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联选萃:敬谨(上)

“敬"指的是“严肃认真”,“谨”指的是“小心谨慎”。“敬”与“谨”相比,“敬”更像是态度,而“谨”则更接近“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与这两者相关的对联,一块选录于此。

清代名臣曾国藩遗嘱的要点有8个字,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且看其中的“主敬”是怎么讲的:

……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林则徐(1785-1850)先生曾经有一联与知交共勉,其主旨即可看作“敬谨”:

常惺惺法近理著己,活泼泼地吃紧为人。

上联中,“常惺惺”是佛教中语,指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宋代谢良佐 的《上蔡先生语录》有言:“敬是常惺惺法”。也就是说——要想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就需要严肃认真。

关于“近理著己”,我们看看林则徐先生在《先考行状》中对他父亲的回忆:

“府君讲授书史(林父为秀才,做过教书先生),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

由此可见,“近理著己”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切身的道理。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试着对该联做个意译——要严肃认真,时刻保持清醒,日常琐事也不要随便;做人虽然须时时吃紧、不得懈怠,但也无需压力如山大、大气不敢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仍然需要心胸活泼、举止洒脱。语言再凝练概括一点,也即四个字——严肃活泼。

林先生此联中有4列小字款识,摘录如下:

志松七兄大人与郭介平兄及余订交甚密,比相别六载,介平以计偕北来,籍得聚晤,而于志松益增睽阔之感。介平南归,书此寄致拳拳,并订它日春明握手之期云尔。嘉庆丁丑四月二十有五日少穆愚弟林则徐识。

嘉庆丁丑是1817年,这一年林则徐33岁,正在京官任上。距其27岁中进士、点翰林刚过7年。先生正豪情满怀,清正刚直以律己,意气风发以报国,所结交者也均为德行高洁之士。此联中的郭介平,与林同乡同岁,五子皆科甲,四代六进士。

我们看看,林先生给朋友送的就是这样的励志对联——我们几个人都以道德相期许吧,快快乐乐地、严肃认真地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在此可略见一斑。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晚清政商两界要人、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的盛宣怀(1844-1916)先生的一副:

洗心曰斋防患曰戒,循法无过修礼无邪。

上联对“斋”、“戒”给出了简要解释,下联对“过”、“邪”给出了防范手段。整体一联,也可看作对“敬谨”的注解。

下面是民国文人张伯英(1871-1949)先生的一副:

欲能则学欲知则问,守身如玉守口如瓶

这一副的下联纯粹在说“谨”,守身、守口都得有自己的底线,绝不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严以律己就是要“设置高水平的底线”,也就是做一个“高自尊”的人。

民间老百姓常讲:贵人语少,痴汉话多。言多必失,沉默是金。要知江湖深浅,闭口冷眼细观。这些前人留下来的智慧,也是修身处世的箴言。

接着再看清人杨沂孙(1812-1881)先生的一副:

家居亦以古为鉴,事过始知天胜人。

这一联的下联写得有点英雄气短,有点无可奈何的惆怅。其上联则颇值得玩味,大概是说治家也要守老规矩,严肃认真吧。中国传统文化讲“修齐治平”,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为士人修身济世的阶梯。

下面且看《四书》之一《大学》里的一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明清读书人的入门经,也可看作是儒家的“心经”。你要不知道这几句,就等于没念过书。就好像今天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样。杨先生上联中所讲的,就是这个“齐家”。

关于“齐家”,这里看两段话。一是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中的一段,该《家训》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为中国古代家风文化的典范: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宋史-陆九龄传》中有一这样一段: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

杨先生上联所谓“家居亦以古为鉴”,莫不是上面这些个意思?

有人可能会说了:上面两段话,尤其是第二段,要放到现代,纯属不近人情吧?但个人觉得,所谓“齐家”,不能只要感情不要规矩,只要自由不要纪律。老规矩当然要与时俱进,比如现在谁还讲父母可以对孩子“生杀予夺”呢?但要没了规矩,也绝不是家庭之福呀!

下面再看一副清代文人何绍基(1799-1873)先生的:

燕见不将命,退息必有居。

此联上联大概是说:私下场合里不谈公事。下联大概是说:回到家里休息,独自一个人也要严肃认真、规规矩矩。

从上联联想到一个故事,《史记-孝文本纪第十》有这么一段:

……(宋)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愿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这一段话很长,说的是公元前180年,汉代群臣在吕后去世、平定诸吕势力后,恭迎刘邦的四儿子代王刘恒进京即皇帝位的过程。

大家看这个过程,第一段中,群臣在长安附件的灞桥迎接远道而来的代王刘恒。当时,丞相周勃提出要私自见一下代王,代王的随从宋昌讲:“你要是公事,就当着群臣公开讲。你要是私事,对不起,天子统摄天下,不应该有私事。”听了这个,估计当时自以为诛灭吕氏功盖天下、又兵权在握、自居拥立首功的周勃心里会火冒三丈——你的主子屁股还没坐上皇位呢?你这个下人竟敢跟我周勃这样讲规矩!

