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华文明为什么被称为“礼乐”文明?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第三讲“中华文明为什么被称为'礼乐文明’?”

上次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古代政治中的四种模式,分别是:皇道、帝道、王道、霸道。这四种政治形态背后的根源,是社会中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人口的增长,社会由原先的部落制逐渐向国家的形态转变的过程。

最初的“三皇”仅仅是通过智慧为民众带来光明,从愚昧的状态解脱出来,因此被称为“文明始祖”;到了五帝是带领各个部落一起改善民众生活;到了王道的时代,其实已经是国家形态的产生了,需要制度来约束民众;到了霸道时代,则是崇尚武力与权谋。

这几种社会的形态的演变,背后暗藏着物质的发展,人类的欲望的扩张,那么民众也由最初的自然淳朴一步步到尔虞我诈的状态。

《道德经》的三十八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段话是说:当一个社会,没有道的时候,人民就追求自然的德性;当淳朴的德性没有了,开始追求仁爱;当仁爱逐渐没有了,开始追求道义;当基本的道义都没有的时候,就需要用礼来约束众人。当需要用“礼”来约束的时候,表明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忠诚与信用,社会开始乱了。

这是因为“道”与“德”是指符合天道与自然的德性;“仁”与“义”是指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可是“礼”呢,则是一种外在的规章制度,带有一定的约束性,不再是发自人的本能的情感,这个时候人的内心已经开始不再遵守仁义,需要用制度来约束了。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曾在周朝担任“藏室史”的官职,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也可以说是史官。在周朝的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历史资料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所以,才有后来孔子不懂得的历史制度去求教于老子。老子的这段话暗示了古代政治的演变过程:最初的三皇是靠道德开化天下;后来的五帝是用仁义感化天下;可是等到王道产生之后,就靠礼仪来约束天下。用外在的礼仪约束人心的时候,迟早会天下大乱的。

这就像一个社会越是提倡“道德”,并且强行遵从道德,必然会导致人的虚伪品行产生,产生诸多沽名钓誉之徒;而只有内心当中自然产生道德,这个社会秩序才能真正有效,民风才能淳朴。

所以,道家推崇的是皇道,而可以接受帝道;儒家则是尊崇帝道,采用王道。

这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想想之间最大的差异。道家对儒家的批判,实质是反对导致伪善的道德产生;而儒家认为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状况现实中不可行。事实上,这两者的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中都被验证。

之前讲到,周朝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自然部落都已经演变成国家形态,王道成为主流,那么国家的典章制度就必不可少了。国家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礼乐”。

我们先看“礼”字,“礼”的繁体字是这样写的:“禮”。左边是“示”,表明跟祭祀有关,右边的是“丰”的繁体字,上面是器皿的形象表达,下面是“豆”,表明“礼”是用器皿盛着豆子来祭祀,也表示丰收之后感谢上苍带给百姓食物。

但是在上古,丰收的食物除了祭祀先祖和上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分配。而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化的等级产生了。最典型的是饮食,周天子的祭祀需要用牛、羊、猪三种动物,祭祀完也可以享用;诸侯的祭祀需要羊和猪;大夫需要用猪。这种等级制度需要严格遵从,否则就是“僭越”。在古代,“僭越”可是重罪,甚至有杀头危险,最严重会株连九族。

再接着看“乐”字,“乐”的繁体字是“樂”,下面是木头,上面是乐器的形状,即是用木制的乐器来演奏。很明显,“乐”是指通过音乐来表达一种情感。事实上,“乐”的起源也与祭祀有关,是在丰收之后的演奏祭祀喜庆的音乐,并且伴随着舞蹈。

既然“礼”和“乐”都与祭祀有关,那么它们有什么差异呢?事实上,“礼”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差异,而“乐”则是表达一种共同的情感,表达对先祖或者上苍的感谢,并且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所以,有这样一句话:“礼主异,乐主和。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同等级的人或有共同情感的人,会比较亲近;而不同的等级要相互尊敬。

这种既有差异又统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甚至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准则。一个社会如果仅仅体现差异,没有共同的情感,会造成阶层之间互相不了解,造成阶层之间的断裂,对国家也没有认同感;而同样一个社会没有差异性,就会导致体现不了高下尊卑,人们不能尊敬贤德与上级,建立不了社会秩序。

那么,建立这样一整套的“礼乐”制度,显然是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作为基础,否则不同部落之间有不同的标准,礼制肯定会非常混乱。因此,部落式的社会肯定建立不了统一的礼乐制度。

统一的礼乐由谁来制定呢?实际上,只能有由天子来制定,也就是“王”,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是周公姬旦辅政代天子而作。所以,《论语》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的时候,诸侯遵守统一的礼乐标准;天下无道的时候,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标准,互相不服从,如此便会爆发战乱。

“礼制”作为等级秩序的基础,也是身份高低的标准。在农业社会时代,土地显然是一切社会等级制度的保证,等级的高低从受封的土地大小上直接体现出来。

在先秦时期,贵族爵位分为五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根据《周礼》的记载,诸侯中“公爵封地方圆五百里,侯爵封地方圆四百里,伯爵封地方圆三百里,子爵封地方圆两百里,男爵封地方圆百里。”在周朝时期,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周天子按照爵位把土地封给大小贵族。所以,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经典名言,这也代表周朝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而这些贵族等级不同,享受的待遇也不同,绝对不能够僭越。

