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洪师教我学推手之二——採、挒、肘、靠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蒋家骏先生的原著《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
【一九六八年三月三日。接着上一篇的“掤、捋、挤、按”,本篇中洪公又讲了八法中的“採、挒、肘、靠”。】
洪师说:採、挒都是引进对方而向自身的左边或右边化劲,使之落空的着法。一般练太极拳者往往把用手抓住对方的着法统称为採法。实则採、捋、挒的运动形式和劲路都有很大差别。从方向来看採的动作较高,走的圈子较大,走的劲路与对方来力合的较多。挒法走的较低,动作快而圈小,与来力刚一接触,就从合力变为分力。捋法则走中圈,介于採、挒之间,合力与分力相当。
陈式太极拳的採法有单採、双採,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三动作是进左步的右双採;白鹅亮翅第二动作是进右步的右单採法。凡是单採,又多与按法左右、上下斜着配合。
有人讲推手时,习惯称掤、捋、挤、按为四正手,而称採、挒、肘、靠为四隅手。实则陈式太极拳不论盘架子还是推手,躯干都是侧着的,从无正面相对。手法、步法也总是斜着的,怎能称为正手?採、挒、肘、靠四法,除了眼法外,身法、步法、手法更加大了侧式,虽可称为隅手,但攻击的方向仍随着目标而变化,所以不如不分手法的正、隅为妥。
陈式太极拳的规律,不问是推手,还是散手,都是右手来右手迎,左手来左手迎,而且要从来手的外侧迎击。这样,可以用一只手管住对方的两手。但採的接着与捋不同,是以逆缠引进的。在拳势中,又以右手攻击为多,这是因为攻击人时,人们往往习惯用右手进攻,所以採便用右手顺缠而接,变逆缠向右前上斜角引进;用左手逆缠搭在对方肘关节外上侧。採的劲路是合力大于分力。当对方前随时,全用合力,与来力的方向一致;当对方前随的手将要触及到我的身体时,才把搭在腕部加强下塌外碾的劲,变成分力,使来力先被引进来,而后落空。
挒法:“挒”字在字典上解释为拧转撕裂的意思。太极拳的挒法是制对方反关节的手法。挒的缠法也采用双顺,它和捋的手法配合虽然同为双顺缠,但劲路走的不同。挒是前手低于后手,捋则是后手低于前手;採法虽然也是后手较高,但用逆缠引进,而且高与眼齐。挒法则后手贴在心口,引住对方的腕部,劲向上提,前手走一分合力,接着就转为分力。挒法也分单双。如倒捲红为退左步左挒法,退右步右挒法;二路的斩手第二个动作为下挒法;第三个金刚捣碓第三个动作是右手单挒法。
所以就效果来看,採的对方被引进后,身体向我右后方倾跌;捋的对方被引进后,身体向我发劲的左或右前斜角侧着旋转出去;挒的对方被我发出去的方向是向我前方跌出。总的说来,不论用採、捋、挒法,都能达到我顺人背的效果。
挒法克制对方的反关节,容易伤人的肘腕等关节,不可轻试。洪师试手时,常提醒我们用挒法互相验证时,要松沉肘部,应特别小心,以免误伤。
肘法:陈式太极拳的肘法是近战的着法,有顺拦、拗拦、背折肘、连环肘等多种形式和不同方向的用法。
顺拦肘是以逆缠发肘,发肘与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是攻击侧面对手的着法。拗拦肘是以顺缠发肘,右肘向胸前发劲,右步在后,方向不同,是攻击面前对手的着法。不论顺逆肘法,发劲的手都以心口为界。但顺拦的右手心要紧贴心口,肘不能突过右肋,拗拦肘的右肘应在右肋前寸许,右手则在心口前,离下颌数寸许。顺拦肘的腰劲向右转,而拗拦肘的腰劲左转。眼法都注视对手。顺拦肘是对方用双手按我右肘,我以反旋攻之,力点在肘尖;拗拦肘是对方在我前方,我走顺缠向对方左肘外上侧发劲,力点在肘外侧。
