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老师聊太极364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杨式太极拳研练随
1、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一)
2、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二)
3、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 (三)
4、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四)
5、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五)
6、关于练功习拳的问答(六)
九十、如果练过一段时间的站桩和腰胯基本功,还是走不好太极步怎么办呢?答:如果练了一段时间的弓步桩、半马步桩、开胯功、扣胯功、松腰沉提功等基本功,还是走不好太极步的话,那么不妨试试用身子来走太极步的法子。在练时忘掉两脚,忘掉两膝和两腿,仿佛就骨盆拄在地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腿两脚的自主用力。动起来发挥脊柱和腰的力量,通过两胯传递到地面,再感受地面的反作用力怎样作用到两胯。这样走起来,你会感觉大不一样。答:115式大架的脚于地之转动,是以实转脚跟的轴心转动,主要目的是练出腰胯跟脚的联动。前辈说:以前杨家练太极拳是以追求功力为主,为达到练功的需求,又有加强技击的功能,练拳时就用实转脚跟来移动重心。实转脚跟的练法有什么好特点呢?1、实腿脚跟碾转能使下盘稳固,入地生根;如果在泥地上打拳,会在地上留下一个个圆形的脚印,前辈称之为“落地梅花”。2、由于没有后坐,所以能很快地做到劲起脚跟,并可使劲力连绵不断的转动。3、重心不后移,立即原地转变方向,可使身法变化较快,动作敏捷。4、有助于提高腰腿的功力,老练家说:“实腿脚跟转就相当于练活桩”。5、诸如“单鞭掌”的虚腿脚跟带动贴地的脚掌一起碾转,既能强虚腿脚的弱势,又能很快使脚下由虚变实。1、随着腰胯的转动,髋骨尖、膝尖、脚要始终上下同一方向,谓之三尖相对。腰胯左转多少,实腿脚就随着往内碾转或往外碾转多少。在腰胯的带领下上下一起转动。2、转脚跟要配合松腰松胯,转脚时松开踝关节,以脚跟入地为实、脚掌贴地为虚的转动。初学者若没有松脚踝与脚下分虚实的功夫,可将脚尖稍微抬起的用脚跟来转动。也可以说,实转脚跟是分两个阶段训练的。
九十二、有人说“步随身转”,另有人说“身随步转”,哪个说的练法较好? 答:杨澄甫宗师在注释《太极拳行功心解》文中指出:“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凡运动之身有移动,步亦随之,而移动为左顾在盼之步,不然成为外摆裆之步。”我认为:其中的“身随步转则为病”,是相对特定情况之下而说的。杨氏太极拳谱讲“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运在身,动在肢,在多数情况之下,理应为步随身转。然而,身步转换不是绝对死板的,宜辩证看待,在少数情况之下,会有身随步转的练法,比方说少侯快架的“进必跟,退必随”,前腿脚迈进,后腿脚跟步;后腿脚迈后,前腿脚跟撤。再比方说活步推手亦有身随步换的练法,一腿脚迈步是先动步,然后身跟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对此指明:“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这些将在以后才教,你们先练习手三关,当肩关通后才再谈其它关节。当已经松开后,我们将练气。气有空气的气、气血的气。当一个人充满真气时,一个人会有灵。练气是先将空气的气沉入丹田。心与气守于丹田,积之渐渐会有成果。当气沉丹田时,气要细、长、静、慢,有如抽丝一般,不能强压。呼吸应自然,是心将气沉丹田。当丹田能储气时,人们将得到许多想不到的益处。手掌中央叫劳宫。当手松开后,丹田气能到劳宫。脚底中央是涌泉。最后气可到头顶。”
答:太极拳名家牛春明说:“太极拳创始者,把人站立不动的状态,称为无极,故在太极拳中把准备练拳时第一个动作,称作为无极预备式。当身体一动时,这种无极便转为有阴阳虚实的太极状态。所以说太极是动与静的划分者,是产生阴阳的根本。”九十五、如何理解认识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进、退、顾、盼、定”?答:太极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不是一些固定的动作和指式,而是一些技击的法则,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筒称技法。太极十三势是组成太极拳的基本骨架,它贯穿于拳架的所有拳式拳势中。虽然行拳走架不是散手对练,然而在拳架中融入“进、退、顾、盼、定”的内涵意思,能以拳理、拳法、拳意来提高打拳水平。正像打拳练到“揽雀尾”一样,懂得“掤、捋、挤、按”内涵与不知“掤、捋、挤、按”内涵的练习,功效会有不同,这就是“拳”、“操”练法的差异吧。如何理解认识“进、退、顾、盼、定”呢?“进”的意思是:进就是在敌已被我制住或其重心已经不稳时或敌欲侧避我时,及时向前踏进或发劲截敌发敌的技法。其寓示敌失势时急进之策略。“退”的意思是:退就是在敌人正面攻来时,我向后退步或重心后移以引敌进而落空,使其攻势失效而处于被动地位的技法。其寓示敌强大时应暂时避开退于安全之处以待其势衰之策略。“顾”的意思是:(左)顾就是在遇敌时避开正面而由两旁绕进,以避实就虚,避锋就钝攻敌制胜的技法。其寓示敌人以逸待劳时,我避开敌有防备的正面而绕由敌防备较弱的一侧攻敌的策略。“盼”的意思是:(右盼)就是当敌以变换而又不易对付的攻势向我攻来时,跟随其劲其步不即不离弧形后退以使其攻势失效而后寻机击敌的技法。其寓示与敌周旋,不即不离寻机反击的策略。“定”的意思是:(中)定就是在接敌时敌人未败而退,或虚晃引诱时,固原地不动步,不发劲,做好准备待敌进攻再按生克制敌的技法。其寓示以静制动和以逸待劳,严阵以待的策略。
