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悟则感|烦恼何如即菩提

同一篇文字,发在不同的平台会有不同的效果——仅从留言来,也很有意思。至于什么样的意思,就不说了。一个人为什么要在不同平台上都开一个账号?其实答案很简单:哪怕于我们个人而言,也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这篇文章首发在百家号,头条号也转了,今天转过来在微信公众号上再发一次。

菩提是什么,是智慧。那么烦恼是什么?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说烦恼就是达不到所求,而产生的一种心情。如果能达到目的,这个烦恼是不是就消失了呢?会,但又会有其他烦恼。可见只要在轮回中生老病死,烦恼就无法根除。毕竟人是一种有欲望的高级动物。
烦恼可以根除吗?我们将话题从稍远处开始说起。
曾有人问过很多祖古、高僧什么叫神通?最为经典的回答就是:打通烦恼就是最大的神通。这句话体现了多层含义。第一、并不否认伴随修行过程出现的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等超常生命现象;也就是通常含义上的神通。但由于佛陀住世期间就不提倡显示神通之故,有神通者往往比普通人更低调;第二、重点突出了烦恼在修行中占据的位置;第三、强调了“打通”这个概念。
打通,是疏通、引导、使之通畅,而不是消灭。没有烦恼的人生,是不可以想象的人生;没有烦恼这个基础,所谓修行和证悟就只是空中阁楼。有烦恼是正常人,在正常人这个基础之上的才是求解脱求证悟,而不是向下,从一个正常人退化至无念无欲的一根枯槁之木。
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的一段经历就足以说明。
袁了凡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他夜宿寺院时遇见了一位当家师父。在前半生,由于一位算命先生算准了他今后的人生轨迹乃至寿数,袁了凡心灰意冷,知道再怎么努力都是定数,就独自在外漂泊。有一天在某寺院借宿,和当家和尚一起盘坐了三天。当家和尚一看这个人禅定功夫如此了得,心生敬意,就上前问袁了凡:“先生如何定心?”等袁了凡说完,当家和尚大笑:“以为你是了不起的圣贤,原来却是一个凡夫俗子。”这番话的精辟之处在于,万念俱灰不等于证悟。(关于袁了凡改变“定数”的经历,和本文关系不大,此处略去不谈)
正如我们身处职场,不怕出错,因为明白“干得多错得多,不出错只有从不干活”这个道理。
如果这个故事还不足以说明,另外还有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有印度和汉地两个版本,除了人物之外,其他都完全一样):一个婆罗门长者多年供养一位僧人,这位僧人举手投足间很有气势,别人都说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这位婆罗门为了验证,就派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到这位僧人身边,一边跳舞一边和僧人倚靠,看僧人有无反应。
然后这位长者就问僧人:姑娘依靠到你身上时,你有什么感觉?僧人说,我没有什么感觉。长者一听很是失望,说:“原来,这么多年了,您还是一个俗人,还说什么阿罗汉果。”然后就把僧人赶出了家门,不再供养。
这其实就是在说,修行并不是为了把人变成毫无感情的石头和木块。一个香软的身体倚靠过来,怎么会毫无感觉?重要的不是感觉(烦恼),而是如何处理这个感觉(烦恼)。

当然,这个公案是说修行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再论其他。至于婆罗门长者的举动是否得当,另有一句话——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出家修行者称为道人,这和道士的含义不同。和尚这个称谓是一种滥觞,有关这点,大家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不动道人心,就是不要打搅修行之人,不要强加以诱惑,毕竟未开悟者都是凡夫俗子(这和上文中当家和尚说袁了凡是凡夫俗子的含义不尽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说修行是在正常人这个基础之上求解脱、求证悟,而不是向下。烦恼和菩提是相对应的关系,也正是“打通烦恼”这句话的含义所在——烦恼即菩提,不是说烦恼本身是智慧,而是超越了烦恼,就是菩提。
经常看到有人说善良会被人欺负,而实际上让你上当受欺负的是你的智商,而绝对不会是善良。这也是一个反证。
但我们要明白,烦恼不是魔障,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如何增加收入是烦恼,而着迷于购买彩票就完全是魔障的表现了。对魔障需要根除,而对于烦恼并不需要根除——也不可能根除。
依然以《西游记》举例。唐僧师徒一路上遇见的妖怪都是心的折射,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有什么样的障碍。而这种障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妖魔鬼怪,也就是心魔,必须消灭(真假美猴王里假悟空是最为真实的内心,这个另外撰文讲述),不论是被孙大圣一棍子了断,还是借助诸佛菩萨和天兵天将降服。
还有一种只是凡人,表现为剪径的强盗和小蟊贼,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这就是我们的烦恼,对于他们,没必要打死,尽管他们是坏人,但还不是妖怪——强行消灭的结果是孙悟空被念紧箍咒几十乃至上百遍,最后还被师傅赶走——心,走得太远了。
所以才有打通烦恼才是真正的神通这一说。烦恼虽然是人生得以圆满的基础,但这必须是要超越,而不是被烦恼挟持。
仓央嘉措有一句诗:一个好人怎么也活不好。这正是好人比坏人难做,正是打通烦恼实为不易的真实写照。
菩提果实
开合有度