背折肘则是攻击背后,有人在身后搂我腰部,我化解并反攻的着法。由于动作系腰背同时转折,用肘向背后发劲,所以称为“背折肘”。
陈式的背折肘,如裹身鞭是背部右转,右肘向右后方发劲的着法。第一高探马第四动作的左肘及演手红捶末一动作的左肘,可以看作背折肘的使用。它的动作,从前面看是向左转的,从背后看却是向右转的。肘尖都是走顺缠贴左肋而向左后外斜角发劲,以攻击背后对手的。两手的配合,裹身鞭用双顺缠,两肘都贴肋部;高探马手部的配合是右手顺缠前发,左肘逆缠后发;演手红捶的右手逆缠发拳,左肘逆缠后发,也为前发后塌。
连环肘在陈式太极拳中的式名原为“兽头势”,“兽头势”中肘作拳的用法,是陈鑫先生解释“七星”的又一种说法。陈鑫先生说:“象形于古代建筑房顶上的那种兽头,形象极恶。”我感到不雅,又听陈师口传时,发音象“肘”字,所以就改名为“手肘势”。因为这个势子手、肘可以并用,陈师当时曾亲自试验,他说:“你从我背后搂住我的腰,向右外方摔我,我趁势右转,撤退右步,右肘松沉攻击你搂住我的右手,你为了闪躲我的肘击,又由于我的步子快速后退及背部的左转,而不自觉地身向左闪,我立即身向左转,左肘向后发劲,正好击中你的的胸部。”
右肘逆缠向后发肘劲,左拳顺缠向正前发劲;左肘逆缠向后发劲时,右拳顺缠向正前发劲,以助肘劲。但发左肘时,身的左转角度要加大些,左肘发劲的方向要向正后方,才能准确击中对方的胸肋。因为这个式子的用法两肘先后连环而发,可称“连环肘”。又因为动作中的手肘互相配合,所以又称之为“手肘式”。
靠法:陈式太极拳的靠法分肩靠、背靠、跨靠、膝靠,而且有肩外侧、肩头、肩内侧的区别。它是双方身体靠的较近时进攻、化解的着法。比如下象棋,一切棋子的走动都是为了攻击将帅或保卫将帅,靠法等于棋子中的“士”,肘法则等于“相”,虽有保帅的作用,却不许出圈。
肩外侧的靠法,是同肘、手配合而发的,或从挤变肘、靠,或从靠变肘、挤,这是常用的方法。肩头的靠法是从早期陈式拳的七寸靠而来,此种动作,今已少有人练。肩里侧的靠法是双方进步,以左手引对方的右手,右手引对方的左手(此时,手的缠法违反右手来右手迎,左手来左手迎的常理),侧身进步,以前肩靠对方的胸部的着法。背靠和臂靠,都是对方从后面搂腰,或左右旋转,或裆下塌。如扑地鸡的臀部下坐的姿势,用以压对方膝部的着法。
跨及膝靠则是双方在进退步时,跨、膝接触时用的;膝部要贴近对方的膝部上方,再加大逆缠,名为跨靠。但与步的套、衬不同,而分别用跨或膝的顺逆发着。其常规是:套步的步法是左腿逆缠进到对方的右腿外侧,或右腿逆缠进到对方的左腿外侧。同时对方的腿自然形成衬法,化解我方套步的缠法要走顺缠,则为衬法。进步时只能进在对方脚腕处,不可进的太多,以免转折不灵。这种一套一衬的步法是推手训练或者实战中经常用的着法。还有专用腿的靠法,如一路拳退步双震脚和金鸡独立的提膝上打法,都属于膝靠法。但这种着法,稍不留意,便有伤人性命的危险,学者不可轻试。
按:我把洪师讲解、试验的各种招法,经过与学生喂招、拆招的反复验证,收效颇丰。可惜洪师当年与我讲解、试验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实况,没有条件录制下来,空留嗟叹!无奈,只能用我粗浅的笔墨来稍许弥补这一缺憾,留与后学研究。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