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入怀】冰冷酒(王勤):《回忆在海外的日子之卢旺达篇:卢旺达印象》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回忆在海外的日子之卢旺达篇:卢旺达印象一》
文/冰冷酒(王勤)
使用塑料袋竟然要坐牢
20年前,我曾因工作关系走访过卢旺达,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号称“千山之国”的土地。发现当年的街头巷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唯独没变的,是卢旺达人办事讲规矩的认真劲儿。
经过两个小时的短途飞行,我从埃塞俄比亚抵达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这里的机场不大属于小巧玲珑型。没一会,接我的两位参赞便笑吟吟地迎上来。看到我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使馆王参赞马上提醒说:“卢旺达人的环保意识很强,入境者不许带塑料袋,赶快处理掉,否则有可能挨罚!”我一边把兜子里的东西倒出来,一边在想:这么小的国家竟然有这么强的环保意识,连塑料袋都不许用,真不简单。
(超市买东西都必须使用这种可降解的布袋子或纸口袋,绝不允许使用塑料袋。)
之后才知道,卢旺达从4年前就开始“限塑令”了。据说有个别超市偷偷提供塑料袋,结果被顾客举报,遭到关门的命运。不久前,卢旺达总统干脆签署了法律,彻底禁止人们使用塑料袋,违者将被处以6-12个月的监禁,或者10万到50万卢法郎(1美元约合550卢郎)的罚款。实际上,非洲国家中执行限塑令的不止卢旺达一个,南非、肯尼亚等国也有过类似的规定。但比较起来,卢旺达是执行得最坚决,效果也最明显。
义务劳动日谁开车谁挨罚
首都基加利三面环山,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八个山头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60年只有6000人的基加利现已发展到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蜿蜒起伏的马路纵横交错,把市区的八个山头连成一体。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马路中间绿化带花草繁茂。几乎每个山头都有一个圆形大花坛,有的矗立着雕像,有的配有漂亮的喷水池,通往各区段的路向周边辐射,如果乘直升机俯瞰全景一定大饱眼福。
(这样的花坛几乎每个山头都有一个)
一个周六,我到超市购物,发现马路上车辆出奇的少,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是全民义务劳动日,任何车辆不准出行。违规的车辆都被警察叫停,司机领取劳动工具参加义务劳动,做到规定的时间才能离开。
(位于市中心的母子广场,每逢黄道吉日新婚伴侣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星期六义务劳动源自前苏联,后被中国人效仿,现在能被卢旺达人接受并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在非洲还真是开了先河,竖起了一面旗帜。而且一实行就是几十年。据当地人讲,现在实行的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始于卢旺达人的一个古老习俗,当地语叫“乌姆冈达”即互相帮助或集体劳动。七十年代初,卢旺达前总统哈比亚力马纳首先发起“乌姆冈达”运动,号召国民每周二集体义务劳动一天,主要活动是开荒造田、修桥建路、植树造林等,后因大屠杀停止。卡加梅总统上台后把“乌姆冈达日”定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坚持至今。
(杨洁篪外长访卢时与使馆全体合影)
经历了大屠杀后的卢旺达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誓把卢旺达建成“非洲的瑞士”。首都基加利给人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卫生状况:街道整齐洁净、规划有序,与一些非洲国家垃圾遍地、蚊蝇乱飞相比好了很多。
山地大猩猩是卢旺达的国宝,跟我们的大熊猫一样备受百姓喜爱。
(山地大猩猩的雕像在卢旺达随处可见)
除首都之外我也驱车到卢旺达的农村去过多次。令人意外的是,那里同样也挺干净。这一点在我去过的非洲20多个国家中比较少见。据说在卢旺达农村,如果自家门前的卫生不过关,会有人专门替你打扫,不过费用要自己掏腰包。
(我援建的卢旺达外交部大楼)
一个卢旺达高官曾这样对我说:我们卢旺达地少人多比较贫穷,没有什么资源,也没有什么可以向世人展示的东西,但把国家打扫的干干净净,让来卢旺达的人觉得心旷神怡这个我们可以做到。为达到这一目标卢旺达人下了不少功夫:从早到晚都能看见城市保洁师的身影,他们或挥舞手中的扫把不停地清扫,或穿梭于花坛草坪之中,不停地装点、美化,终于赢得了2008年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
(经商处自产大冬瓜,够个吧。)
雇员老特是个种菜能手,我的上一任上一任参赞手把手教会了他如何种菜,至此,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种起来了。菜种都是我们在国内买好交给他。经商处的豆角、黄瓜、苦瓜、大白萝卜、菜花、圆白菜常常多得吃不完,偶尔也和专家组交换。他喜欢周末的时候喝点当地香蕉酿制的水果酒,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一到这时候他的胆子就大起来,抓住我的胳膊说,参赞,牛粪又没了,该买牛粪了,再不买,我就不管种了。他手里拿的就是超市常用的购物纸口袋。
(待续)
图片由作者摄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