答:有了松沉劲,还要练出绵劲。绵劲不是松柔劲,不单要绵软,还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断,看似温和却内含一个波浪连接一个波浪的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胯裆的圆,慢匀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九十七、“软弹”、“沉弹”是108式小快架的练法特点之一,从哪里入手去练?答:诸如“揽雀尾”的立挤和前推、“单鞭”的掌击勾搂、“白鹤亮翅踢脚”的肘击、“搂膝拗步”的掌击、“搬拦捶”的捶打、“倒撵猴”的掌插肘击、“左右弯弓射虎”的左右拳击等拳势,手上都是发出有弹性的劲,谓之软中有弹。诸如“单鞭”的定势发劲等,身步有松沉到脚底的上传劲顺着地面反座弹力的姿势动作,谓之沉中有弹。诸如“揽雀尾”的捋势採势、“翻身撇身捶”的捶势等,拳势中有身弓的弹力,谓之身弓有弹。就从软中有弹、沉中有弹、身弓有弹入手去练吧。答:太极拳名家郝月如在《武式太极拳走架打手》文中说:“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太极拳名家郝少如说出了身弓的内涵是这样的:“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上肢、腿、以及胸和腰要做到整体一气发力,上下完美的协调配合,周身如同一张蓄劲待发的弓箭。答:从习拳的实践经验来看,太极拳的要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习拳的要领做对了就有,做错了则没有,所以,关键是习拳方法的正确。太极拳的修炼,其实就是掌握和熟悉方法与要领的过程,倘若方法有误,即使练十几年走弯路甚至几十年走错路也难入功成之门。一百、如何理解认识“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中的“养”?答:“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语出拳谚。根据练功习拳实践得知,既要明理会练,又要得法懂养。不会练即不会养,不懂养即会伤,会练会养才能成功。何谓养?何谓伤?太极拳前辈指出:放松练为养,紧张练会伤;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中和大方练为养,心存打人念会伤;敛神聚气练为养,片面发劲跑气会伤;练拳似休息为养,疲劳身心练会伤;练拳似行气为养,努气练会伤;推手善柔化松放者为养,顶力相抗不善运化者会伤。
答:在行拳走架中,上步、退步,脚尖一定要踏正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胸线也要与脚尖在同一方向(除个别动作是双向发力胸线两向兼顾外),谓之“胸脚同向”。因为只有胸线与脚尖在同一方向才能使自己得机得势,进退自如。答:太极拳名家金仁霖在《慰苍先生金仁霖太极传心录》书中说:“练习太极拳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功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以下肢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寄于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进步时必先转腰合胯,一脚坐实,一脚变虚而进……拿上下来说是胸虚腹实,拿前后来说是背虚腹实。以上肢为例:如以一手前伸为虚,则另一手辅助或平衡为实……至于小的方面,则正像《十三势说略》所说‘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躯干、四肢、一手一脚以致一个脚趾,无不有它的虚实存在,要在锻炼者自己悉心体会,由大而小,由面而点,逐步缩小。”一百零三、有人说“打拳过程中身体尽量不起伏”,有人说“打拳过程中身体可以起伏”,如何看待不同的说法?答:有些拳师说“打拳过程中身体尽量不起伏”,,应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那是出于提高腰腿功力的训练目的。如果在打拳过程中身体尽量不起伏,那么运动量相对较大,式式势势的松沉确实吃劲上身,整劲较好。有些拳师说“打拳过程中身体可以起伏”,理由是倘若都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动作,岂不制约了松沉反弹劲的使用?我认为:在打拳过程中允许身体适当起伏,只要“起”不断劲,手脚能较好的节节贯串传劲,上下相随到位;又只要“伏”不沉死,那么,恰到好处的起伏是对打拳涨功夫有好处的。答: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指明:练习太极拳的要点概括起来有十三条。一、沉肩垂肘;二、含胸拔背;三、气沉丹田;四、虚灵顶劲;五、松腰胯;六、分虚实;七、上下相随;八、用意不用力;九、内外相合;十、意气相随;十一、动中求静;十二、动静合一;十三、式式均匀。后来,杨澄甫宗师的高足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一书中将此十三条归纳为“十要”。杨澄甫宗师说:“此十三点,凡一动作,皆要注意,不可无一式中,而无此十三要点之观念,缺一不可。学者希留意参合也。”答:由松到柔,到由柔到刚,再至刚柔相济;由重到沉,到轻灵,再至空松圆活;由有肢体的到位后意随,到意到后肢体的整合,再至有意无意之间的顺遂等等,确实让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充满艰难。如没有高人明师的指点,如没有意志与毅力,如没有苦练与思悟,那是难以学到太极拳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