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长安社火乡人才辈出老凹庄

国风秦韵:长安社火乡人才辈出老凹庄

社火,是中国庆祝春节的传统性群众娱乐活动。今天,“陕西群众埙文化领军人物”黄建军的故乡,就是以社火闻名的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道办事处老凹庄。黄建军出身于秦腔艺人家庭,他的父亲就是西安市五一剧团创建人之一黄功茂。文化艺术来源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这便是回荡在黄土地上的古老旋律。

黄建军生于1958年10月14日,小时候曾跟随其伯父在老家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说,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道办事处,当时称为西安市长安县魏寨乡。魏寨乡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距城区20多公里,地处浐河两岸的白鹿原与风凉原之间,西北与长安鸣犊镇和炮里乡紧邻,东南与蓝田史家寨乡、汤峪镇和前卫镇相邻。

浐河是渭河支流,也是“八水绕长安”的“八水”之一。莽原苍苍,河水蜿蜒,便是自然天成的动感画面。古都长安,素来有“五塬、六岗、八水、十一池”之说。本地人把大土塬,也叫做土原。此所谓“五大名原”,就是指龙首原、白鹿原、乐游原、神禾原和少陵原。

想必是当年唐朝长安城里的文人骚客,也有节假日去郊外旅游休闲的生活习惯。一旦到了“五大名原”,难免就会诗兴大发。人们最熟悉的吟咏“五大名原”诗作,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不过,还有一位唐代诗人名叫王昌龄,他却在不太知名的风凉原找到了感觉。于是,就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风凉原上作》: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

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

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

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

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那么,这个不太知名的风凉原出处又在哪里呢?《水经注·渭水》引《关中图》曰:“骊山之西,川中有阜,名曰风凉原,在瑰山之阴,雍洲之福地。”而《大清一统志·西安府一》则曰:“风凉原,在蓝田县西南,北接咸宁县界。”由此可见,今天白鹿原与风凉原之间的长安区魏寨街道办事处,自古就带有“雍洲之福地”底蕴。这里南望秦岭群峰,远山近水,四时景色如画,秦腔和社火等民俗艺术世代相袭。

据介绍,社火是我国农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远古人们祭祀大地厚土的延续。“宁看魏寨社火,不看仙女下凡”,魏寨的社火历史悠久,崔家街村现存明代社火祖师庄王老爷木雕像一尊,有几个村还保存有清末期社旗和民国社火服装。其中,老凹庄西社社火有锣鼓、芯子、平台、秧歌、地游子和高跷等,特别是以高跷最为出名。老凹庄始建于唐代,是魏寨较大的村庄。秦人爱秦腔,老凹庄历代都有秦腔艺人相传。在村西有明代正德年间修建的关帝庙一座,历经五百年风雨沧桑至今犹存,这也是老凹庄文脉传承的历史见证。

当然,陕西各地都有群众性的秦腔艺术传承,也都有民俗传统的社火。不过,西安市五一剧团创建人之一黄功茂的老家是魏寨老凹庄,他的儿子黄建军今天又成了“陕西群众埙文化领军人物”,这却是父子接力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版本。

一抹乡愁,总是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如水难倒流,黄建军最怀念的就是故乡的社火。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黄建军就会显得无比快乐和自豪。他说,在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搞文艺活动和过年闹社火,乡亲们就会把他推到台上演节目。当时流行“革命样板戏”,他个人登台表演最拿手的节目,就是《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唱段。

黄建军说,自己小时候的戏剧表演,也谈不上什么天赋特质。家庭环境熏陶和乡村群众娱乐氛围影响,才是主要因素。除此之外,他还爱看小说,也爱好写作。在上小学五年级时,他写过一篇题为《一车沙子》的作文,还入选了长安县学生优秀作文集。

1973年,经西安市五一剧团古筝演奏师乔廷秀引介,15岁的黄建军拜邵增茂为师学习笛子演奏。邵增茂是陕西省富平县人,1963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当时在西安市文艺训练班(现为西安市艺术学校)任教。

黄建军说,他是利用寒暑时间去学习笛子演奏。因为邵增茂老师是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授课,从乐理知识到笛子吹奏技法,一板一眼都不能马虎。而且,要求他必须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然后才能吹曲子。可是一回到学校,只要有文艺活动,老师和同学们就让他出节目。这时,他就大胆地登台表演笛子独奏,每次都会获得满场喝彩。由此,也便增加了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黄建军清楚地记得,他当时最拿手的笛子独奏节目,就是陕北民歌曲调的《高楼万丈平地起》。

就这样,带着故乡的泥土和快乐记忆,黄建军又回到西安上高中,从西安市二十四中开始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接下来,就是知青下乡和回城工作的命运转折。在此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