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秦布币 ▏从钱镈到空首布

殷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3 世纪—前8 世纪), 在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的同时, 诞生了原始意义上的金属铸币。到春秋中期以后, 周王畿和三晋地区在“钱”、“镈”的基础上终于诞生了完全意义上的铸币———“空首布”。

一从钱镈到原始空首布

商代以后, 在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 青铜制的农具“钱” 和“镈” (bó), 因为家家户户都有用, 都离不开它, 所以被农耕区人们用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也可以说是取得了实物货币的职能。《诗经·周颂·臣工》曰:“命我众人, 庤乃钱镈”。《说文》的解释是:“钱, 铫也。古田器”。铫即锹, 与铲同类。《广雅·释器》的解释是:“镈, 锄也”。所以, 钱是向前推的铲形农具, 镈是向后拉的锄形农具, “钱” 和“镈” 在当时都是农具的一种名称。中国人把货币称为“钱”, 便是原于此;把春秋战国时期的铲形铸币称为“布”, 也是原于此, 因为“布” 和“镈” 谐音。

从农具“钱” 和“镈” 到原始铸币的诞生, 从作为农具的实用价值, 到实物货币的两重性, 再到金属铸币作为货币的专一性, 经过逐步脱胎、演变, 使之最终适应于货币的流通和携带的需要。从殷商到春秋中期, 大约经历了五百年的漫长历程, 期间必定会经历过多次大的改造、变革, 才能完成质的飞跃。其中又必定会包括两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减重。从现在掌握的资料可以知道, 商周钱镈经历过逐步减重的过程, 在西周时期还出现了专门铸造的“半镈”。西周完整的钱镈大约通长160、宽100mm 左右, 重约200g。而唐晋源收藏的一枚“半镈” 通长90、宽55mm 左右, 重量为112g (出土于山西运城和河南交界的地区。图1), 大致是“镈” 重量的一半。

“半镈” 的出现, 显然是因为货币实际使用的需要———减重。实测数据告诉我们:到西周后期原始空首布的通长一般为100mm 多、足宽为70mm 多, 重约110g (图2), 这个重量正好和半镈的重量大致相当,器形却类似完整的钱镈, 应该说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半镈” 的出现, 是原始铸币诞生和演变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的出现也成为后来货币分等制度的始作俑者, 效仿“半镈”,时而推出一种新的半等制货币, 成为战国时期货币减重的一个重要手段。货币减重不仅是先秦钱币演变的一条主线, 也是秦汉货币制度变革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它一直延续到西汉武帝铸行五铢钱为止, 货币的单位重量才最终确立为五铢, 约相当于今天的3.5g 左右。

二是器形的改造。从农具“钱” 和“镈” 到原始铸币的诞生, 器形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到西周晚期以后, 它们的钱体不仅较农具“钱”、“镈” 轻薄得多, 而且原本用来插柄的“銎(qióng)” 的下端已经不再延伸到钱身的中部, 而是退缩到了钱身的上部;原来钱身中部隆起的脊棱, 已经变成了一道象征性的竖文;钱面也开始出现了诸如“丄(上)”、“山”、“六” 等简单的铭文。这种“原始空首布” 已经从实物货币脱变出来, 不再兼有农具的实用功能, 它们已经是专门铸造的货币。钱币器形的改变也是先秦钱币演变的一个常制, 到秦始皇统一货币, 中国的古钱才最终定格为方孔圆钱的币制, 而这种币制作为中国古代流通货币的定制, 一直延用到清末、民国初年。

二空首布的三种型制

空首布由原始布改造演变而来。空首布是东周时期的青铜铸币, 主要流通于周王畿、晋、郑、卫、宋地区, 空首布没有大小分等的制度, 但有逐步减重的趋势, 其中大型者铸造时期相对靠前, 而形制较小者, 铸造时期或应相对靠后。以平肩弧足空首布为例, 特大型者通长140~150、肩宽60~70、足宽70~80mm, 重50~80g, 平均重约60~70g (这个重量大约又相当于原始布的一半), 多无铭文, 銎部呈六边棱形, 它们应是原始布向空首布演变的早期制作。小型者通长63~81、肩宽35~39、足宽37~43mm, 重约15g, 应该是空首布的晚期制作。