但未来天子在前,满朝群臣在后,周勃也不便发作。只好当众拿出天子玉玺、要代表群臣敬献给代王刘恒。但你看看刘恒的反应,一点也不着急,严肃认真地讲:周太尉你先拿着吧,等回到京城的官邸再说。

我们看这第一段,司马迁写得太精彩了。周勃想私下在未来的皇帝面前卖乖,被人家的下属给顶了回去。接着索性公开卖乖,又被未来的皇帝给顶了回去。

大家看,这就是“燕见不将命”。即皇帝位这可是天大的事呀!怎么能随随便便呢。

那一人在家就能随随便便了吗?也不行。还要“退息必有居”。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学记》,原文是“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意思大概是——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学校教的,在家里也得好好做家庭作业、或者给自己安排内容好好自学。——看来中国学生作业负担重是有历史原因的呀。

当然了,上面一联中何绍基先生的意思大概是——不要随便浪费闲暇时光。孔子曾说过,要想了解一个人的话,可以“查其所安”,就是看他闲的时候干什么。我们经常也会发现身边的同事或者朋友忽然跳槽去干一件新事情了,仔细一聊才发现人家已经准备多年了。罗辑思维老板罗振宇有句话说得好:

最有前途的那个人,不一定是现在最有成就的人,而是最会自我驱动的人。

“退息必有居”就是不随随便便浪费时间,时刻为了未来在不断自我驱动。

大家看,皇帝即位这样的大事情要“敬”,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也要“敬”。——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伟大,就是有这么多有形的、无形的点点滴滴在给个人、给家庭乃至给整个国家在立规矩,守底线。

最后再看何绍基先生的一副:

宣德道情文乃贵,明微谨始礼为宗。

下联中说到的“礼”,就是规矩,也就是上面刚说到的“点点滴滴”。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按“礼”的要求去约束自己。这样的态度,就是“敬”。

有人说,这不是对“礼”的盲从吗?非也!因为“礼”本身就蕴含着它的初衷,也就是“明微谨始”。这里的“微”和“始”都可以看作是“出发点”,也就是“动机”。

钱穆先生在其名著《孔子传》中提出,对“礼”本身动机的挖掘与阐述,是孔子毕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下面我们看《论语》中一句: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子贡觉得在“告朔”这个祭祀活动中用羊有点浪费,打算省一省。孔子表示反对,讲“你觉得用羊有点浪费,但我觉得有羊才更能体现出严肃认真的精神。”

中国古人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维系国民团结、打造“想象共同体”的重要形象工程,一定要怀着极大的敬意去做,绝不能随随便便、草率了事。这就是动机,这就是出发点,这就是“明微谨始”。你要把羊给省掉了,也就把仪式感给连根拔起了。


(0)

相关推荐

  • 读通鉴(67)文帝新时代

    读通鉴(67)文帝新时代 诸大臣私下里商量说:"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不是真的孝惠帝之子: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而养于后宫,下令孝惠收养作为自己儿子,立以为后及诸王,用来增强吕氏势力 ...

  • 书房联选萃:知交(上)

    知交也就是朋友.从文字起源上讲,"朋"好像是连起来的两串玉,"友"好像是两只手,合起来大约就是"一块相处"."互相帮助" ...

  • 书房联选萃:寄托(上)

    漫漫人生,总得有点爱好来寄托身心.唐代大画家张彦远(815-907)曾有一段话讲自己: "鸠集遗失,鉴玩整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画,毕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粮食.妻子童 ...

  • 书房联选萃:安逸(上)

    从"安逸"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上讲,"安"是个会意字--上面"宝盖"指房子,下面是个"女".女子呆在家里,感觉很" ...

  • 书房联选萃:惬意(二编上)

    "惬意"已经写过一篇了,最近又陆续搜集了一些这一类的,这里录为"二编",分"上"."下"两讲来说一说. 这一讲先说一说陶 ...

  • 书房联选萃:修身(上)

    这一讲来说说修身.先讲一个小故事: 王阳明先生小时候,曾问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讲"是考功名做官",王阳明觉得老师讲的不对,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应该是"做圣贤那样的人&q ...

  • 书房联选萃:出入(上)

    孔子曾讲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大约是--天下要用我的话,我就好好效力:要不用我的话,我就藏起来,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用之则行&quo ...

  • 书房联选萃:超然(上)

    "超然"这个主题源于苏东坡的名篇<超然台记>.这个台是东坡先生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修葺的,弟弟苏辙很了解哥哥的怀抱胸襟,为其取名"超然台". ...

  • 书房联选萃:聪明(上)

    这一讲我们来说一说聪明.常言"耳聪目明",指的就是眼睛和耳朵这两个器官性能良好.现在大家讲"聪明",多指它的引申义,也就是--脑瓜很机灵.智商不一般. 先看左宗 ...

  • 书房联选萃:傲骨(上)

    徐悲鸿先生有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傲骨". 先看吴稚晖(1865-1953)先生一副: 吾道自关出处,古贤安有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