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祥国 | 心灵的绿色
【往期回读】
扬州 管祥国
作者管祥国先生:原扬州市育才小学教师,扬州作家协会作家,江苏省优秀家庭指导老师。先后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教育教学论文两百多篇,参加各级文学,教学论文比赛得奖十多次。有的文章被选编有关文集。
“金色银山不抵绿水青山”这是一种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绿色所给我们的抚慰。但是,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年代,我们心灵的绿色何在?我们心灵的芳草地是否还是那么的葱郁?
生活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比如说吧,阳光就是七色组成的——赤橙红绿青蓝紫,显得璀璨炫目。在画家的眼中,世界上所有的颜色都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去眷恋推崇。关键的是你如何对这些色彩进行组合、巧妙使用。你想,红色的炽热、紫色的庄重、蓝色的辽阔。但是,相比而言,人们还是钟爱于绿色。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两个同样重量的木箱分别涂上黑色和绿色,然后让搬运工去扛,许多人愿意扛绿色的箱子——因为绿色的箱子看上去赏心悦目,感觉上轻松。这就是绿色所带给我们的愉悦和舒坦。
茫茫宇宙,辽阔无垠,群星璀璨,光怪陆离,令人神往。在那浩瀚的苍穹中,色彩是相当的丰富的,唯独没有绿色。因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所有绿色就显得弥足珍贵。
绿色是希望,绿色是生活。在炎热荒荒凉的大沙漠上,极目远望,浑黄一片,天地之间的界限被无情的沙漠吞没,如若在你的眼界里出现一丁点的绿色,也会使人为之一振,因为这就意味着有生命的痕迹在悄然诞生,所以人们对于沙漠中的仙人掌、仙人球的赞美褒奖之词颇多。为此,有关绿色的趣闻轶事、佳话传说也层出不穷: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是那么的灵动、那么的生趣,鲜活而准确地描绘了江南万物复苏、春光烂漫,绿色蔓延,随风婆娑生命萌动的魅力,同样也掩饰不住诗人回到家乡时那种激动欢愉轻松的心情。而这个“绿”也成了全诗中最有活力的诗魂,成为千古绝唱,为人们永久传唱。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
《绿》一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不仅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洋溢的那一种浓郁的诗味。它不仅具有诗的构思,诗的结构,更有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可以说做到了以诗为文,文中有诗。而后三者,即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绿色对于现代人来讲,显得尤其珍贵。人们住在由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住宅里,心中对绿色的渴求是十分的强烈,于是就在自家的窗台总要摆上几盆绿色的小植物作点缀,让自己的眼睛感受到绿的润泽,不至于那样的枯涩,似乎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寻求精神上一点慰藉,回归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之中,暂时缓解心中堆积已久的郁闷与焦灼。这当然是一般心怀善意,有一定的品位的光头百姓的朴素想法追求。对于那些腰缠万贯的款爷、位高权重的官爷而言,那是嗤之以鼻,小菜一碟。他们的别墅洋房处在依山傍水、绿草浓郁,蜂飞蝶舞的风水宝地,过着优哉游哉的的日子,就连古代的达官贵人也望尘莫及。他们过着纸醉金迷、锦衣玉食的日子,但是心里却索然无味,有的甚至心惊胆颤,面对满目的苍翠的绿色,唯恐有朝一日的花团锦簇会稍纵即逝,身陷囹圄。为何有如此的感触,因为外界绿色能使感官赏心悦目,但终究不能填补内心的阴暗晦涩,人生前行的步履在毁灭的钢丝上哆嗦,稍有不慎,毁于一旦。
我们太苛求外部的营造,而淡化的内心的完善。谈到绿色,我们总会加大环保设施的强化:“金色银山不抵绿水青山”这是一种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绿色所给我们的抚慰。但是,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年代,我们心灵的绿色何在?我们心灵的芳草地是否还是那么的葱郁?
我想起了沈从文的《边城》,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他们在远离纷争、追寻静谧,回归自然,让崇高的人性达到理性的升华,在清纯而圣洁的情愫在永恒中弥漫……当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心中充溢生机勃发的绿色,那么这个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有希望的人;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永远让世人仰慕的民族。这不是任何外在环境所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