因铸行区域不同, 空首布分有三种型制, 即: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兹分述如下。

1. 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中期, 周王室首先开始铸造平肩弧足空首布, 主要铸行于周王畿地区。进入战国以后, 周王室的权力逐步萎缩, 王畿地区逐步缩小, 空首布的货币职能也随之衰退, 逐步由平首布取而代之。但空首布作为周王室权力的一种象征, 却一直陪伴周室走完了它全部的历史过程。

平肩弧足空首布的主要特征是:与原始布相比较而言, 布身更为轻薄;虽保留空首,但不再深入布身, 布首的下部和布身的顶部直接相连;銎部一般呈方形, 个别有棱形的;布身平肩弧裆, 正背均有三条平行的竖线, 以代表原始布中间凸起的筋和銎部两侧凸起的边, 四周有廓;因铸造上的原因, 布首范芯的支点会在銎部留有不规则的穿孔(图3)。

根据平肩弧足空首布布身的大小, 可分为特大、大、中、小等型, 但都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明显的界限。钱面多铸有文字, 一般都是单字的, 现见有铭文的种类达200 余种①, 分别为记数、天干地支、方位、名物等, 也有记吉语、族姓或地名的, 内容分散, 涉及的面很宽。其中, 记名物者或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图4), 如从“卯”、“田”, 从“卯”、“贝”,从“卯”、“牛” 的组合字等等, 或许是指卯时祭祀用的供物。而从“雨” 者当与天气有关;从“木”、从“禾” 者当与农作有关;从“戈” 者当与战事有关;还有从“六牲” 的、从“皿” 的、从“ ”(双手捧物状) 的, 或许都会和祭祀活动有某种关系, 这些都是早期铸币处于原始状态的一种反映。

中型平肩空首布的铭文内容开始出现和货币、经贸活动有关的文字, 如“釿” 布的“釿” 字, 为货币单位(图5);如“市南小化(货)”、“市东小化(货)”、“市西小化(货)”、“市中小化(货)” 一类的铭文又和市井商贸活动有关(图6)。小型平肩空首布中, 则有“东周”、“安周”、“武”、“安臧” 等记地、记吉语的钱文(图7)。

从钱文内容的变化, 可见大、中、小型空首布的铸期应该有先后的区别,总的趋势是:逐步减重, 货币的理念逐步强化。大、中型者应该是春秋中、晚期的铸币;小型者或应是春秋末至战国

的铸币。

2. 斜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铸行于周王畿和晋的韩、魏地区。与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区别在于:一是斜肩, 二是布身正、背面的两侧均铸有两条斜线(图8)。可分为大、小两等, 大型者一般通长78~88、肩宽43、足宽49mm 左右, 重约22~32g, 相当于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重量。小型者一般通长72、肩宽37、足宽42mm左右, 重约16g, 和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重量大致相仿。

布面文字或为吉语, 或为地名, 有的也铸明货币单位“釿”。其中“武” 字布最为常见, 说明铸额较大, 应该是一种记吉语的钱。马昂《货币文字考》卷四曰:“武者, 盖取七德之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曰:七德, “夫武, 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也有说“武” 字是记地名, 但地望待考。此外, 小型布中所见的钱文“武安”、“武采” 等,或许也都是吉语。“三川釿”、“卢氏” 等则比较少见, 应是记地名和货币单位。

斜肩弧足空首布的始铸时间, 大型者约相当于大、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后期, 属春秋晚期;小型者应和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大致相当,属春秋末战国初。

3. 耸肩尖足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也是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的青铜铸币, 开始铸行的时间或略晚于平肩弧足空首布, 主要铸行于黄河以北的晋(赵)、卫地区。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耸肩、尖足。这类布的形体大, 布身薄, 布首较长, 銎部呈上大下小的形状(图9)。仿照平肩弧足空首布, 亦可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几种,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没有明显的界限。特大型者比较少见, 应是原始布向耸肩空首布演变的过渡型。其特点是:钱体硕大、肩微耸、銎宽大呈六边棱形, 弧裆较深, 布身正背均有三条平行的竖线, 四周有廓, 通长140~160、肩宽65、足宽75mm 左右, 重约50g。多无铭文。大型者重约45g, 中型者重约30g, 小型者重约25g。此外, 在山西榆次曾发现过5 枚异型的耸肩尖足空首布, 器形和普通者有明显区别, 銎长、身短、足短、裆浅, 应属小形耸肩尖足空首布的范畴, 重约15g,所见者, 均无铭文。

