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懒做什么都没动力?找到你的内在动机,你才会愿意持续行动
动机是驱使我们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动机要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内在动机(也称为内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部动机)。
内在动机的本质是,当你做某件事时,由于它能够给予我们内部心理的满足,或有趣或愉悦,而不依赖别人给予的奖励或认可。
而外在动机是由相反的因素驱动的,即外部性,例如承诺更多的钱,满意的结果回报,积极的反馈或晋升等。
当然,我们多多少少都有对“金钱”的争辩。在很多时候,钱当然是外部驱动的主要因素,但有时候只盯着钱看,是不是就能够让我们从工作中获得成功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的工作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工作满意度和金钱之间只存在较弱的联系。而且还有一些证据表明,更多的钱实际上会对你的内在动机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无论是哪种驱动因素,当你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任何能量可以继续前进时,给予自己激励还是很重要的。任何激励,都可以使你行动起来,改善自我,表现出色并乐意付出额外的努力。
但是,找到你的内在动机,有时候比外在动机,更能让你持续奋进,获得想要的那个结果。
为什么呢?
为什么内在动机高于外在动机?
一般来说,我们都需要动力,有动力就意味着我们愿意有所行动。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寻找“做某事”的持久动力时,内部激励比外部激励更为有效。
原因很简单。
当我们开始做某些事情时,“我想做”比起“我必须”会产生很大的不同。试想一下最明显的例子:工作。
如果你每天上班,拖着沉重的脚步,带着恐惧的枷锁,那么你能够从工作中获得多少乐趣吗?你的生产力和结果会是如何?能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质量?
我不认为带着这种心态和思想,会让你能够从工作中脱颖而出,尽管你会获得金钱上的回报。
或许你会说:我才不想在工作中做到脱颖而出,我只要钱,只要给我钱就好了。
但问题是,你连工作都做不好,你会得到多少钱呢?难道你的老板会傻到,你不用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绩,就会给你非常高的工资?肯定不会。
所以说,具有外部驱动因素的事情,是很难让我们做事的动力长久地持续下去。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为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指的是当外部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一定的快乐之后,人们通常就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换言之,当钱给到你的手上,让你感到快乐之后,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然后又不想工作了,又没有动力上班了——除非,老板继续给你更多的钱。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说明外部奖励,并不是幸福和满足感的可持续来源。你只能逐渐被更大,更亮的东西所激励,无止境地陷入追逐外部激励因素的循环圈中,让自己越来越累,也越来越迷茫。
那怎么办呢?这时,你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了。
内在动机的好处
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内在动机通常比外在动机更能预测工作绩效。
原因之一是,当我们被内部因素驱动去做某事时,我们仅仅是为了享受这项活动而做。
因此,我们之所以能够日复一日地继续前进,是因为做这件事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获得价值感,有一种被认可的满意度,从而充满动力。
另一个原因则与以下的事实有关:
内在动机的提高,与一些诸如自己想要的更高目标,想对事业做出贡献,或出于比个人利益更大的目的而去做事之类的事情交织在一起。
这话什么意思呢?
例如你想让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好,你由刚开始的做什么都不行,慢慢学会的驾驶汽车,掌握了自我表达的演讲技能,再到懂得怎么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处理事业上的各种障碍等。
这些自我提升的行为动机,就是建基于你有一个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标,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你愿意持续行动下去。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肯定会获得一些外部奖励,诸如别人的赞美,事业的晋升,金钱的回报等,但这些只是附带结果,毕竟主要驱动你前进的,却是你的内在动机。
当一个人受到内部动机所驱动时,他们就会更多地参与手头的任务,享受更多的乐趣,并有意识地寻求挑战。
因此,所有研究似乎都暗示着一个重大启示:内在动机是必须的。
当然,最好的做法,是结合两种动机因素去做事。但是,在你具备一个明确的外部激励因素之前,你最好先找到自己的内部驱动因素。
因为只有这样,在你还没有获得具体的外部激励之前,你也能够愿意持续奋进,打造出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基础能力。
凭借着这种基础能力,再加上其后获得的外部激励因素,你才会构建出强大的驱动力,让自己不断向前。
增强内在动力的五种方法
那么,一个人如何变得更有内在动力呢?
