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秘主义:用"道"去看待万物,天地万物都一样

庄子认为是非完全是由主观的立场造成的,所以要消灭是非,也要消灭主观的立场。

《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一件东西既可以是此,也可以是彼,取决于人们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如果有人把一件东西称作此,把另外的东西称作彼,那么就可以有人把这件东西称作彼,而把另外的东西称作此。所以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立场不同,谁是谁非就不同,所以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既然彼与此其实是一样东西,那么彼与此的分别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取消对彼此的区分,取消主观的立场,完全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接受它,就叫作"彼是莫得其偶",这样就把握住了天道,所以"谓之道枢"。做到了这些,就能消灭无穷的是非。没有了主观的是非,事物的客观面目就明白地显露出来,这也就是“以明”。

庄子的这些思想看到了彼与是两种立场是相对存在的,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由此否认了两种立场包含的绝对性的东西,把相对性与绝对性割裂开来,又走向了相对主义。

要得到精神自由,还要处理关于知识的问题。

在庄子眼中,存在着两种知识,一种就是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学说,一种就是关于自己所主张的那个精神世界的知识。

他认为一般人眼中的现实世界是像梦一样虚幻的,而自己追求的那个世界才是绝对存在的。因此他认定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学者,自以为知道很多,其实是不了解万有的真相,而像他这样对现实世界的言论学说不去研究,好像很无知的人,其实是了解真道的。

庄子学派眼中的世俗学说相当于相对真理,自己学派所追求的相当于绝对真理。庄子学派在批评世俗的学说知识的时候,对真理的相对性是有所觉察的。但是认为自己所掌握的那种绝对真理与世俗的学说是完全不同的,把绝对从相对中抽离出来了,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

知识与是非都要靠言论来表现,如果消灭了言论,也就消灭了知识与是非。

要消灭言论,就要讨论言意关系。言意关系在庄子学派看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庄子学派的言意关系,一种是世俗学者的言意关系。《外物》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说的是庄子学派的言意关系。

在庄子学派这里,语言是表达与获得思想的工具,思想是语言的目的与内容,两者的关系正像是鱼笱与鱼,兔网与兔一样。如此看来,思想是比语言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因此,如果已经在思想上有了契合,就不必再借助语言去沟通了。

《齐物论》说圣人"无谓有谓,有谓无谓",也是得意忘言的意思,"无谓"就是忘言,忘言但是得意,所以又相当于"有谓","有谓无谓"则是从反面来说得意忘言。

这些思想基本上是辩证的,但是对语言的作用有所低估。

《齐物论》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穀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这说的是世俗学者的言意关系。在世俗学者那里,语言是不能反映思想的。语言不反映思想,就失去了意义,失去意义的语言跟鸟叫没有什么区别。

语言之所不能反映思想,是因为思想被华丽的词藻遮蔽了。语言之所以失去意义,是因为

思想被是非遮蔽了,是非的争辩是脱离了思想的。

庄子对世俗学者的批评是偏激的,有欠公允的。但是他反对脱离思想的语言,还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为了获得精神自由,庄子学派还提出了齐一万物的主张。在庄子学派看来,人们的精神由于受他的生存环境以及知识是非问题的束缚而不得自由,齐一万物可打破这些束缚,使精神上升到自由境界。

庄子学派是承认事物的客观区别的,齐一万物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作法,《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所谓"大通"就是齐一万物,而"坐忘"就是在主观上忽略万物的区别。

为了能够在主观上忽略万物的区别,而把他们等同起来,庄子学派对万物的统一性作了揭示。《逍遥游》谈到藐姑射山的神人说:"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为一。"这不但说明齐一万物是主观的作法,也说明万物在客观上存在着的统一性为主观的齐一提供了支持。

庄子学派进一步指出,把万物统一起来的东西就是"道"。

《齐物论》说: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说的其实也是"道通为一"的道理。所谓"非指"、"非马"指的就是"道",道家经常说"道"是一种不同于有形有色的具体事物的存在。“以指喻指之非指"指的就是世俗的学者用一种具体事物去否定另一个具体事物,不明白两个具体事物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都是"指"。只有用"道"这种区别于具体事物的东西,才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正确的评定。

用"道"去看待万物,天地万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用任何一种具体的东西都可以指代天地万物,所以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种思想实际上把"道"为代表的万物的统一性,从万物的差异性之中抽离出去了,带有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的色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