周朝根据各诸侯国包括边疆少数民族是否遵从“礼乐”制度,来衡量是否属于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如果遵从的话,就属于远方蛮夷前来归化;如果不遵从,就会被视为蛮夷。这就是“进则为华夏,退则为蛮夷”的道理。

楚国国君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爵,但是楚国国君认为自己爵位太低,就自称为“王”。在周朝时期,只有周天子才能成称为“王”,其他诸侯国国君只能被称为“公、侯、伯、子”等,楚国僭越称王,严重违反周礼,所以楚国人后来被视为“蛮夷”。但是楚国的国君出身并不低,屈原的《离骚》里面就写“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说,我们楚国贵族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是谁呢,是黄帝的儿子。

由此可见,我们辨别是否属于华夏民族,完全取决于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关系。

总之,“礼乐”是一种文明的教化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约束人心,控制人的欲望,禁止阶层间的僭越。但是一旦天子的权威控制不了诸侯,而诸侯也控制不了大夫、士人甚至家臣的时候,这套秩序就会失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礼崩乐坏”。到了东周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礼崩乐坏”局面,最终演变成了“春秋”与“战国”。

(0)

相关推荐

  • 寿梦,吴国强盛的推动者

    <姑苏晚报>2021年05月17日 B07版 吴波 研究吴国历史的文献中,介绍泰伯.阖闾和夫差的文章比较多,这是他们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吴自立国,到被越国灭亡,历时600余年,共有25位君主 ...

  • 论语:师挚之始(8-15)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在礼制中的重要作用.凡是有机会聆听乐师演奏,都会非常认真甚至如痴如醉,对雅乐还会发出的由衷赞美.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注 ...

  •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天子象征的“九鼎八簋”,为何出现在诸侯墓?

    爱 你 湖北金牌导游   李  宁 专业接待入境华语团,政府商务接待团,武汉评选四星级导游,深受游客喜爱.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不仅出土了曾侯乙编钟,更惊现了一套完整的"九鼎八 ...

  • 漫谈宋襄公

    公元前644年春周历正月初一,几颗流星划过华夏长空,接着几声巨响,流星掉在宋国境内,化成了5颗陨石. 宋国人民有幸看到了这百年一遇的奇事. 幸运的宋国人民几天后又大饱了一场眼福,他们看到几只鸟儿排队飞 ...

  • 礼乐的崩坏:诸侯篇(最终节) | 宋襄公称霸,是一种明智之举

    本文为系列文章.之前有<天子篇>,本节为第2篇<诸侯篇>中的一节,之后另有<大夫篇>.<医家篇>.<阴阳篇>.<兵家篇>等章节. ...

  • 【大象视界】超新奇专场——亲身聆听三千年的中华礼乐文明

    而今天我们要为呈现的是一个可能是全球拍场上从未出现过的超新奇专场,而专场背后所承载的艺术含金量和文化底蕴,太值得细细品读了,这便是--[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所呈现的每 ...

  • 雅利安人:征服了三大文明,被称为颠覆世界的游牧民族

    雅利安人有多么可怕?四大文明中除了中国之外都被他征服.波斯人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伊朗(雅利安人的家园).重铸祖先雅利安人的荣光,伊朗人义不容辞.那么雅利安人(三大游牧民族之一)是怎么征服三个古老文明的? ...

  • 中华文明架构:洛书产生文明,河图回归自然

    为何宇宙中智慧文明如此艰难,秘密就在河图洛书中. 洛书五行居中,外围形成稳定结构,化实为虚的十方,和中间的五行形成阴阳结构,关键在于无形五行的运转,没有了轨迹可循,是无处不在.形象比对,洛书五行的运转 ...

  • 中华文明 | 女娲伏羲,人类文明的始祖

    一.女娲作笙簧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博雅>引<世本 ...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书香文明校园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文明校园新形象 --黄埔区贤江小学全面迎接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验收准备 语言文字,人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 ...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地球文明的总源头

    中华文明从古至今,自盘古开天,伏羲画卦,三皇五帝文明肇始,老庄宏开道脉以来,一直是以道文化为核心,在中华大地以明线和隐线两种形式,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之中.甚至包括后来的儒家和佛家,都是在道文化的 ...

  • 三星堆有哪些未解之谜,为何被称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有哪些未解之谜,为何被称为长江文明之源? 考古能让人通古知今,随着近现代考古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明展现在了大众的眼前,著名的三星堆文明就是其中之一. 古蜀文化本就是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组 ...

  • 中华文明的复兴与世界文明的融合——辩论后的连锁觉解(四)

    就这样,在动笔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就诞生了三篇关于未来世界思想发展的趋势的设想,而且完全与我的旧作<世道人心不齐现象背后的本质>可以无缝对接,感谢哲学,感谢这个美妙的平民化时代,感谢互联网的自 ...

  • 除中华文明之外,还有一个文明也能与之媲美,历史足有四千年

    提到古文明的传承,很多人都会想到汉儒文明. 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从原儒到汉儒到宋儒再到明儒,我们从儒家思想的演进发展路径中,不难看清儒家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汉儒完成了其意识形态后,使得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