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安|关于几本书的久远往事
几年前,一群初中同学聚会。席间,我问两位女同学:“还记得我上大学时你们给我买书的事儿吗?”她们茫然摇头,表示完全没有印象。我说我一直深刻地铭记,且每每忆及,都充满感动心怀感激。
大二的时候,父亲去世。本来家里就没什么积蓄,因给父亲治病还欠下了数目不小的外债,靠没有工作的母亲和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姐姐供我上学,自然需要将每一天的花销都精打细算,买书的嗜好也就成了一种奢侈。
那年五一,两位初中同学到了我上学的曲阜,拜谒孔子的同时顺便看望老同学。生活拮据的我,没办法给她们更好的接待,住的是女生宿舍,吃的是学校食堂的饭菜。游完了孔府孔庙,再去孔林的途中,路过小城唯一的新华书店。我是从小到大不管走到哪里,见了书店总是必须逛一逛的,于是,不自觉地就走了进去。那时候的书店还有柜台,我看见里面书架上的一套“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丛书”,便让服务员拿了来,有些贪婪地翻看,并在心里默默地做着选择,最后买下了一本《柳永词赏析集》,恋恋不舍地看着服务员将剩余的几本放回了书架。
从书店里出来,我们继续沿着小城的街道往前走。她们忽然跟我说:“你在这等等,我们去趟一号。”一号是当时的女生对厕所的称呼,我不能跟去,便乖乖地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翻开那本《柳永词赏析集》,一边读书一边等待。一会儿工夫,两个人嘻嘻哈哈地走过来,将那套书剩余的几本摆在了我的面前,说:送你的。
我的心里有一股热流涌动,但还是言不由衷地说:“我就需要这一本,你们怎么全买来了?”她们说:“你就别装了,我们都看到你舍不得放回去的眼神儿了。”我便不再“装”,拿过那几本书抚摸着直说“谢谢。”
如今看来,这或许是一件小事,两位同学也真没放在心上。但对于嗜书如命的我来说却如同饿极之时得到一顿盛宴的馈赠,难以忘怀。小时候在农村,但凡能见到的包括《知识青年手册》之类的书都拿来读,有一次,人家拆房子的废墟里有一本没有封面且从中间撕成两半的民间传说集,我捡回家一页页对起来,啃那些难以辨认的繁体字;初一到乡里上学,课余时间就泡在新华书店,跟店里老先生混熟了,可以把买不起的好书拿走读完了再送回来,将那家小书店当成了图书馆;后来到了县城,早读之后从来不吃早餐,饿着肚子上一上午的课,将父母给的早餐钱留下来买成书……了解了这些,或许您就能理解我的感动与感激并非矫情,而是发自肺腑的情感了。
几十年过去,喜欢的书都能够随心所欲地买进,家里也到处都堆满了书。那几本书就放在书架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同时也永远地留在了记忆里。跟朋友说到读书之事,也常常提起,并且将这一情节改头换面写进了我的小说《画都》中。
两位初中女同学,一位叫董玉洁,一位叫王凤春。此刻,再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