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钱铭约有30 多种, 多为单字, 二字以上者少见;钱文有记数、记干支、记地等;钱文最多者见有五个字的, 但前三字不可释读, 仅识后两字为“黄釿”。小型布中则见有“玄(幺) 金” 等几种铭文。

综观三种空首布的铭文, 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实物货币的双重属性, 直接影响到早期的铸币, 尤其在周王室的铸币上有明显的表现。周王室铸币上的铭文有很多是与祭祀活动有关的, 祭祀无疑是周王室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也是周王室权力地位的崇高象征, 因此铸有和祭祀相关铭文的布币或许都曾经兼备祭祀用品的职能。此外, 在空首布中铸吉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或许承继于“厌胜” 的习俗, 因此它们也兼有厌胜钱的某种职能, 自然应该是后来吉语钱的先河。这样身兼两职的情况, 在周王室以外, 后来铸造的钱币上相对会淡薄一些, 所以在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铭文中, 这种现象就比较少见。而在后期的铸币中, 钱币的两重性逐步剥离开来, 从而有了正用品(指正式发行的货币) 和非正用品(指货币文化的衍生物) 的区分。

注释:

① 参见戴志强、戴越:《古钱文字》, 文物出版社, 2014 年。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4年1期)
(0)

相关推荐

  • 天津博物馆藏空首布选介赏析

    中国古代钱币大致经历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的金属铸币诞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两""铢" 货币时期:唐.宋.元.明.清的称"宝"货币 ...

  • 肖伊绯 | 最古老铸币作坊在哪里?

    近日,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的消息冲上"热搜",备受国人瞩目.据悉,郑州大学考古团队对外宣称,经过碳十四测年确认,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铸铜作坊在公元前640-550年开始出现制式化金 ...

  • 读先秦布币 ▏三晋两周的方足布

    方足布是铸行地域最广的战国布币,也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种战国布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魏.韩.赵).两周和燕地.主要特征是首.肩.足的拐角均呈方形,平裆,正面中间铸一竖线,中线两侧为文字,背面除中 ...

  • 读先秦布币 ▏燕布和楚布

    战国時期, 北方的燕和南方的楚, 它们的主要铸币都不是布币, 但在中原地区布币的影响下, 先后也分别铸行过布币. 一  燕方足布 燕铸方足布均为小方足布, 是战国晚期的铸币.一般通长 38-45. 足 ...

  • 读先秦布币 ▏圆足布和三孔布

    圆足布和三孔布都是战国中期的青铜铸币,铸于赵国.圆足布的主要特征是:首.肩.裆.足均呈圆弧形:正面只铸地名,一般没有线纹,但也有个别在布首铸两条竖线的:背面记数,两侧各有一条竖线,布首一般没有线纹,但 ...

  • 读先秦布币 ▏尖足布及类圆足布、类方足布

    在战国魏.韩地区诞生桥足平首布.锐角平首布之后,赵也诞生了尖足平首布,并且在尖足布的基础上,后来相继派生出了圆足布.三孔布,以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 一 尖足布 尖足布是从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是 ...

  • 读先秦布币 ▏桥足布和锐角布

    桥足布.锐角布是战国平首布的开山之作,在先秦布币的沿革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桥足布.锐角布身处币制变革的关键时代,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先秦布币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一  桥足布 桥 ...

  • 战国布币斜肩空首布武

    春秋· 王畿"武"大型斜肩弧裆空首布(85.3毫米)

  • 春秋战国布币耸肩空首布大型肩微耸弧足布

    春秋· 晋大型无文耸肩空首布,(143.3毫米)

  • 春秋战国布币平肩空首布单字宋

    春秋.王畿"宋"大型平肩弧裆空首布(91.7毫米)

  • 春秋战国布币平肩空首布单字留

    春秋· 王畿""大型平肩弧裆空首布(95.8毫米)