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为何死后能让宋庆龄主持葬礼,巴金茅盾抬棺!
我国民国时期最特别的文豪,可以说就是鲁迅先生了。这位特别在他的文章多具有讽刺意味,而且经常性的指名道姓的对当时的知名人士进行谩骂。可以说在当时知名的人士无论是学术界、抑或是军界、政界等等都是被鲁迅骂过的。
如今许多的小丑也会相仿鲁迅先生当年的风姿,以脱口秀等形势怒怼整个娱乐圈。但是他却仅仅只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他人的谩骂,而没有看到鲁迅先生骂人的真谛。他往往骂一个知名人士并不是为了骂他,而是为了以骂他的方式来讽刺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更是让其他人有了一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机会。
当时的民国与如今不同,当时虽说国难当头,但是其实更加的容易堕落。为了更好的生活,抑或是为了活下去。许多人会沦为日寇的走狗,资本的奴隶,总之渐渐的失去了本心,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给这些人敲响了警钟,你们真的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吗?
一、横眉冷对千夫指
这句话可以说是高度的概括了鲁迅先生的一生,横眉冷对那些看不过自己也为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只不过当时的社会实在是太过于混乱,真正能够被鲁迅所接受的人或者事务实在是太少,再加上鲁迅所特有的正能量也让那些自甘堕落的人感到羞愧,从而不容。
所以鲁迅这一辈子骂过无数人,其中最出名的一位可以说就是胡适了。这两位其实没有多么严重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两人对于改革观念的不同。胡适主张徐徐图之,而鲁迅的想法相对来说就要激进不少。不过这两人的最终目标其实都是一点,那就是文化改革。
只不过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不适用于徐徐图之了,必须以快刀斩乱麻之态迅速改革才能达到救国的目的。所以鲁迅便在文章中多次对这一现象进行谩骂,只不过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多次以胡适为攻击对象,只不过这可以说是文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所以两人虽说后期有过多场骂战,但只不过是方式的不同,理念还是一样的。
二、鲁迅之死
在1936年的时候,鲁迅的身体状况便已经开始每况愈下了,最主要的一个病症就是肺病。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如果鲁迅逝世的话,对于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损失,所以当时宋庆龄便开始多方打探,最终为鲁迅找到了一个疗养的地点,之不过想来能做到的只是延续鲁迅的生命,而无法彻底的将肺病治愈。
而当时的鲁迅正在致力于完成翟秋白先生的遗作,再加上早年的医学知识对自身的状况有一个大概的认知,所以鲁迅拒绝了疗养的建议,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海上述林》。最终鲁迅在同年十月份去世。
鲁迅的逝世对于整个中国的震动都是巨大的,只不过当时有太多的文学家从事地下工作,不便于出面。所以最终鲁迅的葬礼是由宋庆龄进行主持举办的。当时的送葬队伍可以说是当时最为豪华的送葬队伍,就连抬棺人都是茅盾、巴金这样的大家。
三、骂遍天地的鲁迅,为何葬礼如此豪华
其实这点非常好理解,那就是鲁迅虽说骂的人不少,但大多都是对事不对人。否则的话就以鲁迅骂过近百人的这个战绩来说,在他死后绝对会有很大一部分的人跳出来抹黑他,但是事实却是几乎没有。甚至与鲁迅打过多次笔战的茅盾在其死后也甘心为其抬棺。
其二就是我们所谓的骂战,也就是当时口诛笔伐其实更多的是文人之间的一种默契,还是以胡适举例。当时胡适与鲁迅的目的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所以两者只是通过笔战这一形式来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接受他们的意见,这样无论读者同意他们俩谁的方法,最终达成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其三,当时的文化环境虽说能够称得上是百花齐放,但是与现在的教育环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能够出现一个大文豪的概率非常的低,这也是为什么虽说许多人与鲁迅概念不同但还是会选择在其死后保持应有的尊重,这也是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所以说鲁迅虽说当时骂遍了几乎所有的知名人士,但其实树敌并不多,就算是少有真的骂出真火的敌人,也大多与其有了一个惺惺相惜之感。至于那些拿不到台面上的人来说,他们连在鲁迅笔下出现的资格都没有。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