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来让自己变得更有动力。以下分享的五种做法,就能够提高你做事的内在动机。
第一,提高你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美国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82年提出。
意思是指,我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信念。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在从事某些事情的时候,是否懂得“自己要做些什么”所产生出来的期望心理。
一个自我效能高的人,在做事上会有更好的表现和更高的动力。因为你觉得自己能够把这件事做成,所以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动力和努力,也乐意接受挑战。
而通常影响我们自我效能的因素,大概有几个因素:你个人的成败经验、情绪的稳定度、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
你曾经有过做事成功的经验,情绪积极,然后做事的条件又符合你的要求,那么你的自我效能就会更高,让你更愿意行动,反之就会更懒。
因此,相信我们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这种信念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向自己证明自己可以做到。
第二,将你的行动与更大的目标联系起来
找到生活中的“为什么”非常重要。
这意味着你需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以及什么驱动自己前进。从本质上讲,什么对你有好处?
而且,无论任务多么平凡,你始终把这件事与更大更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心理学家把这种做法,称为“叙述修饰”。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1961年访问美国宇航局,他在那儿遇到了一个看门人,然后肯尼迪就问这个人在NASA做过什么。
这个看门人是这样答案的:“我正在帮助一个人登上月球。”
这种对自我行为的叙述,是不是很让人感到激励?事实上,你也可以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叙述修饰。
每天上班很苦闷?不,其实你是那个改变家人生活的英雄!每天努力复习很痛苦?不是,你正在为国家的崛起而努力读书。
重新表述你的行为,可以创造出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和意义,只要你愿意。
第三,无须等到你有了“喜欢”才去做某事
当我们说出:“我不能自己一个人去健身房”或“我不能早起”时,我们的意思是说,我们并不是很喜欢这件事。
其实,除了我们的懒惰之外,没有什么可以从心理上阻止我们去做那些事情。
但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不必为了行动而“喜欢”。
有时候,在开始的时候或许你并不想去做某件事情,但是一旦你开始去做之后,你就会进入节奏当中并找到内在动力。
例如,你在一天的工作后不想去健身房。与其去争论几个小时“赞成和反对”它,不如先让自己走到健身房的楼下。
告诉自己,你等一下就会上楼健身,然后进入室内,看到周围都站在来健身的人,你就会突然不会感到那么疲倦和抗拒了。
克服拖延症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创建清晰而简洁的行动流程并遵循它们。
一旦养成习惯,每天早上6点突然起床去工作,或每天写作一个小时就不会那么可怕了。
第四,尽可能自我决定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自觉理论”,也成为“自我决定理论”。这个理论着重于探究我们行为背后的不同驱动因素,即内在和外在动机。
理论指出,有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心理满足感的需求,这也是增强我们内在动力的主要方法,就是:技能,自主权和相关性。
简单一句话说明就是,如果我们从事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学习和成长,并且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自主权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和发挥创造力,那么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尽力把事情做好,我们的业绩也会突飞猛进。
当我们做的事情能够自我决定,我们就会把外在动机内化为内在动机。内化作用就是将外在动机转化为个体赞同的价值观所能接受的东西,从而消化这种由外在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准则 。
例如你认同结婚需要买房这个价值感,那么你为此辛苦工作赚钱的外部动机,就会转换为内在动机,从而让做事动力大增,反之就会感到很抗拒。
此外,由于人类是社会存在的人,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受到尊重。
所有这些内在动力的来源,无论是单独还是结合在一起,都可以成为强而有力的驱动因素,即使在我们感到无助和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让我们开足马力前进。
第五,从深层的需求寻找动机
外国曾经有一项有趣的研究,旨在寻找高绩效员工在公司里,缺失内在和外在动机时,如何保持干劲的。
该研究跟踪了一家墨西哥工厂的工人,他们每天在工厂里执行完全相同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学习新技能,专业发展或晋升。
而且不论业绩如何,每个人的报酬都是相同的。因此,除了保持工作以外,根本没有外在动力。
然后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三种动机,科学家称之为“家庭动机”。那些对“我在乎养家糊口”或“对我的家人重要”这种表述更同意的工作,在工作中会表现得更好,尽管他们没有任何其他外部或内部激励措施这样做。
这也是一种驱动我们工作的动力,它涉及到我们更深层的需求,就是家人或家庭。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利益做某事,那么就为你所关心的人做某事,也能够一直驱动你前进。
这是一个强大的动机,许多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下次当你需要给自己一点完成任务的动力时,请记住把这件事链接到比自己更大或者更重要的目标上。
因为一旦找到你的内部发电机,再加上外在的激励回报,你就能够充满动力,持续奋进,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