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流失在乡村的青春岁月
(2008-10-18 10:25:41)
一九七五年初春,寒风刺骨,漫天尘砂.十六岁的我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山西省忻县兰公社北场村.
村里的条件在全公社算是最好的,由于父亲的单位与该村相距不远,算是照顾加塞了.在这个村的知青全是地委和军分区的子女,因为哥哥也在这插过队,他们对我这个小弟还不错.我因家近在家住,他们都有自行车,离城里七八里路,回家也很方便.
干部子弟见识广,胆子大,头脑灵活,路子也多.当时禁止的小说 歌曲 手抄本也学看了不少.他们都很有特长,共同的特点是喜欢打篮球.我当时岁数小,工分也低,七分.相当于一个女强劳力,心里很不服气.除了出工劳动,有空就和他们一起打蓝球,当时很着迷,在盛夏酷暑中午也不休息,自己提一壶凉开水,拿一块毛巾,奔跑跳跃,随心所欲,花样百出.当然,球技提高了,身体强壮也长高了.天天劳动打球,一早一晚还练练拳脚,吹吹口琴笛子,心里充实,时间也过的很快.
不到半年我就成为强劳力,工分是十二分.有时去装火车皮,两个小时突击完给一个全工,剩下的时间我们就到别的公社打球比赛,球员大都是知青.后来县里还组织了民兵知识青年篮球赛,有统一的服装,固定的训练时间,还记工分.那时北大体育系开门办学,篮球系的方婷给我们当教练,全新的篮球理念和赛训方式使我们球队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团结向上有为的知青团体也得到队里的重用,夏天种菜卖菜,秋天护林护秋,秋收后搞科学种田,选种育种,青年男女在场面嘻戏摔交......
最难忘最苦的要算隆冬里的农田基本建设,清晨摸黑出工,举着火把列队出操,吃在工地,刨冻土推平车,就好象现在奥运比赛,手脚耳朵冻伤冻裂照干,出一身汗被西北风一吹就象掉进冰窟,再用体温去溶化烘干,我一个人要吃比父母弟弟三个人还要多的饭,上手脚的裂口撕痛常把人从睡梦中刺醒. 最难忘最甜的要数进城卖菜了,清早赶上小马车,一男一女一路唱着歌,不到中午就卖完菜,找个饭馆打牙饥,时间对还能看一场电影.最高兴的是第一年除了口粮钱和分的东西,还给妈妈拿回一百八十元,也算为家里减轻点负担. 记忆闸门一但打开,一件件,一幕幕,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便出现在眼前,杨力 杨晓京 王卫华 付志宇......那时生活虽然艰苦简单,但至今仍然令人难忘,没有烦恼.现在我真切的体觉到,那流失在乡村的青春岁月,是我今天力量积累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