…………………………………………………………………………

关于作者:舒放,力求避免油腻的中年男子。流浪各地,但定型于高大陆青海。写诗多年,一直坚持着,哪怕诗歌从大众变成小众乃至现在的旁门,喜欢不减,且欢喜有加。
世界薄寡,请允许我用诗歌撩你。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我 

本人近年作品集

所以,别怕有烦恼

(0)

相关推荐

  • 菩萨应世——憨山大师传【连载(80)】

    第二十四章:菩萨应世 1第一标题 题 1一代导师的地位 七十一岁的憨山,在当时的佛教界,可以称是一代导师. 后世,人们常把莲池大师.紫柏大师.憨山大师.澫益大师称为明末四大师,成就最高,声望最大,影响 ...

  • 明末担当和尚禅联试解

    2021年05期<对联>杂志 明末担当和尚禅联试解 文  解维汉 担 当 (1593一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普荷.通荷,号担当,别号布史.此置子.迟道人.云南晋宁五龙山人. ...

  • 禅门茶公案

    " 何谓"禅"?禅是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和思维修,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据佛典<俱舍论>和<瑜伽师地论&g ...

  • “吃茶去!”吃的是什么茶?

    "吃茶去",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的一段禅宗公案.那么,"吃茶去",说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段公案. 当年赵州和尚在观音院的时候,庙里来了两个僧人.这两 ...

  • 十个月零商演!TVB人气视帝坦言工作量大减九成:曾为此大感烦恼

    本文由 TVB资讯君 作者 JacksonTsang 原创  转载请注明:严厉打击任何抄袭行为,势必全网投诉到底! 现年38岁TVB「星马」人气视帝袁伟豪(Ben),今(4)日现身将军澳电视城,与拍档 ...

  • 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 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 心若安,可步步生莲. 一切的根源皆在内心, 痴与执.怨与恨, 只会让心翻滚.让人不安. 只有放下它们,才能轻松自然. ...

  • 一顶级交易员珍藏20年的文章:平生不悟投资感,纵破万卷也枉然!

    一直想给股市里的中小投资者写点什么,也一直犹豫要不要写.犹豫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好意会不会被认可,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在资本市场的大熔炉里,有时候即使喊出真理,很多人也会默然觉得这是哗众取宠的自我张扬 ...

  • 前视后太太暂不复出!TVB小生为女儿报学前班大感烦恼,有女万事足

    近日,罗子溢(罗仲谦)到书展<迪士尼英语世界>摊位,向麦明诗妈妈取经如何教育女儿. 杨茜尧(杨怡)与罗子溢(罗仲谦)的女儿"小珍珠"罗翊心在今年4月16日度过了自己1岁 ...

  • 有悟则感|你能看到多少,取决于慈悲

    佛家有句话是说"你看到的,只是因果让你看到的部分".对于凡夫而言,我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是世界极小的一部分,甚至由于因果的限制,我们的想象力也无法抵达至事物真相边缘.但我们却经常从所见 ...

  • 有悟则感|内心充实,才会有“对的”那个人出现

    时下,有两句很流行的话. 一句是:钱买不来快乐是假的,你的那点钱买不来快乐才是真的.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你的快乐就是吃一顿顿美食,这句话似乎是正确的.若你的快乐是今晚七点准时和恋人约会,六点半 ...

  • 有悟则感|“莫以善小而不为”背后的深刻原因

    从本质而言,善没有大小,但我们常常以分别心来衡量善行的大小.如果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明白自己认为的一件小小善行,在对方而言,有可能大于山,甚至是一场生死. 弘一法师每次要坐下的时候,都会先轻轻摇晃一下椅 ...

  • 有悟则感|利他就是自利,敬畏就是慈悲

    利他就是自利 利他,就是有利于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着想.通俗一点来说,利他就是在"得"与"舍"之间,选择"舍". 在特定范围里,想明 ...

  • 有悟则感|敬畏心,很难吗?

    和大家分享几张照片. 其中捧着一碗米饭的这张,来自金刚师兄,摄影家古亚东先生,其他的为本人作品. 之所以想到分享这几张照片,源于昨天看到的一则消息和一篇文字.文字是十二罗生门的<爱吃肉的我,是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