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捍卫自己“反驳”的权利丨慢慢问答室
慢慢问答第16期
请输入
#读者(@小米) 问:
慢慢姐,我发现身边的人都不能就事论事地讨论想法,不管是我的家长、老师、男朋友,还是男朋友的父母,都遇到这种情况。
比如,说到新闻里的某些观点时,如果我提出对立的观点,他们就会认为我有问题,不允许我有这样的想法。有时候如果我在一件事情上提出质疑,他们会反应很大,坚持自己是对的,我是错的。
我知道我的观点也可能是错的,所以我才更想摄取多角度的观点来获取最佳答案,可是他们不理解,甚至会斥责我,弄得我像是他们的敌人一样。
我有想过是不是我的问题,假如我不去反驳、永远顺从未来的公公婆婆,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那种争吵了?
平时我爱关心环保、经济、社会之类的问题,我很想有人可以和我讨论这些话题。
我曾经就有一位最好的朋友,愿意和我讨论这些话题,可自从毕业以后,她有自己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打扰她,就没有再联系,所以现在只能跟生活在一起的人交流。
但是在家里,只有我不断地给他们捧哏,我感觉很不公平啊,我从小一直以董卿那样的女性作为榜样,也以为成年人的世界里,男生会很欣赏侃侃而谈、能谈大事的女生。
可是家人们却总是无视我的话,男朋友甚至觉得很害怕,质问我关心这些有屁用,我的心真的很难受。。。
慢慢姐,我应该怎么做。
收到你的留言。
我能感受到你与身边的人交流时,被忽视、被对立的无助和难堪。
你希望他们能听取你的想法,就事论事地讨论事情,多摄取不同角度的观点。
可现实是,当你提出的想法和他们原有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他们就会如临大敌,关闭上沟通的大门,甚至会批评、指责你的想法。
这时,缺失了理性的交流让你感到害怕和焦虑。
一方面,他们的反应让你不能反驳只能捧哏,你害怕这会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你很想找到愿意和你讨论的人,可在生活里找不到这样的人,因此你会感到很焦虑。
于是你产生了一种困惑:我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只能迎合身边人?
面对你的困惑,我想先说说我的心里话。
在我看来,你的想法没有问题。
相反,我很佩服你,你是一个内心能量很强的人。
你从小就以董卿为榜样,并且用实际行动来追求这一目标。
你保持着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索,热衷于探讨环保、经济、社会这类问题。
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
而且你能分清观点是观点,个人是个人,否定观点不等于否定个人。
所以你愿意接纳不同的声音,享受想法扔出去后的碰撞、破碎、重塑。
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现在的核心问题,不是你应该据理力争还是永远顺从。
相反,我们可以洞察到大多数人内心的虚弱。
他们或许不是刻意想攻击你、回避你、否定你。
而是他们把这种观点的否定,误认为是对整个人的否定。
所以你的男朋友会觉得害怕,其他人也对你的质疑很敏感,甚至反应很大。
一旦我们提出了反驳的观点,哪怕本意是好的。
他们的内心可能会认为:你是不是觉得我很笨,你是不是在否定我?
这时,面对否定,他们很自然就会回避你、斥责你,甚至反过来对你整个人进行否定。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网络上,许多原本理性的讨论,最终会演变成人身攻击的骂战。
这种内心的虚弱,也确实是一个存在的社会问题。
当洞察到这一点时,再去看看在困境中,我们能做点什么。
首先
保持思考并肯定自己
在我看来,你对自我的察觉,对环保、经济、社会等等的思考,是一种对思想有追求的态度。
甚至也是全人类不可或缺的态度。
我觉得无论是心理学也好,经济、文化、社会也好,都离不开对生命温暖的思考。
热爱思考的你没有错,愿意接纳不同声音的你,更是值得被肯定、被尊重。
继续以此为目标,对一些观点和想法存在质疑时,依然可以提出你的想法。
正如你从小一直以董卿为榜样,相信你不断地发声,未来也会有人以你为榜样。
也正是因为社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我们很多的想法才能被接纳、我们的许多质疑才能被看见。
其次
避开消耗自我的讨论
回归到现实问题里,我们身边的人就是不愿意讨论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离开。
就像网上的一些讨论,最终会变成无意义的骂战,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们抽离不开来。
你骂一句,我回一句,为了一件事争得脸红耳赤,既不能引起理性的思考,反而让各种脏活满天飞。
所以当身边人表现出回避和攻击时,我们既不必争吵,也不用顺从他们。
离开这场讨论,找到愿意和我们交流的人或者群体。
你可以找回曾经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找更多愿意对世界思考的新朋友。
就像我的公众号和微博,也有不少读者会聊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
在这里,他们也遇到了有共鸣的声音,互相讨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保持着思考和想法,那些和你同样热爱思考的人,会相互吸引而来。
最后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试着调整自己的表达
假如你还是希望能和身边人交流,我也会鼓励你去和他们交流。
但你或许要做一些比较无奈的调整。
比如在抛出一个反驳的观点想要讨论时,试着先做一些小铺垫:
“我不否认你的想法,但在这件事上我觉得...”
“针对事情来说,我有另外的想法,我认为...”
“我可以说说我的想法吗,我是这么想的...”
但这些只是举个例子,关键是试着让对方更好地接受。
当然,做这种调整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讨好别人,而是打开一种交流的新思路。
如果做了这种调整,别人会因此愿意交流,那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也能洞察到别人的虚弱在哪里:
有些人害怕被否定;有些人不喜欢探讨;有些人可能本身不太了解。
尤其是面对家人的虚弱,它或许能成为一个更好地相互了解和调整的过程。
但无论调整后,对方是否会跟你交流,最重要的还是明白一点:
我们有表达想法、寻求讨论的权利。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建议,或许这些方法不一定都适用于你。
但是你保持着对世界的思考和辩证,积极去寻找那些愿意和你交流的人。
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热爱思考的你会找到最适合你的办法。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