认为国君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很多。

这其实都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连水平不高的人,在魏文侯那里都能得到重视和重用,看得出魏文侯求贤的诚心,那水平更高、更贤能的人,在魏文侯那里就更不在话下。而且魏文侯对人才没有国君架子,人才在他这里能得到尊重。

后来,果然有很多既有学识,又能办事的人才跑到了魏文侯那里,替他效力,比如西门豹、吴起、李悝(kuī)、乐洋等人。

此外,魏文侯重用卜子夏、田子方做国师,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望的贤人。俗话说“人以群分”,这些人的朋友圈层次肯定不会低。魏文侯笼络了他们,就相当于间接打响了自己在他们朋友圈人中的口碑,正好以他们作为渠道,招揽更多人才。如此,人才质量也更有保障。

所以,魏文侯的“礼贤下士”,不过是他向外界表达求贤诚意、收拢天下人才的表演而已。

魏文侯这么一个胸怀大志,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国家自强,愿意拉下国君的脸面,来迎合人才,是非常不简单的。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基本都不会混得太差。

再,史书上还提到魏文侯“守信用”:

魏文侯与群臣宴饮,外面忽然下起了大雨。文侯却命令准备车马,要往山林中去。群臣都说:“今天喝酒正起劲,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去哪儿呢?”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此时很开心,但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坐车前去,亲自通知停猎。

下雨虽是突发事件,但以魏文侯的国君之尊,这次打猎约定,他去或是不去,对方都不会有怨言,去了也许很高兴,不去的话,哪怕派个人去解释一下,对方也愿意理解国君。

可是魏文侯还是去了,这对小官的心理冲击是很大的。下大雨了,国君不来打猎,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国君还是来了,而且是冒雨亲自前来,就为了解释一下,这简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怎么能不让小人物感动呢?

别说小人物,天下人都被感动了,大家从此知道魏文侯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大家都愿意放心跟着他。

魏文侯也通过这次事件,向天下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只要跟着我魏斯,我答应过你们什么,就一定能做到,这就是我对你们的保障。

这件事情虽小,但意义重大。之前,魏文侯“表演”礼贤下士,卖的是求贤若渴。这次魏文侯“表演”的是“言而有信”,卖的是放心,是保障,让跟着他的人都安心。

同时,魏文侯通过这次“表演”,奠定了他言出必践的形象,完美并迅速地在百官和百姓中建立了威望。君主的威望是很重要的,是他统治稳定的核心。

由此看出,抓住一切机会,好好表现,是魏文侯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代英主的基本操作。聪明人就是要这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机会,来为自己造势,扩张影响力,增加软实力和硬实力。

另,魏文侯还有“团结三晋”的美名(韩赵魏统称三晋)

韩国请魏国出兵一起攻打赵国。文侯说:“我和赵国是兄弟国,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打韩国,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开。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来朝拜魏国。魏国自此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

乍一看,魏文侯就像是韩国和赵国之间的和事佬,靠着动动嘴皮子踢踢皮球,两边都不得罪,就捞了个好名声。

其实,魏文侯这么做,既是无奈之举,又是不可为之。

说他无奈,是因为两国确实都不能得罪,如果两国都得罪了,万一两国联系好,一起进攻魏国,那就更糟糕了。哪怕是得罪了其中一国,也是厚此薄彼,容易遭人恨啊。所以只能两边都是兄弟。

然后,说魏文侯不可为之,也就是不能打仗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魏国的国力较弱,而且地址位置还尴尬,处在韩赵两国的中间,如下图,像肉夹馍一样。如果魏文侯贸然联合其中一国,起兵攻打另一国,都讨不了好,占不到便宜。

假如魏国联合韩国,一起进攻赵国,取胜会很吃力,因为赵国是当时三晋最强的国家,哪怕是赢了赵国,魏国也会国力大伤。如果这时候韩国鸡贼又联合其他国家灭了魏国,那真就没得玩了。这对正在发展中的魏国,是既不划算,又很危险的。

其次,假如魏国联合赵国,一起攻打韩国,就算是把韩国打败了,魏国也只能看着韩国这块肥肉掉进赵国嘴里啊,因为单独一个魏国打不过赵国。吃不到肉还不是最惨的,更可怕的是赵国一路兵马回军路过魏国,再派一路兵马进攻魏国,两面夹击,魏国也要完。晋献公假道灭虢(guó)的手笔,魏文侯应该是不会忘的。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魏国联合哪一国,攻打哪一国,战线肯定都会铺到魏国境内,但和魏国联合的国家,战线是完全没有铺到的。如果不能一下子把敌对国消灭,只要敌对国缓过劲来,第一个打的,肯定就是魏国无疑了。

这怎么看怎么都是魏国吃亏,和他联合的国家占便宜啊。所以魏文侯的做法是正确的,既符合自己的利益,又不费一兵一卒,拉拢了韩赵两国的人情,做了三晋的霸主。

说到这里,老文我又想发散一下思维,魏文侯还可以怎么做呢

从权谋的角度出发,魏文侯可以坐山观虎斗,等待时机收取渔翁之利。只要不让战线铺到魏国,魏文侯就作壁上观,等到韩赵两国打得国力去了大半,快要决出胜负的时候,魏文侯再选择时机,派兵出击,帮助弱势的一方,打到优势的一方。

这么做,一是可以防止某一家因战做大,二是可以给弱势一方卖个人情,多拿点胜利果实,三是可以重构三国的实力均势,迅速拉低了另两国的实力值,不仅自己做老大,还拿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们话说回来,魏文侯靠着表演,打出了礼贤下士和言而有信的形象,吸引了大批人才为自己和魏国卖命,实现自强,再通过跟韩赵“做兄弟”,稳固了自己的地缘优势,顺利实现了战国首霸。

以上就是一代霸主魏文侯的帝王心术,他本质上就是在表演,建立自己的形象,以迎合天下人,目的是为了国家自强,统治稳定,这就是他作为帝王的最核心利益。

最后,我们普通人能够从中得到的借鉴就是:

第一, 保持头脑清醒,看得清自己所处的境遇和形势。就好比刚刚接手魏国的魏文侯,没有被“万岁万岁万万岁”给冲昏头脑,而是清楚地看到了国家实力虚弱,以及国家所处的形势,就是列强环嗣,魏国时刻都有危险。

第二, 知道了问题所在,就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魏文侯在认清国家虚弱之后,没有放弃,也没有做咸鱼,更没有抱大腿,而是决心要自强,把国家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也要自强。

第三, 想清楚该怎么做。换句话说: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魏文侯一般,他要实现国家自强,就要靠改革,改革就要靠人才,只要有了人才,就有机会实现目标。

对于魏文侯来说,人才是自强的核心利益。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实现我们个人自强的核心利益又是哪些呢?

第四, 看清自己的核心利益之后,就要知道如何抓住这些利益。魏文侯靠的是表演,抓住一切可以表现的机会来表演,建立自己的优质君主形象,以吸引人才,在百姓中建立威望,还有平稳三晋的关系。

我们也是一样,光是埋头苦干已经远远不够,现在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要学会抓住机会表现自己,推销自己,这样能事倍功半。

第五,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了解个人的局限性,现如今也不是单枪匹马能干成大事的时代了,还是要靠团队合作,要靠近更多优质的人才,一起干事业,才有更高的几率成就一番事业。一代霸主魏文侯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